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惠金融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正愈发凸显,百姓们的“小确幸”蕴含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文章”。而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加速融合,数字普惠金融开始大放异彩,成为普惠金融实践的新趋势。
作者|费杭榕「华夏银行泰州分行营业部副总经理」
普惠金融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正愈发凸显,百姓们的“小确幸”蕴含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文章”。而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加速融合,数字普惠金融开始大放异彩,成为普惠金融实践的新趋势。
数字普惠金融是经济肌体的毛细血管,其致力于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为受传统金融排斥的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借助数字技术,数字普惠金融大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精准性,使得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直接地触达最广大的经济实体和消费者。
何为数字普惠金融?
《2016年数字普惠金融白皮书》对普惠金融进行了系统性阐释,并将其归纳为三种模式:传统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和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并在随后颁布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得到明确,数字普惠金融被描述为“运用数字化金融手段推动普及性金融服务发展的活动”。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普及进步不仅推动着数字产业快速发展,也通过数字化赋能助力很多产业实现脱胎换骨、凤凰涅槃,金融业便是典型例证。传统金融的“嫌贫爱富”导致“金融排斥”现象比较明显,经济主体无法公平地获得金融服务,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桎梏。而随着移动终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数字技术不断升级迭代,金融机构可以创新贴近大众的业务模式,延伸渠道网络的触达能力,拓展金融机构的服务边界。
当下,数字普惠金融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信息处理的高效精准,二是金融服务的普及惠民,三是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四是应用场景的平台化。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银行在行动
各家商业银行近年来均加大科技类投入,希望获得数字金融的先发优势。科技投入的重要方面便是普惠产品的开发及系统建设。
●破解“长尾效应”,打造数字化平台
普惠金融均面临“长尾”问题,即小额信贷需求的广泛性和分散性,这导致传统商业模式在服务效率和风险控制方面均存在不足。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着力构建涵盖普惠营销的前、中、后全过程系统模块,上线营销线索、营销访客、营销地图、申报效能、投放预测等智慧管理功能,进一步提高普惠金融的管理效率。同时,以数字金融为核心,各商业银行正积极构建数字化生态圈,通过手机银行、普惠金融专属线上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例如,中国建设银行推出“惠懂你”综合服务平台,实现7 ×24小时的无接触服务,除升级信贷流程外,还提供财务管理、法律咨询、费用代缴等综合服务,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突破。中国银行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搭建中银“e企赢”跨境撮合平台,挖掘企业合作意向信息,实现多维度、多场景构建企业连接,累计服务逾百场跨境撮合活动。百信银行由中信银行与百度联合成立,因此天生自带互联网基因。该银行于2023年初便研究制定了《数字普惠金融工作方案》,积极运用政策工具,扩大数字普惠金融覆盖范围,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丰富普惠产品,拓展场景建设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各类线上化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一是各商业银行积极开展商会、行业协会服务对接,拓展合作渠道,结合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特点,优化线上产品,创新专项评分模型,探索小微企业专属应用场景。二是深化科技、工信等部门对接,紧盯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深入研究科创、高企、人才、专精特新企业特点,强化科技类应用场景。三是深入了解个人经营贷和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短、急、少”特点,增加用款及时性和还款便捷性。
