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美博弈是建立在美国霸权主义基础上的,美国无法了解中国的“王道”,热爱霸道的对抗,总是落入冷战思维陷阱;而中国战略层面非常排斥零和思维,“王道”思路下霸道就是一条死路。
中美博弈是建立在美国霸权主义基础上的,美国无法了解中国的“王道”,热爱霸道的对抗,总是落入冷战思维陷阱;而中国战略层面非常排斥零和思维,“王道”思路下霸道就是一条死路。
哪怕在现代化的大国博弈下,被搅合进来的历史要素实在太多,老祖宗的智慧依旧在闪烁着光芒。
面对美国霸权主义,毫无退路可言
不得不说,过去实现全球化的主力是美国,但美国在巩固全球化的战略选择上是极为霸道的,全球化是一种极高的理想状态,美国所追求的是“主导全球化”,一旦遭遇挫折,就不惜动用暴力。
早在二战后美国的全球化布局就开始了,不过在最初的几十年里,美国的主要对手是同样强大的苏联,其他国家还没有感受到太大压力。
为了让世界居于“美国秩序”下,美国在宣传方面也是煞费苦心,自诩为“自由灯塔”,可受益者永远只有美国资本家;世界总体在和平中前进时,美国的霸权体系依然在加速推进,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基本的体现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该体系的终极目标为美国霸权地位,从1944年到1971年,美国用了27年都没有真正拿到美元霸权,阻挡之原因就在于黄金。
通过各国货币绑定美元、美元绑定黄金的方式,美国虽然抬高了美元的地位,却也陷入了困境:1盎司黄金的兑换比例是35美元,美国每多印35美元钞票就得多储备1盎司黄金。
搞黄金对美国来说也比较简单,只要武器在手,哪里有黄金就代表哪里有美国。
没想到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花费巨大,尤其是持续时间更长的越南战争,为了这场仗美国不仅在兵力上损失重大,还打掉了8000多亿美元经费,折合成黄金就是相当大的吨位了。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不相信美国黄金储备,大家表示“要黄金不要美元”,种种麻烦之下,美国不仅不想继续巩固信誉,反倒由尼克松宣布黄金窗口,布雷顿森林体系由此瓦解。
看似是美国难以支撑,实际上却是美国对世界的一次背信弃义,明明美元都已经是国际流通货币了,美元与黄金脱钩就意味着它变成了一张张废纸,紧接着美国就要求全球石油交易都必须用美元结算,再度把世界拉回“美元轨道”。
这只是美国霸权主义在经济领域体现的一个缩影,时代在变化,霸权的方式多种多样,特别是世界各国都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推动建设时,美国这一招简直损到骨子里了。
这件事也能体现出:美国人的观念里从来没有互利共赢的概念,他们会变着法掠夺,特别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他们更加认为世界格局是由他们所完全掌控的,不容许任何国家提出反对意见。
当实力不足以支撑与美国对抗时,任何争论都毫无意义;当实力足以让美国感到恐惧时,美国就会主动找上门来。
过去40年,中国国力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所产生的影响力范围也越来越大,美国已经知道无论如何都无法遏制了,才会无所不用其极。
中美关系也在建交后经历了很多惊涛骇浪,包括北约轰炸中国驻前南联盟大使馆、中美撞击、台海危机、贸易战等等,美国在技术、军事、金融方面也是采取着全方位封堵的方式,博弈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拜登时期有两场严重的地区热战:一场是俄罗斯与乌克兰,这是二战之后欧洲地区最为严重的地区冲突,美国迄今为止都无法平息这场战争;还有一场战争则发生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美国总统曾亲临现场,成效依然不够明显。
但从拜登政府的战略选择来说,这两场正在发生的战争依然不是美国要处理的核心问题,真正的核心战略对抗考虑是中国。
对于每一届美国政府而言,都有个名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文件,这是美国实力的自我弘扬,同时也具有向盟友与对手发出意图信号的意义,哪怕世界多地已经打得翻云覆雨,可美国依然要把精力集中在遏制中国上。
贸易战会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但美国依然愿意咬牙坚持住,这背后的思维逻辑就是霸权体系所致。
拜登政府的表述是这样的:将优先考虑与中国的持久竞争优势,同时约束非常危险的俄罗斯。
法新社在解读美国战略选择时表示:美国将中国视为唯一全球竞争对手。
在拜登任期期间,还在访问日本途中宣布启动“印太框架战略”,其中包含了13个成员国,这些国家还都在中国附近;其“印太战略”发展脉络中,“中国威胁”是华盛顿方面的关键话语。
中国看得很清楚,所谓“印太战略”本质上就是制造分裂、煽动对抗、破坏和平的战略,注定是要失败的。
针对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角度的多重威胁,中国的应对措施有两条主线:一是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推动和平发展;其二是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宣扬中国理念,让世界更多国家感到“中国模式”的可行性。
第二招就是“围魏救赵”,老祖宗的智慧依旧闪烁着光芒。
寻求与自身实力匹配的方向
美国始终把中国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也总是采取拉帮结派后的围困策略,单纯的被动防御则不利于大国博弈的状态,为此,更应该走出去。
