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后我到了三十岁。职场光景骤变,Boss不再回应,发出十个招呼,九个落空。三年前,这还不是常态——那时候,每隔一个小时打开消息,都有10+条未读,甚至不需要主动投简历。
如果让我再列举一些年龄增长的好处,其中之一是——分别心淡了一点。
二十岁时,如果看到一个三十岁的人找不到工作,甚至不用到失业的程度,只是没有当上领导,我都会觉得:他是不是不够努力?
然后我到了三十岁。职场光景骤变,Boss不再回应,发出十个招呼,九个落空。三年前,这还不是常态——那时候,每隔一个小时打开消息,都有10+条未读,甚至不需要主动投简历。
朋友们的经历也大同小异。她眼见着自己的公司从80+的小团队逐渐上涨到两百,又到上千人,这两年公司时不时有负面新闻出现,人数又开始腰斩。影响最大的是招聘部门,从原来10+的团队,现在剩下的三个人。
我们合计下来,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工作,真的要靠运气。接受这个事实之后,我不再对身边人的职位高低做过多评判。既然不再评判别人,也就少了很多对自我的审视,而“自我审视”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往往意味着用挑剔的目光再把自己数落一遍。
李诞在《脱口秀工作手册》里写:“工作的本质是交易,是用自己的时间和才能,通过一家公司,与市场交换金钱。当你跟公司交易,比直接和市场交易还费劲时,你就可以离开这家公司,去过更好的生活。”
二十岁时,我无法想象“直接和市场交易”是什么操作。我只是个文案,怎么可能离开公司独立生存?直到去年,阴差阳错接了一个活,对方直接找到我合作,我才意识到:原来真的可以。你只要一直写,写到一定程度,机会真的会自己砸过来。
作为高压环境下长大的东亚小孩,脱离焦虑并不容易,尤其是在这样的大环境里。但既然环境已经够欺负我们了,至少,我们可以先停止欺负自己。
前几天听播客,听到一句话,深以为然:
身体早已替我们做出了决定。
【关于我】我是Marlene,一个在文字里浸泡了十年的职业文案人。写过3000+篇商业稿件,也经历过职场人的迷茫与蜕变。这个账号不聊干货方法论,只想和你分享一个真实内容人的成长手记——那些职场进阶中的顿悟时刻、30岁后对生活的重新排序、以及作为普通女性在自我实现道路上的探索。
如果你也曾在PPT堆砌的深夜里怀疑过人生意义,在KPI和幸福感之间反复摇摆,或者正在寻找一种更有温度的成长路径——欢迎留下来。这里没有人生导师的答案,但有一个同行者的真诚分享:我们可以一起在不确定的时代里,搭建属于普通人的确定性。
来源:郏郏学习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