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西咸新区法院立案庭调解室内,一场持续六年的家事纠纷正在上演,李树花(化名)母女三人,将李国章(化名)等六名家庭成员诉至法院,是什么原因让亲姐弟二人对簿公堂?
近日,西咸新区法院立案庭调解室内,一场持续六年的家事纠纷正在上演,李树花(化名)母女三人,将李国章(化名)等六名家庭成员诉至法院,是什么原因让亲姐弟二人对簿公堂?
案情回溯
2019年3月,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李家村启动城改征迁,户主李国章代表全家9口人与城改办签订《房屋征迁安置补偿协议》。年近50的李树花因“嫁城女”身份,与两个女儿的户籍关系仍保留在原籍。
2023年3月,李老汉因身体原因将户主变更为儿子李宝强。后李树花为孙女办理出生入户手续借用户口簿时,遭弟弟坚决拒绝,双方因财产分配、过渡费结算等问题矛盾升级,两年内两次肢体冲突致姐姐骨折住院,亲情关系彻底恶化。
今年2月,经多方调解无果后,李树花母女三人以家庭析产纠纷为由,将弟弟、弟媳、侄儿及父母六人诉至西咸新区法院。
案件剖析
立案庭柴亚桃法官分析案情后认为:“此案原被告为亲姐弟,若通过传统诉讼程序解决,不仅耗时费力,更可能加剧矛盾。”
法官团队当即联系双方,阐明调解优势与流程,征得同意后迅速启动先行调解程序。考虑到案件特殊性、复杂性,调解过程邀请了经验丰富的王顺虎调解员。
调解员王顺虎认为:“从法理上讲,亲姐弟明算账,要维护“嫁城女”合法权益,明确双方户籍权益;从情理上讲,姐弟俩依旧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要注重‘以和为贵’,重新建立双方信任感,点亮双方重归于好的‘灯芯’,建立和谐家庭。”
调解策略
01 定位争议核心
法官团队与调解员采取“背靠背调解法”,分别与双方当事人电话沟通。针对“中间人传话偏差”导致的误会,逐一梳理事实,明确争议焦点为三套房屋交付、7300元过渡费支付以及户口簿使用权限三大问题。
02 “三头”服务感化双方
三次深入当事人家中开展"入户调解",以"地头、门头、床头"服务模式拉近距离。用"真心、爱心、耐心"倾听双方多年积怨,逐步化解心结。
03 当即履行+书面承诺有效化解争议
针对李宝强已交付房屋钥匙但拖欠过渡费的事实,调解员提出“即时支付+书面承诺”方案:原告撤诉后,被告当场支付7300元过渡费,并书面承诺今后户口簿使用无障碍;原告放弃其他诉讼请求,确保协议可执行性。
调解成效
3月27日下午,双方齐聚立案庭调解室。经数轮沟通,李老汉和儿媳表示:分配给李树花的三套房屋钥匙,都已经给了对方,现在只欠姐姐全家三口人的过渡费7300元也愿意结清,以后需要用户口簿姐姐可以随时来取,也愿意与姐姐处理好关系。
最终,双方达成《人民调解协议》,原告李树花向法院申请撤回本诉。
调解结束后,法官与调解员将姐弟俩送到法院大门口,说道:“你们姐弟俩长得真像,性格也像,以后有事商量着来,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这“最后一送”也彻底打破了双方的矛盾壁垒,姐弟俩“一笑泯恩仇”。
没过几天一起送来了写着“入户调解解心结,司法为民挽真情”感谢语的锦旗。
法官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人民法官要依公心持正、用耐心疏导、以巧心破局,依托西安中院“1+45+N”多元解纷体系,积极践行“四个最”小切口创新,将先行调解机制用精用活。通过邀请调解员、"入户调解"等举措,既解开当事人"心结",又提供可复制的"西咸样本",让司法温度可感可触,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来源:陕西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