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 三农焕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0 19:28 1

摘要:近年来,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农业农村领域。特别是随着一批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新农人”返乡创业,数字技术不仅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工具,更成为重构城乡关系、激活乡村价值的关键力量。从山东寿光的智慧大棚到宁夏彭阳的直

近年来,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农业农村领域。特别是随着一批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新农人”返乡创业,数字技术不仅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工具,更成为重构城乡关系、激活乡村价值的关键力量。从山东寿光的智慧大棚到宁夏彭阳的直播带货,从贵州山村的短视频传播到辽宁四平的“数字农资服务”,一场由数字技术驱动的三农变革正在中国广袤的乡村土地上生动上演。“新农人”借助短视频、直播、智能农业等数字工具,在乡土与城市之间架起桥梁,为三农整体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一、数字技术重构农业生产方式

在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里,90后新农人曹子榆正在用手机拍摄当天的农事操作。镜头里,水肥一体机正在根据传感器数据自动调节灌溉量,无人喷药机沿着轨道精准作业,棚内的温湿度、光照等参数实时显示在手机APP上。这些短视频通过快手平台传播后,吸引了全国数十万农户的关注。“很多老乡私信问我设备价格和使用方法,有的甚至组团来参观学习。”曹子榆说。这种直观的技术展示,打破了传统农技推广"说教式"的局限,让抽象的技术变得可见、可感、可学。

数字平台赋予农业技术传播新的生命力。寿光市农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学习的农户,其新技术采纳率比传统培训方式高出42%,技术掌握周期缩短3-6个月。农业专家刘天英的“农技大讲堂”直播间,高峰期同时在线人数超过5万,问题解决效率是线下指导的20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传播形成了双向互动机制:农户的反馈数据帮助科研机构改进技术方案,如针对西北地区研发的低水压滴灌系统,就是基于直播中收集的农户需求而开发的。

数字技术还在重塑农业产业形态。在福建漳州,花木种植户通过短视频平台构建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闭环:消费者可以直接观看苗木生长过程,预约定制造型,甚至参与种植决策。这种“云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产品溢价,更将传统农业转变为体验式、参与式的新型产业。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深度应用数字技术的农业经营主体,其综合收益比传统农户平均高出60-80%。

二、数字平台重塑城乡关系格局

宁夏彭阳的梯田上,村支书张玮正在直播合作社的苹果采摘。镜头里,果农们小心地将苹果装箱,背后是层叠的金色梯田和湛蓝天空。“这是我们高原苹果的特色,昼夜温差大,糖分积累多...”张玮的讲解吸引了上万观众,当天在快手上的销售额突破15万元。这种“看得见的消费”正在改变农产品流通模式: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产品本身,还有背后的山水风光和人文故事。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通过数字平台销售的农产品,其价格溢价幅度普遍在30-50%之间。

数字技术让乡村价值被重新发现。在浙江松阳,古村落的修缮过程被制作成系列短视频,意外走红网络,带动乡村旅游人次增长300%。在贵州黎平,侗族大歌的直播表演吸引了海内外观众,相关手工艺品销量翻了一番。这些案例表明,数字平台不仅解决了农产品上行问题,更构建了城乡之间的文化对话空间。乡村不再是被动接受城市辐射的末端,而成为文化输出和价值创造的主体。

人才流动格局也因此改变。湖南浏阳的“90后”返乡青年陈伟,通过短视频分享油茶种植技术,组建了50多人的合作社,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增收。像陈伟这样的“数字新农人”,全国已超过200万。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和管理经验,更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农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可以承载梦想的热土。农业农村部的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返乡创业人员同比增长23%,其中80%使用数字工具开展业务。

三、数字赋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辽宁四平的邓燕是数字新农人的典型代表。2018年从北京返乡后,她通过线上课程学习现代农业管理,利用智能设备经营200亩玉米田,同时创立“农业小燕子”快手账号,通过直播销售农资产品。如今她的“数字农资服务站”服务半径达50公里,年营业额超300万元。更可贵的是,她发起成立的“新农人联盟”已聚集30多位返乡青年,形成技术共享、渠道共建的合作机制。“我们现在是白天下地,晚上直播,既守着家又能接触前沿信息。”邓燕说。

这种“两栖化”生存方式正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数字技术让农民可以同时享有乡村的田园生活和城市的发展机会。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追踪调查显示,使用数字平台的新农人,其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显著高于传统农户和进城务工群体。在四川崇州,“数字农业经纪人”这一新职业应运而生,他们既懂农业生产,又擅网络营销,年收入可达20-50万元。

数字技能培训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全国已有500多所涉农院校开设数字农业相关专业,“云上智农”等平台累计培训超过2000万人次。短视频直播平台快手的一项数据也显示,农技推广正在走向线上化、普及化和便捷化,平台上年度农技视频总量高达1594.3万个,平均每天有 2.4 万场农技直播在快手开播。而浙江推出的“数字农匠”认证制度,将直播带货、无人机操作等新技能纳入职业资格体系。这些措施正在推动农民从身份称谓向职业称谓转变,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结语:走向数字时代的乡村振兴

从寿光的智慧农业到彭阳的直播经济,从邓燕的创业故事到陈伟的合作社实践,数字技术正在中国乡村引发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的本质,是通过技术赋能重新定义三农价值——农业不再是落后产业,而是充满科技含量的现代产业;农村不再是凋敝的代名词,而是承载乡愁的家园和谋求发展的希望的空间;农民不再是身份标签,而是令人自豪的职业选择。数字赋能的深层意义,在于让乡村摆脱“被输血”的被动角色,获得自主发展的能力。当曹子榆们用手机记录种植技术,当张玮们用直播打开市场,当邓燕们用数据优化经营时,他们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更重塑了乡村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结构。从被数字技术装备的这一代新农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社会学前辈费孝通曾担忧的“乡土损蚀”趋势被逆转的契机。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让乡村的人才流向城市,如同大水冲刷过后的土地,失去了涵养生命的能力,导致乡土损蚀。在数字技术助力下,有文化、有技术、有知识、有视野的青年人返乡,重新和一方水土联系起来,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带动周边的农民发展,给乡村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中国从乡土损蚀走向乡土复原的前景正在展开。

未来,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的下沉,数字赋能三农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但需警惕的是,技术应用必须扎根乡土实际:智能设备需匹配小农需求,直播带货需深挖文化内涵,平台算法需避免加剧城乡数字鸿沟。唯有如此,数字技术才能真正成为融合农业现代化、农村宜居化、农民职业化的纽带,推动三农发展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焕新”。(卢晖临 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