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原有主营业务增长较乏力,未来成长性不确定,公司管理层决定一方面提高运营能力,一方面优化生产技术及工艺进行产品升级,也让2025年Q1经营有些许改善。
日播时尚坚持进军锂电引来行业好奇,近日也在业绩说明会中披露了更详细的信息。
业绩说明会主要围绕四大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是介绍跨界原因:主业务发展遇到瓶颈,寻求更多业务面,借势而行。
近年来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原有主营业务增长较乏力,未来成长性不确定,公司管理层决定一方面提高运营能力,一方面优化生产技术及工艺进行产品升级,也让2025年Q1经营有些许改善。
在2023年公司迎来了控制权变更,新实控人梁丰也是锂电企业璞泰来实控人,为日播时尚跨界打下基础,恰逢去年新“国九条”的出台,在此背景下,日播时尚推出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力求形成“时尚女装+锂电池粘合剂”双轮发展模式。
其次是介绍新控股公司茵地乐相关信息:茵地乐深耕锂电粘结剂领域,主营PAA类锂电水性粘结剂,二者联盟原因在于可将双方资金与技术相结合,用来拓展领域,如负极材料的前驱体化工合成原料等。
最后是针对一些事项进行解答:日播时尚此交易表面属关联交易,但方璞泰来并没有直接参与本次重组交易,属于市场化行为;茵地乐评估值为20.05亿元,但纵向与横向对比需要区分看待;并且日播时尚当前的资金实力也具备支付能力,不会构成资金压力。
01
两度加码锂电领域
跨界锂电公司众多,但大部分都因为行业认知不足导致前景迷茫。不过,日播时尚可能因为璞泰来撑腰,截至目前比较硬气。
去年10月17日,日播时尚就公告准备收购茵地乐,过程比较曲折,因为11月5日公司再次公告:“该事项尚处预案阶段,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时间来到今年3月23日,日播时尚终于官宣准备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茵地乐71%股权,看来漫长的谈判中双方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进行拉锯,最后达到平衡,这个让双方满意交易价格为14.2亿元。
那么日播时尚是怎么跟璞泰来“相识”的?时间要追溯至2023年。
2023年三季度时,日播时尚经历了资产重组和高层离职等一系列风波后,实控人就变为了璞泰来创始人梁丰。
公司对外宣称谋求“业务转型”,在当年9月16日公告了重组进展,准备购买梁丰旗下上海锦源晟全部股权,但本质上锦源晟想借壳上市。
2018年,已经把璞泰来做大的梁丰携关联公司入股锦源晟,但为何不直接IPO来上市,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实力没到位。
锦源晟在行业中竞争力一般,且2023年开始IPO逐渐紧缩,直接上市风险趋高,梁丰本人也是资本圈长袖善舞的大佬级人物,对自己旗下的企业份量如何认知清晰,用已经上市的日播时尚来辅助锦源晟,这个操作属于高招。
不过遗憾的是,该操作于当年11月宣告失败,日播时尚实控人变更为梁丰是事实,可收购锦源盛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因为锦源盛在刚果(金)和印尼的项目拖累了此次并购。
上次没成功,这次成功了,但日播时尚的业绩会好转吗?需要观察。
02
关于跨界的“实话”
经历2024年锂电行业调整期后,可能行业内会认为跨界风潮会逐渐平息,但事实恰恰相反,因为2025开年就有好几家宣布跨界锂电赛道。
1月初,华润环保斥资3亿元宣布跨界,成立中资环电芯科技,经营范围含电池制造、储能技术服务等。
1月16日起点固态电池报道称,海辰药业与控股子公司安庆汇辰科技联合了四川赛科动力、宜宾市戎固新材料技术中心等共同设立四川洛辰新材料,从事新能源及电子材料研发、生产、销售、技术专利许可及技术服务的业务。
3月28日云图控股发布公告,拟在广西贵港投资建设新能源材料项目,进入磷酸铁锂产业链。
4月9日英力股份公告称,购买优特利控制权并募集配套资金,4月10日起停牌。英力股份主营业务为消费电子产品结构件模组及相关精密模具,优特利主营业务为锂电池技术和储能系统定制化解决方案商。
自2020年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后,其他赛道的跨界者数不胜数,一度在2022年掀起跨界潮,参与者五花八门,但经过归类后主要有化工类/消费电子类/矿业类/房地产类,其余的例如黑芝麻等食品类和日播时尚服装类属于小众,但无论是哪一方跨界,都在2023年遇到了挫折。
时间来到2024年,据统计,近80家跨界企业中,有十余家折戟,剩余的也举步维艰。
有锂走遍天下这句话并不适用于跨界者,因为跨界者需要有锂的基础上,还要有经验、有资本、有产业链,三者只有全部聚齐,跨界才能看到希望。
注意,“看到希望”距离“成功”还有一段距离。
当前中国锂电池产业链已是巨头林立,无论是老玩家宁德/比亚迪/亿纬/国轩,还是后起之秀蜂巢/瑞浦,均已形成自己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并且客户群体盘根错节,产品序列完善,国外的三星SDI/LG新能源/SK On/松下更是虎视眈眈以求在海外与中国企业血拼,此时的新入局者几乎没有竞争空间。
但也有例外,例如固态电池领域的一批新秀或许能趁势用半固态电池赢得一席之地,但固态电池三大黑马清陶/卫蓝/太蓝均是高校实验团队出身,加之与电池厂和车企形成了深度绑定,绝非一般跨界企业能相比。
更何况,跨界企业多半为主营业务不顺进行转型,锂电池产业链建设烧钱程度动辄几十亿上百亿,主营业务盈利都未必扛得住,在此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并不现实。
其实起点锂电认为,真正实现跨界锂电成功的,只有杉杉股份,且该公司成功经历难以复制。
作 者:宋博文
01
02
03
04
来源:汽车勤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