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多举措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摘要:中央民族大学在乘势而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多举措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各民族师生间交往交流交融,激励广大学生不断强化民族团结进步的行动自觉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认同。

中央民族大学在乘势而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多举措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各民族师生间交往交流交融,激励广大学生不断强化民族团结进步的行动自觉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认同。

坚持正确立场 明确目标定位

作为民族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学校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抓顶层设计、抓理论学习,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各个环节,将其内化为各民族师生的共同价值和行动自觉,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学校组织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就“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专题学习研讨,并结合各项工作就如何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研讨交流。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院)工作会议,邀请国家民委、中国社科院等单位专家学者参会,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规章制度、发展规划等发表意见和建议。与会专家强调要充分发挥民族高校的独特优势和立足首都的区位优势,强化基地和学科规划,处理好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2项重要任务的关系,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重镇”。

学校出版的《从“中华民族”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选中宣部2022年度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书系》(第一辑)入选2024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由国家民委主管、民大主办,首个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研究对象的期刊——《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正式创刊。刊物以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为使命,通过刊发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领域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努力打造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重要载体,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成果。

学校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坛,中国社科院、中共党史学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学校师生代表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开深入讨论,效果良好。

把握“多元一体” 完善理论教学

“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学校优化教学组织设置,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多种角度将“多元一体”讲清楚、讲明白,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链条教育体系,将“铸牢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学校开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交融演进的伟大历程,教育学生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华民族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组织教师参加国家民委直属高校骨干师资研讨会,参加国家民委直属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师教学竞赛活动,精心遴选优秀教师讲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

学校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系列课程,多方邀请学者专家围绕“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叙述”等理论举办讲座,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知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举办“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名家大讲堂,为师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带来启发。

把握知行合一 强化实践教育

“知行合一”是哲学理论,也是中央民族大学的学风校训。学校既讲理论也讲实践,既重宏观也重微观,做深、做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常态化、长效化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哲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学校先后与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检察院、北京艺术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作共建活动,搭建优质教学实践平台,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扎实培养更多具有长远视角、厚植本土情怀的各民族史学新力量。

学校研究生支教团队远赴西藏,支教拉萨,10年坚守雪域高原开展一堂堂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用“青言青语”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发挥文化润心铸魂作用。“民族团结大讲堂”志愿服务项目获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3年度“志青春”最美志愿服务项目。

学校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开学第一课,引导学生在沉浸式的教学体验中深入探寻民族团结的文化根脉,见证中华文化的根深叶茂,深切感悟“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把握时代机遇 提升科研实效

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主力军,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目标,依托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全面系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前沿研究。

学校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校级课题,依托民族学等优势特色学科,集中专门骨干力量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前沿,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阵地,为铸牢共同体意识提供智力支持。研究院入选国家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学校着力打造北京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示范工作室(培育类)“共育·共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室,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加强前瞻性思考,为推进西藏自治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成立“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深入挖掘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在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方面,持续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通过发布年度调研报告、举办学术沙龙和研讨会、组织国际传播领域人才培训等学术公共产品,推动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把握哲学高度 丰富文化生活

学校把铸牢各民族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作为一项根本性、战略性任务,把道理化为情理,将思想融入生活,努力创造各民族师生共学、共事、共居、共乐的条件,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有形有感有效,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

学校立足“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平台,成功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主题文献展,“民族记忆·珍贵典藏古籍特藏展”“中央民族大学名师文献展”“中华民族英雄史诗文献展”等展览以多角度、多文种、多版本的形式展示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使师生更生动地认识并体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引导各民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学校面向全体在校生举办“一物一说——文物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品征集活动,引导学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日常生活和学术科研相结合,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魅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青年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学校举办“第十六届首都艺术高校‘一带一路’民族音乐艺术展”,用音乐激发各族儿女共同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彰显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展现中国与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激励广大师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