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日爆出婴儿纸尿裤残次料被翻新售卖事件,引起了大众对儿童用品安全的广泛关注。儿童产品安全范围小到孩子们每天接触到纺织衣物、学习用具、阅读书籍、玩具,大到孩子们日常生活的环境空间,孩子每天接触的儿童用品真的安全吗?作为家长又该如何挑选安全的儿
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日爆出婴儿纸尿裤残次料被翻新售卖事件,引起了大众对儿童用品安全的广泛关注。儿童产品安全范围小到孩子们每天接触到纺织衣物、学习用具、阅读书籍、玩具,大到孩子们日常生活的环境空间,孩子每天接触的儿童用品真的安全吗?作为家长又该如何挑选安全的儿童用品?本期《成长晴话》将聚焦儿童用品安全,帮助家长识别潜在风险,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01
性早熟、肝损伤、致癌,警惕劣质儿童用品
王晓栋常年和童书打交道,他发现很多家长缺少给孩子买正版书籍的观念,忽略了盗版书背后的诸多隐患。除了印刷的内容错误,王晓栋指出更严重的是盗版书的油墨问题,正版书通常使用环保的大豆油墨,这种油墨不含苯系物,重金属含量低;而盗版书通常采用廉价的传统油墨或劣质油墨,其中可能含有苯系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油墨中的苯,产生刺激的气味,尤其是彩色油墨,短期吸入会让人感觉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长期接触苯可能引起骨髓与遗传损害,甚至引发白血病[1]。
此外,新华健康的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近几年我国多地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对儿童鞋、学生用具、儿童玩具、婴幼儿用品等的抽查抽检中,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超标情况尤其突出[2]。央视在2024年也曾报道中小学日常使用的部分体育用品增塑剂超标200余倍事件[3]。如果孩子长期接触、摄入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内分泌系统可能会受到干扰,增加儿童性早熟风险,严重甚至会造成肝肾受损。
当前市场上备受青少年喜欢的吧唧(铁皮徽章)、捏捏乐也不同程度地被曝出甲醛超标等问题。基于化学危害的儿童用品安全研究指出,这些化学危害常是间接的、慢性的,如:致癌、致突变、生殖毒性等,这种危害往往不易及时被发现,甚至会潜伏数十年之后才会在人体中显现[4]。
儿童贴身的纺织衣物也是容易被家长忽略的安全盲区,孙梦建议家长去了解一些服装制作中可能涉及的化学物质及其功能性用途。她提到,甲醛通常用于固色和抗皱处理,漂白剂用于浅色处理,而染料则用于深色衣物,这意味着,衣服的功能性越强,可能涉及的化学处理也越多。因此,对于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建议选择图案简单、印花较少、淡色系的衣物,尽量避免深色染料以及胶状印花涂料,减少孩子接触化学物质的风险。
“幼儿的代谢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排毒能力较弱,因此吸收的有害物质容易在体内积累,危害健康”,孙梦建议家长在选择儿童用品时,选择正规大品牌,尽量避免购买平替或山寨产品,她认为虽然大品牌也可能出现个别批次问题,但在功能性相同的情况下,选择多个品牌而非单一品牌,可以有效分散风险。
02
“青少年模式”之外,家长如何帮孩子屏蔽不良信息?
除了儿童用品的质量问题,其传播的不良内容同样值得警惕。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内容不健康甚至有害的内容,比如面向低年龄段孩子售卖的含性暗示内容的商品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年研究调查的1389名少年儿童接触邪典文化情况,调查发现有近四成(39.3%)少年儿童至少接触过四类图片(恶心、性暗示、血腥、邪恶)中的一种[5]。
2021年,某童装品牌因衣物印花中出现断肢、车裂、地狱、娈童、自残等负面消极图案引发争议,其童模拍摄风格也被质疑带有“软色情”暗示。这一事件让家长们开始关注儿童用品上容易被忽视的“不良内容”。2024年,有家长举报儿童文具胶带上印有男性生殖器图案,此外,孩子们接触的互联网产品中也频频出现“少儿不宜”的内容。
王晓栋认为,家长应该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并始终开启青少年模式,这一功能可以有效限制孩子接触不适宜的内容。但并非所有的不良内容都能被青少年模式过滤掉,仅靠封锁设备或限制孩子使用网络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晴天妈妈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学会分辨信息的真伪和善恶,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整个成长过程,而非等问题出现后再去干预。
例如,当孩子提出“卖淫是什么?”“‘包小姐’是谁?”的疑问时,家长应与他们坦诚讨论,探讨问题的本质及其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回避。孙梦提到,“性教育不仅涉及性行为或身体知识,还包括健康的性观念、信息甄别能力以及与异性交往的方式。然而,现实中家长常常回避这些话题,这会导致孩子在青春期面对生理和心理变化时容易迷茫和判断失误”。可见孩子在面临不良信息诱惑时,具备正确的判断力和学会拒绝的能力尤为重要。
03
家长不必盲目追求“儿童专用产品”,大部分与普通产品无本质差别
电商平台上打上“儿童专用”标签的产品,价格往往超出普通产品数倍,尽管如此,依然有很多家长对这些“儿童专用”产品趋之若鹜。孙梦认为,这些产品的商家常通过心理学手段,将“儿童”二字作为营销重点,利用消费者对“儿童”产品的天然联想,比如更健康、更营养、更安全等特点,来吸引购买。孙梦提到,许多所谓的“儿童产品”实际上和成人使用的产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例如,市场上很多“儿童减盐酱油”与普通减盐酱油的配料几乎相同,购买普通减盐酱油全家共享即可,家长完全不必为“儿童专用”的标签支付额外费用。
从国家执行标准来看,在食品调料方面,并没有针对儿童和成人的区别标准,说明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差异,区别仅在于使用量的多少。而对于儿童玩具、纺织用品等领域,国家制定了明确的强制性标准(如GB标准),这其实是更加需要关注的部分。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不必过度追求“儿童”标签,而是应关注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尤其是强制性规范。孙梦建议家长通过查看标签和配料表,判断产品是否真正符合安全要求,不要单纯被营销噱头影响,家长对“儿童产品”的盲目追求往往只是情感和心理上的误导,而非实际需要。
另外,许多家长出于“爱孩子”的心理,倾向于为孩子购买各种营养素或特殊食品,认为营养补充越多越好。对此,晴天妈妈认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需要过度的营养补充,营养素过量可能适得其反,比如某种营养素超标有可能会影响其他营养素的吸收,甚至干扰身体的正常代谢,与其过度追求“额外补充”,不如遵循科学的膳食原则。
无论是面对儿童用品的质量问题,还是“儿童专用”标签背后的消费噱头,家长都应保持警惕,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避免陷入盲目消费或疏忽监管的误区,这样才能真正守护孩子的成长,让他们远离“慢性毒害”。
来源:创意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