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接受教育或未担任官职的汉人平民不得拥有正式姓名,仅允许以数字编号作为称谓。这一政策与元朝推行的“四等人制”密切相关,汉人因受教育机会被系统剥夺,多数仅能以简易数字标识身份。
元朝对汉人取名实施的特殊规定,反映了其统治政策与社会结构的独特性。以下为具体规定及实施方式:
一、身份限制与教育门槛
未接受教育或未担任官职的汉人平民不得拥有正式姓名,仅允许以数字编号作为称谓。这一政策与元朝推行的“四等人制”密切相关,汉人因受教育机会被系统剥夺,多数仅能以简易数字标识身份。
二、数字命名规则
父母年龄之和子女出生时,将父母年龄相加作为名字。例如父亲24岁、母亲22岁,则孩子得名“四六”;若相加结果为,可能拆分为“五九”(五九相乘得四十五)出生日期或家族排行
直接以出生日期命名(如八月八日出生者称“朱八八”),或按家族男性成员出生顺序编号(如“重一”“重二”等)祖辈年龄参照
部分家族以子辈出生时祖父的年龄为名,如祖父73岁时出生的孩子取名“七三”
三、历史实例与家族谱系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家族为典型代表:
父辈:朱五四(父)、朱初一(祖父)、朱四九(曾祖父)同辈:朱重四、朱重六、朱重七、朱重八(朱元璋原名)类似现象亦见于明初将领家族,如汤和之父名“汤七一”,常遇春曾祖父名“常四三”。
四、社会背景与政策意图
元朝通过限制汉人姓名权强化人口统计管理,同时以文化压制巩固蒙古统治阶层地位。数字命名方式便于户籍登记与赋役征发,客观上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但也加剧了汉人平民的身份边缘化这一制度持续至元末,部分汉人在明朝建立后通过改名摆脱数字称谓(如朱元璋更名为“元璋”),但其家族谱系仍保留着元朝命名规则的深刻烙印
但是,这种所谓的取名规定却查不到官方的文件和史书的记载。现存元朝政令、法典中均未发现相关条文。元朝典章制度汇编《元典章》、法律总集《至正条格》及《元史》均未记载对汉人取名的强制性限制。部分学者指出,所谓“数字命名”更多为民间习俗,而非官方政策。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何以数字命名在元朝特别普遍,而在其他朝代却很少见呢?而且朱元璋、汤和等历史人物后来要改名呢?
五、命名现象的成因辨析
民间习惯延续
以数字命名在宋元时期江南地区普遍存在,如朱元璋家族五代人(朱仲八→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朱五四)均使用数字称谓,其时间跨度涵盖南宋晚期至元末,显示这一传统早于元朝。
户籍管理需求
元朝实施严格户籍制度,平民以数字或日期命名可能为简化登记流程的民间自发行为,而非官方强制。例如汤和家族:汤五一→汤六一→汤七一与常遇春家族:常四三→常重五→常六六的命名模式,体现家族内部代际编码习惯
六、争议溯源
晚清学者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首次提出元朝限制平民命名的说法,后被《明朝那些事儿》等通俗读物演绎传播,但此说缺乏原始文献支撑。现代学者通过系统梳理元代户籍档案发现,平民使用正式姓名(如“张成”“李顺”)的案例大量存在
七、制度关联性
元朝推行的“四等人制”虽导致汉人政治地位下降,但其法律差异主要体现在司法管辖(如蒙古人案件由大宗正府审理,汉人案件需蒙汉官员合议),与命名权无直接关联。同时,元朝语言文字政策聚焦于推广八思巴文作为官方文字,并未涉及姓名规范。
综上,现有证据表明元朝不存在以官方文书强制规定汉人取名的制度,数字命名现象更可能源于江南地区长期民间传统与户籍管理实践的结合。
来源:邻家小鱼闲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