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经济作物虫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和农药分子靶标与绿色农药创制创新团队联合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IF=10.6)上在线发表题为″Plant volatiles-loaded core-shel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经济作物虫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和农药分子靶标与绿色农药创制创新团队联合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IF=10.6)上在线发表题为″Plant volatiles-loaded core-shell micro-nano fibers to achieve efficient and sustained bisexual attraction to pes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负载草地螟食诱剂的核-壳结构微纳纤维,并成功应用于田间害虫的双性诱捕,为昆虫行为调控剂的持续释放和长效诱捕提供了新的思路。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是一种广泛分布且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的迁飞性害虫,其防治始终是农业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挑战。昆虫行为调控剂,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防治技术,因其对环境友好、低毒性和高选择性,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通过释放昆虫食诱剂等信息素来调节昆虫的行为,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害虫防治策略。然而,如何在田间环境中实现长期、稳定的诱捕效果,尤其是在面对环境变化时如何确保诱捕剂的持久性和高效性,仍然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开发能够实现持续释放且具有长期吸引力的创新材料,成为提升昆虫行为调控剂防治效果的核心挑战。
本研究通过同轴电纺技术,利用多种环保聚合物成功制备了核-壳结构微纳纤维,并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的草地螟食诱剂配方,首次将双性吸引草地螟成虫的食物诱剂(包括1-辛烯-3-醇、反式-2-己烯醛、芳樟醇和茴香脑)有效加载于其中,实现了持续释放与高效诱捕。纤维膜对活性成分的封装效率为78%,并表现出优异的持续释放特性,在80天内释放超过60%的诱剂,同时有效减缓了初期爆发性释放。电生理学和行为学研究表明,纤维膜可维持至少90天的电生理活性,持续吸引雄性和雌性成虫,且75天后仍保持诱捕效果。同时,纤维膜在田间环境中对草地螟成虫也具有良好的诱捕能力。此外,纤维膜还具有良好的抗逆性、生物降解性和环境兼容性,保护了活性分子并减少了生态影响。这些纤维膜为植物基食物诱剂提供了高效、环保的载体,突显了其在可持续农业和害虫管理中的应用潜力,为化学农药提供了绿色替代方案。
来源:世界农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