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家协会官宣!黄梅戏起源湖北黄梅铁证如山!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0 20:25 2

摘要:近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戏剧家协会主编的戏曲界权威杂志《中国戏剧》刊登了一篇由梅杰撰写的重磅文章——《黄梅戏剧种名称的形成与确立》,首次系统梳理了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近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戏剧家协会主编的戏曲界权威杂志《中国戏剧》刊登了一篇由梅杰撰写的重磅文章——《黄梅戏剧种名称的形成与确立》,首次系统梳理了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文章以详实的文字叙述了黄梅戏从湖北黄梅诞生、最终在安徽定型的全过程。至此,黄梅戏“身世之谜”终于揭开!

梅杰的文章明确指出,黄梅戏的本名是“黄梅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

早在乾隆年间,黄梅当地就有“采茶歌”“采茶戏”的记载。乾隆末年别霁林所著《黄梅竹枝词》,其中原文写道:“多云山下稻孙多,太白湖中鱼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作者在诗后自注:“邑喜采本县近事,附会其词,演唱采茶歌。这首诗反映了当时黄梅县有演唱采茶歌以酬神的风俗,并且指出了黄梅采茶歌的曲调主要来源于多云樵唱、太白渔歌,这与晚清民国老艺人的说法相同。

在别霁林的《黄梅竹枝词》之后,同治元年,江西乐平举人何元炳在《采茶曲》第6首中说:“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

反映的正是当地人在采茶之时,不唱江西本土的江南曲,却唱黄梅腔,展示了黄梅戏在鄂、皖、赣三地流传的盛况。这两首诗是研究黄梅戏起源、形成和传播的关键史料。这些史料证明,黄梅戏的雏形在湖北黄梅已初具规模,并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戏曲形式。

更关键的是,黄梅戏的剧目和唱腔深受湖北黄梅本土文化的影响。例如,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乌金记》等,其原型均来自湖北黄梅的弹词和民间故事。

安徽学者时白林更是直言:“安徽黄梅戏只可能来自湖北黄梅采茶戏。”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已成共识。

光绪年间的《申报》曾记载:“皖省北关外,每年有演唱黄梅调小戏者……”说明当时黄梅调已在安徽流行,但演出者多为外来艺人,并非安徽本土产物。

1921年《宿松县志》更直接写道:“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这里的“梅”指湖北黄梅,而非某些人误读的“黄梅时节”。

1934年,山东立剧院长王泊生在《中国戏曲之演变》中明确提出“黄梅有黄梅戏”,将黄梅戏与唐山皮影、扬州戏并列,进一步佐证其湖北起源。此后,“黄梅戏”之名逐渐被戏曲界公认。

钟谷(1843—1919)光绪初年在湖北黄梅进行黄梅戏戏改之后,黄梅戏成长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大型剧种。

陆洪非更在1982年发文揭露:"江西老表都说,他们的采茶戏就是从湖北黄梅传过去的,所以叫黄梅调!"

这些老艺人最清楚——所谓"安徽黄梅戏",其实就是湖北黄梅采茶戏的"皖化版"。就像川菜到了上海会调甜,但没人会说它是本帮菜!

时间来到1953年,桂林栖在组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时,并非为黄梅戏定名,而是在"黄梅戏""黄梅调""采茶戏"几个名字里,特意挑了最响亮的"黄梅戏"。

最终,“黄梅戏”战胜“黄梅调”之名,但不管怎么变,黄梅戏,黄梅调,黄梅采茶戏都是来自于湖北黄梅!

韩再芬的师父韩英龙曾揭秘:"老辈人从没说过什么'怀腔',都是后来人编的!"

正如梅杰所言:“湖北黄梅采茶戏与安徽黄梅戏是中国黄梅戏的不同发展阶段。”安徽的贡献不可否认,但追根溯源,黄梅戏的“根”始终在湖北黄梅。

(本文史料均引自《中国戏剧》2025年第3期梅杰论文)

来源:楚国小光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