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客车发展困局如何解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0 20:34 4

摘要:从国家产业政策持续加码,到地方示范项目遍地开花,再到整零企业积极布局,氢能客车正在全国范围内加速落地。然而,与产业布局的热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市场终端表现却相对冷淡。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国氢能公交投运量仅为293辆,较上年同期出现大幅下滑。这种“政策热

氢能客车作为氢能在交通领域的重要应用,正经历政策推动与市场考验的双重洗礼。

从国家产业政策持续加码,到地方示范项目遍地开花,再到整零企业积极布局,氢能客车正在全国范围内加速落地。然而,与产业布局的热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市场终端表现却相对冷淡。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国氢能公交投运量仅为293辆,较上年同期出现大幅下滑。这种“政策热、市场冷”的鲜明反差,折射出氢能客车在规模化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深层困境。

政企合力 推进氢能客车发展

加快氢能在客车领域的应用已成为行业共识,这主要源于其本身的显著优势。

首先,氢能客车以高效清洁的燃料电池作为动力源,具备无污染、零排放的环保特性,且能量转换率高;其次,相较于纯电动客车,氢能客车在补能时间和续驶里程上具有明显优势,更适合城市公交、长途客运等高频次、高强度的运营场景,尤其在寒冷地区或长距离路线上表现更为突出。此外,尽管氢能客车初期购置成本高,但其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优势显著,从长远视角来看,具备强大的竞争力。

可以说,氢能客车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及促进公共交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正因如此,近年来氢能客车领域迎来多重利好共振。

在政策层面,中央及地方政府密集出台多项支持氢能发展的相关政策,从战略定位、发展路径和产业规划等多个维度,为燃料电池产业蓬勃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例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方向;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首次将“加快氢能产业发展”列为重点工作之一。此外,5部委开展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工作持续释放红利,涵盖车辆购置、运营及加氢站建设等多个关键环节。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仅出台专项政策,还将氢能公交作为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实现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与商业化推广的“先手棋”。北京、上海、常熟、佛山、广州、张家口、石家庄、成都等地通过开通氢能公交示范线路,加快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良好的应用生态,快速抢占行业发展先机。以张家口为例,该地已成功开通11条氢燃料电池公交线路,投运444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累计安全运行超5000万公里,现已形成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在产业链层面,各方协同创新,共同推动氢能客车技术落地与场景拓展。以宇通客车、安凯客车、苏州金龙为代表的客车企业和亿华通、未势能源、玉柴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持续发力布局,不仅在氢能客车及相关动力链技术方面开展技术攻关与应用实践,还积极推动氢能公交在全国多地示范运营与批量投放,实现从单一场景到多元化场景延伸,覆盖公交线路、旅游包车、通勤服务、赛事活动等众多领域。

规模化推广面临现实难题

从环保价值到场景适配性,再到政策赋能与产业实践,氢能客车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正逐步从“示范验证”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崭新阶段。

然而,尽管政策驱动下的氢能客车产业热潮蓬勃兴起,但似乎并未能完全转化为市场动能。据已公开的消息,2024年以来,国内氢能客车交付主要集中在北京、安徽、广东等少数地区,整体投运量不容乐观,较2023年大幅下滑,且部分示范城市出现车辆停运的情况。

国外氢能客车的发展状况同样不甚理想。近日,比利时安特卫普市宣布,因运营成本过高,5辆氢能公交车被永久停运;法国蒙彼利埃市也因同样原因取消了一笔氢能公交的采购订单;波兰波兹南市公共交通运营商MPK Poznań于近期宣布,旗下25辆氢动力公交车因出现异常故障而暂停运营。

在业内人士看来,氢能客车推广应用效果不及预期,主要与产业链成本高企、核心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及基础设施配套滞后等因素密切相关。

“氢能客车要从小批量示范走向大规模普及应用,关键在于降成本和技术突破。”一位客车企业相关负责人分析称,当前氢能客车面临购置成本和使用成本“双高”的难题,与纯电动客车相比,其经济性并不占优势。这主要是因为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居高不下,关键技术领域尚未取得突破,膜电极等关键材料仍依赖进口。同时,氢能储运难题也尚未完全解决,氢能源价格维持高位,使得客运公司陷入“买得起、用不起”的困境。因此,亟需加快产业链持续降本进程,这既包括降低燃料电池生产制造成本和购置成本,也涵盖降低氢耗和用氢成本,还需从商业模式出发,优化购置、运营乃至车辆全生命周期成本结构,以进一步提升氢能客车市场竞争力。

此外,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同样制约氢能客车的投放。当前,全国范围内加氢站数量偏少,且分布不均,加之加氢站建设成本高、投资回收周期长,导致“有车无站、有站无氢”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极大限制了氢能客车的运营范围,甚至造成部分车辆停运闲置。

产业链协同施策 共迎市场化“拐点”

氢能客车的突围之路虽充满挑战,但破局曙光已现。顶层设计不断释放政策红利,地方政府在资金扶持、场景开放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在产业层面,从“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的能源供应链到“电堆-膜电极-整车制造”的产业链正加速融合贯通,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显著成效,成本压降也有了实质性进展,为氢能客车商业化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破解氢能客车发展困局,需要全产业链系统性突破,才能使其摆脱‘小众’定位,实现商业化运营。”商用车行业专家任诗发表示,从部分城市氢能公交示范运营的成功经验来看,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三维协同是推动氢能客车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构建“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闭环则是破解当前发展难题的关键抓手。他建议,未来企业应聚焦降本提质,加速推进燃料电池、膜电极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替代与规模化应用。同时,地方政府也应积极探索加氢站建设模式创新,推动基础设施向“网络融合”方向发展。政策层面则需重构激励机制,从“输血式补贴”向“造血式赋能”转变,将支持重点从购车环节延伸至核心技术研发和运营成本补贴,形成可持续的市场激励机制。

“作为产业落地的‘主角’,我们将持续加大在燃料电池系统、氢储存和制取方面的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同时主动加强与中上游企业的沟通协作,在氢气生产、储存、运输、加注及燃料电池制造和应用等各环节深化合作,共同打造场景闭环,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上述客车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氢能客车市场化“拐点”的到来,取决于技术、政策和基础设施的三重跃升。随着政策红利不断转化为创新驱动力,技术突破不断消解成本壁垒,基础设施网络日益完善,氢能客车必将跨越示范期的门槛,在公共交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文:李亚楠 编辑:孙伟川 版式:刘晓烨

给小编加个鸡腿!

来源:中国汽车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