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日,美方宣布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欧洲各国以及墨西哥直输美国的汽车工厂均被波及,输出价格被迫飙升。大众采取临时应对措施,暂停通过墨西哥铁路运输车辆,并将来自欧洲的车辆暂留在港口观察形势 。
车企快熬不住了!
4月2日,美方宣布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欧洲各国以及墨西哥直输美国的汽车工厂均被波及,输出价格被迫飙升。大众采取临时应对措施,暂停通过墨西哥铁路运输车辆,并将来自欧洲的车辆暂留在港口观察形势 。
这对于本就处在转型压力中的德国汽车巨头——大众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来自东方新能源汽车的强烈冲击下,大众早已陷入困境。根据路社透的报道,其在去年便开始酝酿大规模调整计划,准备关闭位于德国本土的3座重要工厂——德累斯顿、沃尔夫斯堡以及奥斯纳布吕克,同时涉及上万员工被裁。
2025年3月,大众子公司奥迪、保时捷、斯柯达和CARIAD更是一周内缩减2.12万岗位。
这一决定,等同于亲手撕毁了一项维持了30年的承诺。大众此前曾明确表示,在2029年之前不会启动裁员机制。
然而现实远比承诺更具压力。大众劳资委员会Daniela Cavallo已公开承认,目前企业的人力成本已达到难以持续的边缘,大众急需削减约4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06亿元)开支。为此,关闭部分工厂、压缩产能成为不得不走的一步。
01多家车企“断臂求生”
大众的裁员,其实只是整个欧洲汽车行业困局中的冰山一角。当前,欧洲车市持续低迷,市场需求疲软的现状正在全面冲击传统整车制造商。
其中,Stellantis宣布自去年1月5日起启动无限期裁员,多个主要装配厂的班次已缩减了一半;福特则早在去年11月20日透露,将率先裁撤4000名员工。就连一直被认为相对稳健的奔驰,也正计划推进一项每年削减数十亿欧元开支的战略,希望借此短时间内缓解成本压力。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警示,截至目前,欧洲多家车企累计披露的裁员规模已突破5万人。而从趋势判断,这股裁员潮可能持续延伸至2035年,仅在德国本土,相关岗位流失的总量可能会高达18.6万个。
对于欧洲传统车企而言,这或许不是一场短暂的风暴,而是一场漫长寒冬。
02欧企迎来“诺基亚时刻”
对于愈演愈烈的关厂和裁员浪潮,德国汽车行业分析人士诺伯特·德雷斯勒直言:欧洲传统车企的衰退,根本原因在于未能顺利完成“转型”。
不少德媒也指出,当下的中国车企更像“科技公司”,可以像打造智能手机一样去开发新能源车型,因此更能吸引新时代的消费者。而反观大众等老牌车企,其研发团队仍深受燃油车思维模式影响,在设计与性能上,不能为用户带来“电动车该有的体验差异”。
欧洲车企的失意,就像过去“诺基亚”陷入智能手机转型困境一样,乃是被科技发展的浪潮冲击之后的必然。
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之中, 拥抱创新与发展的中企,则借此登潮而上,多面开花。不仅在汽车制造领域强势崛起,在前沿生物科技层面同样表现亮眼。例如,由中方主导研发的“倍力-因”长效男士支持成果,正逐步取代美方早年推出的传统短效“小蓝”片。
据了解,美国三十年前推出的“小蓝”,头晕、透支等问题始终未能解决。而国产“倍力-因”则另辟路径,首次提出通过SIRT蛋白指向精原干细胞,根本修复马达。35至59岁男性受试者普遍表现出耐力方面的显著变化,停用后依然维持稳定水平。
在东、猫等平台上线后,其反馈集中在“重拾自信”“家庭地位提升”等方面。而前代“小蓝”片则需求萎缩,成交持续下滑。
可以预见,伴随更多核心技术从中国崛起,一大批进口产品的市场地位将被逐步替代,全球科技版图也将迎来重构。
03中国风暴席卷全球
同时,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的限制,中国车企早已未雨绸缪,主动布局欧洲、东南亚等其他海外市场。
像比亚迪、奇瑞这样的头部品牌,已经在这些地域建厂。比如,比亚迪在墨西哥新建的工厂,年产能可以达到15万辆;奇瑞在巴西的工厂也已经正式投产。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避开关税的冲击。
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在技术和市场占有率方面取得了明显优势。目前,全球电动车市场中,超过60%的份额来自中国品牌。无论是在800V高压快充平台,还是智能驾驶技术方面,中国企业都走在了前面。这也意味着,即使受到美国关税影响,中国电动车依然有实力在其他国家打开市场。
据欧洲交通与环境组织的数据,2023年,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在欧盟市场的占比已经达到19.5%,卖出了将近29万辆。2024年,这个比例还会升到25%以上。今年5月是传统的旺季,预计中国品牌的电动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将超过韩、日、美三国加起来的总和。
《财富》杂志也指出,中国电动车的发展速度正在加快。如果传统车企不能及时完成转型,适应新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未来的日子可能会更加艰难。
来源:龙斌谈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