例如:2023年11月,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了数字普惠中心,旨在打造数字普惠产品体系,通过强化内外部数据要素协同,沿着数据、链条、资产搭建了信用类“经营快贷”、交易类“数字供应链”、抵质押类“网贷通”三大数字普惠产品体系。招商银行打造了账户服务、支付结算和融资服务的线上一体化服务。此外,招商银行还推出了“薪福通”“发票云”等平台,为企业提供薪酬发放、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服务;推出了“招贷APP”平台,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中国银行建立了包含信用、抵押、质押、保证全场景的数字普惠产品体系,其以“知惠贷”盘活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以“科创贷”满足科技类企业的信用贷款需求,并针对特殊应用场景开发“商E贷”“棉花贷”“助农快贷”等产品。
●强化数据分析,构建风险屏障
数字金融助力降低普惠金融发展中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高额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一是商业银行依托核心企业与上下游客户的经营行为,联动构建重要客户核心企业库,研发线上风控审批模型,创建数据更全、粒度更细、画像更准的算法模型矩阵,推动小微风险控制全流程的线上化及自动化升级。二是部分商业银行开展社保、公积金、保险、地方征信等数据接入,构建从客户触达、综合服务、渠道拓展到风控管理的全流程普惠金融服务模式。三是深化“规防+人管+机控”的智能化管理体系,加强空壳企业、资金流向、过度授信等重点事项管理,聚焦易发风险点升级系统功能,针对薄弱点实施分层分级差异管理,强化重点机构、人员、业务的有效管理。
例如:中国银行建设“慧智控”风险防控工具集,优化决策引擎评分、资金流向监控及反欺诈等风险管理工具,提升贷前准入、贷中审批、贷后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江苏银行强化前瞻性、主动性风险管理,持续完善普惠贷款“三查”全流程风险管理,加强贷前、贷中评分模型矩阵建设,迭代优化预警信号、强化贷后管理、完善资产负债率等“五率”风险监测,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
●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业务效率
一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商业银行普遍开发各类手机APP,实现资料收集移动化、资料传输电子化、科技应用实时化。二是各家银行开发移动实地见证设备,其具备人证识别、录音、录像、定位等功能,运用“人防+技防”,通过远程办理大大降低成本。三是实现线上普惠业务自动化、批量化处理,将零售变为批发,降低单次业务成本。构建智慧运营体系,实现业务的全景整合和阈值熔断,加强自动化管控。
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借助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开发用户信息录入工具,通过精准、快速识别客户证照信息,提高在线融资申请、额度测算等服务环节的信息填写便利化程度。中国银行引入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组建虚拟团队专职处理数据统计、业务监测等工作,替代人工机械性和重复性操作。
银行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未来之路
商业银行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数字鸿沟、信息安全风险、数据合规风险等问题。基于此,在总结以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未来商业银行应做到如下几点。
●构建“理念—规划—机制”的战略架构
一是明确全行普惠金融的内涵和发展目标。二是明确设定数字化普惠金融的目标,并制定详尽的发展计划,建立数字普惠金融推进的保障机制。三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完善人才引进、评价体系。四是把握政策要求,用好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担机制。
●构建“信用+供应链+资产”的产品体系
一是以数字技术深入分析客户需求,提供更为便捷、高效和安全的金融服务,从而提升客户体验。二是拓展服务范围,降低服务门槛,实现精准服务。三是建模分析重点产业集群,做好重点行业供应链上下游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四是对照小微监管评价、小微信贷政策导向评估等要求,创设奖励补贴类产品。积极争取普惠小微贷款增量激励和金融债券、转贷款等政策支持,为数字化转型争取资源。
●构建“数据+研发+应用”的生态系统
一是建立内外部的信息共享机制,整合多方面的数据资源,消除信息障碍和数据壁垒。二是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与行业领先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拓展银政、银担、银保等合作渠道,联动强化数据对接运用。三是与外部企业在客户获取、贷款增信、风控管理等方面展开合作,提高服务的覆盖范围和风险监测的精确度。
●构建“稳健+差异+尽责”的风险文化
一是从熟悉的领域做起,积累经验、扩大试点,逐步提高数字普惠的服务能力。例如,某银行推出了科技类普惠贷款线上产品,不同层级专精特新企业可以直接获批一定信用额度,但由于前期经验不足且业务发展过于激进,其不良率畸高,对此应引以为戒。
二是提高相关配套政策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协调性。区别对待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调整客户授信准入标准,不断优化评级模型,引入企业科技实力、专业竞争力、成长前景等指标,提高信用评级与企业风险特征的契合度。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不断积累数据、完善模型。
三是优化经营机构考核,对于符合准入条件的线上普惠产品,给予一定比例的FTP(Funds Transfer Pricing,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成本减免,适当提高数字普惠业务的风险容忍度,按照风险特征制定合理的尽职免责标准,解决考核不精准、传导不到位、激励不匹配等问题。
来源:金融博览财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