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配送独角兽打折续命:新融资7亿但估值缩水3成,复旦校友创办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0 18:26 2

摘要:但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参与本轮投资的,仍有普信集团(T Rowe Price Associates)、富达管理与研究公司(Fidelity Management and Research)、老虎环球基金等明星资本,且距上一轮融资已时隔4年。

杰西卡 发自 副驾寺

美国L4独角兽、无人配送创业一哥Nuro,终于迎来新一轮融资。

本次E轮融资1.06亿美元,相比昔日21亿美元的融资金额不算多,投后估值也比上一轮缩水30%

但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参与本轮投资的,仍有普信集团(T Rowe Price Associates)、富达管理与研究公司(Fidelity Management and Research)、老虎环球基金等明星资本,且距上一轮融资已时隔4年

这一笔新融资的深层含义,更多是市场对Nuro打开新模式的认可——

Nuro官宣完成了最新的E轮融资,获投1.0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8亿元)。

算上这笔资金,这家明星自动驾驶独角兽已累计融资超22亿美元(约162亿元),当前的投后估值达到60亿美元(约441亿元)。

对比2021年,D轮融资后的86亿美元(约632亿元)估值,现在还是缩水了30%

不过,Nuro的联合创始人、总裁戴夫·弗格森 (Dave Ferguson) 对当前估值表示十分满意:

我们上一轮融资是在2021年底,当时市场正处于顶峰时期。我们对现在这个估值感到非常满意,也相信它能让我们确信新的市场战略能够取得成功。

现实确实是,在过去三年的“资本空窗期”里,自动驾驶行业经历了从狂热到理性的剧烈震荡。

特斯拉、Waymo等头部玩家,掀起“全行业L4竞赛”的热潮,但也有不少玩家,在高昂的研发成本、漫长的落地周期中折戟。

大多数初创公司的估值,都已从2021年前,那个资本热情空前高涨的高点回落。

所以,在自动驾驶行业,特别是在无人车配送领域的资本冷静期中,Nuro现在的这笔融资显得尤为特别。

虽然融资金额算不得庞大,但背后的投资方仍值得关注。

一如之前的明星资本簇拥,Nuro本次融资,还是有普信集团(T Rowe Price Associates)、富达管理与研究公司(Fidelity Management and Research)、老虎环球基金(Tiger Global)、格雷洛克合伙公司(Greylock Partners)和XN投资公司等等机构支持。

时隔4年的再次“谨慎”押注,不仅仅因为资本对自动驾驶的信心回暖,其实更多是在印证市场对Nuro的重新审视。

因为现在的Nuro摇身一变,已经开始用新的身份和商业模式,讲新的自动驾驶故事了。

Nuro原本以“无人配送车”而起家,更因“含着金汤匙出手”而闻名,两位创始人都出身Google

一位是前Google无人车团队首席软件工程师朱佳俊,2005年从复旦大学毕业,两年后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2008年,朱佳俊正式加入Google,并在之后进入Google无人车团队,成为该团队最早的成员之一,也是最早的华人面孔

已载入无人车发展史册的Google“萤火虫”,就是其领导的小组一手打造。

另一位则是前面提到的,Google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负责人、首席工程师戴夫·弗格森 (Dave Ferguson)。

早年间,戴夫曾在英特尔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专注机器人学、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又在2011年加入Google。

2016年,这两位工程师带领一批核心成员出走创业,瞄定了“最后一英里无人配送”赛道,选择做一家自动驾驶汽车运送货物的机器人公司

Nuro的初代产品R1和R2,都是这一理念的具象产品,没有方向盘和乘客位,只保留货舱,两代产品分别可载重约110公斤和191公斤。

这种在当时还很新奇的逻辑和商业模式,在美国资本市场大获认可。

一直到2021年末,Nuro的融资之路都顺风顺水,6年间累计吸金超21亿美元,吸引了孙正义的软银、Baillie Gifford(柏基投资)、高榕资本等知名风投机构,Google、丰田这样的产业资本,以及克罗格**等合作客户的多方资金支持。

加上政策层面也备受“眷顾”,美国交通运输部(DOT)以及美国国家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为其一路绿灯,Nuro成为美国首个准许部署没有侧视镜和方向盘的无人送货车,以及获准在加州公共道路上,开展自动驾驶送货服务的公司。

Nuro也因此便拿到了美国零售巨头克罗格、达美乐披萨、CVS药妆店、711便利店众多合作,承接点到点的生鲜、外卖与药品运单。

2022年,Nuro还与Uber达成了10年的合作伙伴关系,Uber将使用无人配送车来运送食物和其他物品,还因不收小费而备受关注。

意气风发的Nuro,也在此期间进入快速扩张阶段,两年时间团队翻倍至1500人,导致运营成本激增,这也使得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再也无法被忽视:

