摘要:参乡焕“新”,文脉流芳。4月10日上午,通化市“人参·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宣传推介活动在市群众艺术馆(非遗中心)举办,以文艺创作为纽带,激发人参产业创新活力,深度挖掘人参文化价值,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产业振兴新路径,助力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乡焕“新”,文脉流芳。4月10日上午,通化市“人参·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宣传推介活动在市群众艺术馆(非遗中心)举办,以文艺创作为纽带,激发人参产业创新活力,深度挖掘人参文化价值,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产业振兴新路径,助力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参作为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瑰宝,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宣传推广通化人参文化建设成果,活动现场推介了近年来该市人参文艺作品创作工作成果、人参产业发展情况,以及人参文化题材文艺作品和佟佳江满族剪纸《人参百子图》的创作情况。
文化为魂:千年参韵激活文艺创作
近年来,推动人参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通化市文联启动“人参文艺作品创作工程”,通过文学、艺术、摄影等多元形式讲好“人参故事”,以人参文化赋能产业振兴。
这项工程启动以来,文艺作品创作成果丰硕,创作出版《我心中的人参花》作品集,编排原创舞蹈《最美人参花》;崔小华松花石雕刻作品《参娃壶》获第十四届长白山文艺奖项;征集“人参鸡汤”宣传语800余条;创作人参主题楹联、诗歌400余联(首);坚持“文化挖掘—艺术创作—产业转化”闭环,开发人参主题松花砚、剪纸、烙画、勺画、草编、泥塑等系列文创产品。
产业筑基:“四好”“三良”开辟升级路径
如何让人参产业从“土特产”升级为“金招牌”?
通化市从重塑质量标准体系、重塑市场监管、重塑市场定价、重塑品牌形象出发,创新实施提升“好林”标准、打造“好种”芯片、完善“好法”赋能、致力“好品牌”牵引的林下山参“四好”产业发展路径。与此同时,积极构建以“良田”“良种”“良法”为核心,以“稳总量、提质量、拓销量”为方向,以“组织保障、法规保障、规划保障”为支撑的园参产业发展格局。
文化兴参,传承与创新并举
作为“中国人参之乡”,通化市深耕人参文化沃土,现拥有人参炮制技艺、长白山老把头节、人参之路传说等26项人参及人参相关非遗代表性项目,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人参文化保护体系。
让人参文化“活”起来,该市倾力打造大型原创音乐舞蹈史诗剧《人参之路》,分为《天地长白》《参路寻梦》《林海仙踪》《佑泽苍生》《康养天下》多个篇章,集歌、舞、诗等多元舞台表现艺术形式于一体,展现一代代采参人和长白山区拓荒者的开拓精神,让观众在艺术享受中感受通化人参文化的魅力。
与此同时,通化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创作推出情景报告诗《参情相约》、情景表演唱《长白山放山谣》、诗赋《长白山老把头赋》等系列作品,并在各类舞台上展演,成为传播通化人参文化的生动载体。
非遗融合:满族剪纸演绎人参故事
活动现场,吉林省佟佳江满族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吉林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丛永莉,带来精心创作的满族剪纸作品《人参百子图》。这幅凝聚着关东文化精髓的剪纸长卷,将人参文化与民俗艺术完美融合,展现出一个生机盎然的参娃世界。
细观这幅作品,百个憨态可掬的人参娃娃跃然纸上,男娃娃头顶“朝天锥”,女娃娃戴着满族格格的扇帽,个个身着红肚兜,在四季轮回中演绎着关东人家的生活画卷。特别精妙的是,创作者将“大跨海”“小跨海”等不同的人参生长形态,以及人参的根、茎、叶、花等自然融入画面,既保留了人参的植物特征,又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
如今,像丛永莉这样的非遗传承人正以匠心守护传统,以创新激活文化,让人参文化与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光彩。
深挖人参文化,赋能人参产业,通化市文联将深入落实好通化市委关于“推动人参产业提速培优”的部署要求,继续抓好通化人参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开展以人参文化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文艺采风和文艺活动等,讲好通化人参故事,传播通化人参文化,让人参文化赋能人参产业振兴,为推动通化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文艺力量。
来源:吉林日报
来源: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