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春的乌蒙山麓仍透着寒意,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罗州镇的育苗基地却生机盎然。连片的温室大棚里,数万株菜苗在浮盘上舒展嫩叶,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匀苗作业。这个现代化育苗基地,是青年大学生蔡桂梅一手打造的,她不仅带领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更是将小育苗从大山带到了
初春的乌蒙山麓仍透着寒意,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罗州镇的育苗基地却生机盎然。连片的温室大棚里,数万株菜苗在浮盘上舒展嫩叶,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匀苗作业。这个现代化育苗基地,是青年大学生蔡桂梅一手打造的,她不仅带领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更是将小育苗从大山带到了国赛的舞台。
“妈妈岗”托起稳稳的幸福
在甘蓝育苗棚里,29岁的陈玉琴正忙着移苗,这位曾经的留守妇女,已成了基地里的“长期工”,“早上送完孩子上学再来上班,下午还能赶回家做饭,赚钱顾家两不误,很幸福。”育苗基地里像她这样的“妈妈岗”员工还有很多,基地创新推行弹性工作制,为农村妇女提供兼顾家庭与事业的就业方案,她们灵巧的双手每日照料着万盘幼苗,编织出乡村振兴中最温暖的风景线。
“科技赋能”重塑“新农人”
在播种现场,工人们装土、打孔、播种、覆土、固盘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播种线。
50岁的施分正娴熟地操作着播种机:“以前在外面打工,做梦都想不到能操作智能农机。以前一天最多能播150盘,现在可以播种2500盘,收益150元,每个月可赚4000元左右,一点也不比外出打工少。”
机器播种现场。
“育苗助梦”绽放国家赛场
在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的舞台上,赫章县人社局选送的“育苗助梦”项目,脱颖而出,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创翼之星”奖。这个从海拔1875米山区走出的项目,先后斩获市级绿色经济赛道二等奖,省级一等奖。
“我们研发的‘移栽’技术,将成活率提升至92%,公司采取‘选种+育苗+种植+收购+销售’模式,大大提升了利用率,带动就业超千人,促进农民增收1900多万元。”在路演现场蔡桂梅自豪地说。
在国赛举办地山西大同和贵州省的参赛选手和代表的合影(蔡桂梅左边第四个)。
如今,在罗州镇龙滩村、龙科村建有标准大棚135个,培育着甘蓝、辣椒、青菜、红菜苔、树苗等1.5万余亩,辐射带动赫章县的10余个乡镇及周边县城的订单农业,极大地促进了群众就业增收。(图/文项丽红)
来源:小李农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