以R2为例,每辆车的制造成本超过50万美元(约367万元),在“造车-运营-扩张”的重资产模式下,配送服务收入难以覆盖车辆折旧与运营开支。

恰逢2022年,美国爆发经济衰退,能源价格飙升,自动驾驶行业集体入冬,亚马逊、联邦快递等等巨头也都先后关停业务,双重冲击下,Nuro因资金链承受巨大压力,不得不在那个冬天做出巨变。

公司先是承认了“快速招聘是一个错误”,并在此后两年开启两波裁员,只留下800多人,并暂缓商业落地的步伐,推迟第三代无人配送车R3的量产,也放弃了和比亚迪的相关合作。

直到2023年中,通过一系列降本举措,Nuro才把账上现金的使用时限从1.5年延长到3.5年。

戴夫和朱佳俊曾在自述信中表示,公司在之前的商业落地和部署过程中投入巨大,他们认为现阶段更谨慎的做法是思考——作为一家初创公司能够做些什么。

转机也在这个思考过程中出现。

2023年开始,人工智能飞速进步,生成式AI取得技术突破,顺势推动了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包括Nuro在内的不少自动驾驶公司都因此加速了自主进程。

这让Nuro看到了机会,通过AI模拟复杂路况,可以降低对硬件的依赖,Nuro的研发成本也会骤降。

Nuro开始明白,作为一家初创公司,比起孤注一掷造车,也许以技术落地优先更具备可行性。

他们也确实这么做了。

去年9月,Nuro宣布进行重大战略转型,不再单纯生产运营无人配送车队,而要将更多重心转移到自动驾驶技术上。

戴夫在当时透露,Nuro可以使用一到两个大型基础人工智能模型,在在一个平台上执行多项任务,例如地图绘制、定位、感知、预测和规划,极大提升了性能和效率。

此后,Nuro推出了第四代无人驾驶系统Nuro Driver, 搭载了英伟达Thor芯片和Arm的Neoverse技术,商业模式也随之更新为两条线并行:

一条仍和之前的无人配送模式相似,为送货和客运服务提供整套L4 级自动驾驶系统,包括自动驾驶软件和硬件,但Nuro自己不再生产送货车辆,也就是转为轻资产运营。

另一条则侧重技术授权服务,与整车厂及其零部件和服务供应商合作,开发消费类车辆的自动驾驶产品,涵盖从L2级到L4级系统,本质上类似于“美版Momenta”。

这一条新开设的商业模式,也让Nuro与Wayve、Mobileye直接竞争,通过“订单分成+技术服务费”实现商业化运营。

调整为当前模式的原因,首席技术官安德鲁·克莱尔 (Andrew Clare) 解释得很清楚:

首先,Nuro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得到改进,公司现在已经能够处理除送货之外的更广泛的任务。

其次,八年前Nuro首次推出无人车时,L4级赛道玩家并不多,因此Nuro必须自己制造硬件,实际上这与烧钱无异,对于没有雄厚资金支持的独立公司来说很难维持。

但如今,特别是从2024年开始,L4级自动驾驶突然进入大众视野,马斯克更是引爆了全球Robotaxi热潮,有更多玩家开始参与L4级赛道,特别是资金及背景雄厚的汽车OEM。

这也使得Nuro能以更“轻盈”的方式发挥技术优势,实现商业落地。

不过,Nuro出于一家初创公司的思考,决定抛弃“成本包袱”,但从行业来看,无人配送领域依然具备十足潜力,因为资本市场遇冷,并不意味着需求随之消失。

自动驾驶近年来发展火热,同时也点燃了无人配送领域的浪潮,开始走向成熟。

今年年初,硅谷“女股神”凯茜·伍德 (木头姐)在《ARK Big Ideas 2025》中预言“无人物流将重塑全球供应链”。无人配送开始迈入规模化应用阶段,正以中美两股力量作为主导。

美国在技术创新和资本市场活跃度上具备优势,头部的Starship Technologies占据全球订单量首位,不过其场景主要限于大学校园,公路测试受限。

而中国在商业化落地规模和政策推动上保持领先,例如新石器在2024年交付量突破2400台,占据全球无人配送车队规模的70%以上。

此外还有白犀牛、九识智能、毫末智行等无人车科技公司,美团、京东物流、菜鸟等大型互联网平台公司,以及顺丰、邮政等国内物流龙头多渠道玩家入局。

所以最后来看,不论是Robotaxi还是无人配送,中国市场和场景,依然可能是更利于技术大规模商用的那一个,更快的那一个。

来源:智能车参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