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生率高达8.1%,国外调查显示在非创伤导致的低位截肢手术中,40%-60%为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生率高达8.1%,国外调查显示在非创伤导致的低位截肢手术中,40%-60%为糖尿病患者。
临表现为足部的溃疡,是由感染、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综合作用引起的,发展到后期往往需要手术治疗,糖尿病足扩创手术是从伤口去除坏死物质,异物和不良愈合的组织。
大部分糖尿病足的老年患者对手术治疗怀有紧张、焦虑和恐惧等心理,再加上多年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围手术期易导致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严重时或可诱发心绞痛、急性心梗、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少部分患者因不能耐受或不配合常导致手术进行困难。合理使用镇静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提高对手术的接受度,最大程度降低术中不良反应和意外发生的风险。
注射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是一种具有超短效镇静作用的新型的苯二氮䓬类药物。
它通过作用于GABAA受体,对神经元产生抑制作用,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引起机体活动减少、镇静、遗忘等作用。
它与咪达唑仑和丙泊酚不同,它通过与器官无关的组织酯酶代谢为无活性的产物,在体内时间为咪达唑仑的1/7镇静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呈剂量依赖性,可控性好,符合一级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呈线性,体内清除时间与体重无明显的关系。
大剂量或者长时间输注时甲苯磺酸瑞马唑仑不会导致蓄积的现象,更方便用于临床麻醉和ICU中的镇静。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随着病情的继续恶化,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面临截肢的结果,同时糖尿病足患者常合并感染、心衰、呼吸功能不全等情况。
这也给这类患者的麻醉带来巨大的挑战,麻醉要求安全无痛、舒适便捷、不良反应少、苏醒恢复完全。
扩创术是治疗糖尿病足的主要术式,目的是通过去除过量的愈伤组织、坏死组织、细菌和任何异物来减少足部压力,恢复足部血液供应,促使渗出物的排出并促进健康的肉芽组织生成。
以往扩创术多采用椎管内麻醉,但椎管内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特别是对于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风险较高,且椎管内麻醉对于改善循环药物的使用限制的非常严格。
全身麻醉的方式对于患者的自身条件要求较高,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的功能明显减退,其行全身麻醉会抑制心血管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随着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普及,其在糖尿病足扩创手术中使用越来越广泛,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且麻醉效果完善。
下肢神经阻滞定位准确,药物注射在神经周围吸收较快,能够较快发挥对神经的抑制作用;持续时间较久,有助于术后镇痛;其术中血压、心率平稳,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且为单侧阻滞,患者舒适度、满意度较高。
下肢神经阻滞有更广泛的适应证和更少的禁忌证。
应用踝关节阻滞的麻醉方式,放宽了糖尿病足患者抗凝药的使用限制,降低低阻滞平面,生命体征更加平稳,从而促进术后肢体活动。
大部分糖尿病足的老年患者对手术治疗报有紧张、焦虑和恐惧等心理,再加上多年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围手术期易导致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严重时或可诱发心绞痛、急性心梗、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少部分患者因不能耐受或不配合常导致手术进行困难。
合理使用镇静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提高对手术的接受度,最大程度降低术中不良反应和意外发生的风险。
注射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是全球同步研发的苯二氮䓬类新药,是从“软性”药物开发而来的新型镇静剂。
作用于GABAA受体,可以如丙泊酚、咪达唑仑一样提供临床麻醉所需要的镇静深度。
因为存在羧酸酯键,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表现出类似于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经体内的非特异性酯酶代谢,增加使用剂量或延长输注时间不会引起药物的蓄积效应;独立于器官的消除,可安全用于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可以像丙泊酚一样起效快、苏醒快,但对呼吸、循环系统抑制作用比丙泊酚轻,并且注射时疼痛不适感发生率低。
由于其代谢产物没有活性,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的苏醒时间并没有咪达唑仑那么长。
即便使用过量,特异性拮抗剂氟马西尼的存在增加了其可控性。
从现有的临床应用看来,甲苯磺酸瑞玛唑仑避免了丙泊酚和咪达唑仑临床应用的缺点,能够提供安全、有效的镇静。
近期的临床实验已经证实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可以安全的用于程序性镇静、全身麻醉的诱导及维持、ICU患者的持续镇静,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报道显示,与使用丙泊酚麻醉的患者相比,使用瑞马唑仑的患者较少需要使用血管加压剂或较少需要针对心动过缓进行药物治疗。
患有糖尿病足的老年人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均处于衰退状态,心血管系统的疾病高发,全身动脉硬化导致血管条件差,对麻醉镇静药的耐受性较差,如何在保障术中的安全性的基础上,提高患者的镇静效果,是临床麻醉急需解决的问题。
丙泊酚是麻醉诱导和临床镇静中最常用的静脉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组织中的r-氨基丁酸亚型A受体,发挥快速的镇静催眠作用,起效迅速60秒即可发挥镇静作用,苏醒快速。
丙泊酚主要经肝脏代谢,药代动力学可以用三室线性模型描述,但是其代谢也受到心输出量和肝血流量的影响。
丙泊酚目前广泛的应用于临床麻醉和ICU的镇静。
丙泊酚能有效地抑制喉反射,有效减少插管刺激,镇静作用强。
丙泊酚能使眼压和颅内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减少脑部血流量,从而降低脑部耗氧量,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心肺抑制是临床应用丙泊酚中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使其被定义为“狭窄治疗指数的药物”,静脉推注时可导致压下降明显和显著的心动过缓及心肌低灌注,这与患者的基础疾病状态、年龄、性别、体重相关。
丙泊酚对呼吸的影响与剂量成正相关,同时也受复合应用的镇痛、催眠药物有关。
咪达唑仑是作用于GABAA受体的短效苯二氮䓬类药物,因其有较好的镇静、抗焦虑且血流动力学平稳的作用常被用于术前药,较小剂量即可产生不错的抗焦虑效果。
咪达唑仑是瑞马唑仑问世以前临床上应用的最短效苯二氮䓬类药物,起效时间3-5分钟,但长时间输注或多次给药会导致药物蓄积,延长药物的清除时间。
对于肝肾功能不全、肥胖、高龄的患者药物的持续时间会有所延长,这可能与药物的亲脂性并经肝代谢有关。
与丙泊酚相比,咪达唑仑的镇静作用弱,也较少引起心肺抑制,这也是我们在非全麻的辅助镇静更偏向于选择咪达唑仑的原因。
但是,同时我们在临床手术中单独应用咪达唑仑进行辅助镇静的时后,常常会出现镇静不足情况,导致医患的满意度下降,往往需要增加到较大剂量才能达到预期的镇静效果。
但此时又会导致复苏时间过长,常需要用氟马西尼进行拮抗,并导致患者在PACU的滞留时间延长。
虽然特异性的拮抗剂氟马西尼能够快速逆转咪达唑仑的镇静效应,但是仍会出现咪达唑仑过量的问题,因为氟马西尼的半衰期有限,很可能引起镇静反弹。
注射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是全球同步研发的苯二氮类类新药,是从“软性”药物开发而来的新型镇静剂。
由此可以看出,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能够为老年糖尿病足扩创术提供安全、有效的镇静。
来源:Mr刘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