中东与俄罗斯都在陷入苦战,中国在这两处也可以充分发挥影响力,传播中国价值观;当世界受美国影响普遍认为只有通过竞争乃至战争才能解决问题时,中国则可以提供另一种解决方案。
美国自二战后便有中东战略,而中国布局较晚,在1945年到1991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与中东并无太多往来,也没有太多利益;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经济成就后,中国也在中东扩大了影响与存在。
大国的国际影响是此消彼长的,2011年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减少阿富汗兵力都说明了问题;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并非通过战略方式解决的,因为中国外交政策中有一项主要原则就是“不干涉”。
那时,美国已经咄咄逼人地对中国进行制裁和围堵,在中国近海主要有日本与韩国,这些地方被美国部署着大量海陆空兵力,再加上美国还在中国西侧加强与印度的安全关系,还有菲律宾、澳大利亚的态度令人怀疑,有学者便指出:不走出美国的“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就很难成为一个世界强国。
中东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尤其是沙特与伊朗。
面对美国粗暴干涉中东各国内政的情况,中国的做法是“从不质疑中东国家政府的合法性”,这也正是不参与别国政治的一大表现,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建国后的外交政策就包括和平共处。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需求上升以及经济利益的增加,中东就越来越重要了;中国也在尽力平衡美国在中东的影响,虽说中国从未选择要与西方在中东搞对抗,可美国却压根不愿相信,双方博弈的棋盘越来越大。
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美国固然强大,但他们还没有强大到能在世界各处随意施加影响力,他们的战略也是有侧重点的,中国向外发展不仅能让这些国家意识到中国模式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更重要的是能够牵制美国的精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到了收获的时刻。
在2024年,中东对中国的投资已经突破了90亿美元,资本向来是趋利避害的,中国的稳定与应对西方时的从容,都被中东看在眼里。
中东国家都有着自己的考量,无外乎几个原因。
其一、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中东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能够互补,生意是可以渐渐扩大的,沙特阿美在中国市场的投资除了石油产业外,还涉及化学工业、数字创新以及新能源领域。
其二、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发展,特意腾出手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越来越多的中东国家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包含更加紧密的政治联系,中东也需要提升国际局势的影响力,他们也不愿意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其三、中东地区因为西方世界的干预总体来说政治风险比较高,许多投资者都在寻求更加安全的投资环境,中国的政治局势是非常稳定的,中东资本战略上锁定中国,就是押准了产业链优势、科技竞争力。
彭博社敏锐地意识到问题,发文称:中东正在用数万亿美元的资产,迫使华尔街做出让步。
特别是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掀起与中国的“贸易战”后,美国就非常不希望看到中国与中东之间的联系,美国的中东战略本就是他们的核心战略之一,不会随着不同政府上台而转移,他们想要破局,光靠围堵中国是完全不够的,还是要回到中东。
可美国的中东战略总是伴随着战争和掠夺,中东各国早就苦不堪言,与中国的关系日益紧密就是最好的例证。
另一边的俄乌战场也让特朗普政府与此前的拜登政府苦不堪言,特朗普意识到消耗战带来了巨大损失,必须早点在保证美国利益的前提下收手;俄乌双方其实也都希望和平,只是在寻找符合自身利益诉求的停火方式。
中国从2022年就呼吁停战,完全可以在这个问题上避免一切西方世界向中国抹黑的言论。
在北约的逼迫下,俄罗斯以一种几乎无法选择的情形下努力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尤其表现在经贸方面,2022年中俄之间的贸易额仅为1900多亿美元,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就达到2401亿美元,俄罗斯副总理安德烈·别洛乌索表示:到2023年这个数字有望奔向3000亿美元。
这些情况也是被美国看在眼里的,中方也丝毫不用担心:中俄之间的贸易光明正大,没有针对任何第三方。
两处的“围魏救赵”使得美国不得不思索两场战争究竟如何停止,若是快速结束战争,不就意味着中国方式的可行性吗?到现在,美国都没想好究竟该如何破局。
1.大咖谈 | 沈丁立:中美关系在深度博弈中前行 上观新闻
2.冲突一周年,中东担忧“全面战争” 环球时报
来源:历史系小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