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和百讲的缘分始于导演托纳多雷的《天堂电影院》。那时我还在隔壁读本科,踩着单车穿过中关村北大街来到百讲。在剧场里和上千人一起看电影的感觉与商业电影院有诸多不同,我在其中感受到了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往后的三年,我从清华来到了北大,在百讲看了54部电影和其他演
在北大,有座“大房子”
以时光作幕,以艺术落笔
那就是
百周年纪念讲堂
今年,大讲堂运行25周年啦
小北邀你与大讲堂一同进行【互动】
✨ 现在参与:
① 挑战讲堂冷/热知识问答
② 分享你的讲堂故事(文字/照片/视频)
③ 评论区留言,有机会获赠演出门票
准备好了吗?来,请答题!
Q1:以下哪个设施是百周年纪念讲堂的隐藏配置?
升降乐池
水下观众席
星空投影穹顶
·
Q2:讲堂观众厅最多可容纳多少人同时观演?
1500人
2009人
3000人
·
Q3:以下哪个 “神奇” 事件真的在讲堂发生过?
魔术师表演时把道具变 “丢” 了
演员在台上忘词后现场编词
奥运冠军教学生训练动作
·
Q4:讲堂的奇妙用途 ➡️ 以下哪个是假的?
举办过校园吉尼斯挑战赛
作过校园旗袍展的展厅
充当过临时溜冰场
·
Q5: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讲堂建成初期举办活动时的宣传推广?
招募学生志愿者进行宣传
发行期刊进行宣传
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演出信息
·
Q6:讲堂是从哪一年开始正式运营的?
2002年
1998年
2000年
对呀,从2000年开始运行的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到今年,迎来了运行25周年的重要时刻
廿五芳华,光影长歌
青春与梦想,于此生花
讲堂发起“用你的视角,定格时光”主题征集
众多师生、校友及广大艺术爱好者
以多重形式,以第一人称
捕捉“最美讲堂”,留驻专属视角下的灯火
记述“我和讲堂的故事”,收藏笑泪成长
编织出跨越时空的讲堂回忆录
现在,让我们一起拆开这些时光信封……✉️
1 讲堂,我们的天堂电影院
银幕光影,深情相伴
讲堂为师生打开电影的另一扇门
塑造独特审美,交结青春友谊
这里是艺术殿堂,更是心灵归属
是我们的“天堂电影院”
或许,讲堂本身就是一部正在播放的电影
而踏入其中的我们,都是其中的主角
01 《我的天堂电影院》
作 者
林希颖 生命与科学学院2022级博士生
创作手记
我和百讲的缘分始于导演托纳多雷的《天堂电影院》。那时我还在隔壁读本科,踩着单车穿过中关村北大街来到百讲。在剧场里和上千人一起看电影的感觉与商业电影院有诸多不同,我在其中感受到了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往后的三年,我从清华来到了北大,在百讲看了54部电影和其他演出。百讲“指导”了我的电影审美,也让我收获了独特的友谊。我们从电影和电影院里得到的,要比想象中多得多。以此短文献给我的“天堂电影院”,25周年快乐。
下滑查看完整作品👇👇👇
我和百讲的缘分始于朱赛佩·托纳多雷导演的电影《天堂电影院》。
2022年的三月,我还在隔壁(清华大学)读本科,偶然在北大同学的朋友圈看到百周年纪念讲堂的推送,说戴锦华老师要在百讲开展一个叫“艺术影院”的栏目。那时的我已经算是一个小影迷,会在周末跑到小西天的电影资料馆看老电影,也在豆瓣上听戴老师的“52倍人生”电影课。于是半是对电影的热爱,半是迷妹的“追星”梦想,我拜托朋友帮我买了票。
电影上映的那个傍晚,我踩着我的老旧自行车,穿过中关村北大街来到北大。六点,夕阳刚好踩着百讲的屋檐跳着黄昏之舞,白天的故事要落幕了,而夜晚属于电影的时间即将开场。走进百讲,眼睛撞进了红丝绒般的红色里,让人想起了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白蓝三部曲之《红》,瓦伦丁和退休法官约瑟夫也是在这样一个红色座椅的剧场中。
巧合的是,《天堂电影院》也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用戴老师喜欢的词便是“元电影(meta-cinema)”。在意大利南部小镇,小男孩多多痴迷于电影院放映电影的工作,并因此和放映师阿尔弗雷多成为了忘年交。在阿尔弗雷多因大火而失明后,多多成为了小镇的下一位放映师。他在小小的狮头放映机窗口里长大,看遍了小镇人民在电影院的哭笑,也遇见了自己的初恋与挣扎。后来,他选择了出走故乡,直到多年后阿尔弗雷多的葬礼才再次重返,亲眼目睹天堂电影院在定向爆破中瘫为废墟。
天堂电影院坍塌的那一刻,我清楚地听到啜泣声在红色的座椅间连成一片。那是一种奇妙的感觉,电影产生的触动不再是我独自一个人的感受,而是成为了当下大家的共同情绪。原来,坐在剧场里和上千位观众一起看电影的感觉和商业电影院很不一样,商业电影院是偏重私人的场地,而剧场则是一个公共空间,观众的行为与情绪似乎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我们一起大笑,叹气,哭泣。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曾提过一个概念叫“场所精神”,“场所是一份对空间的最终情绪上的占有”。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广场就以集体社会空间占据了公民公共生活不可或缺的位置。在《天堂电影院》中,不可替代的是小镇的中心广场和坐落其中的天堂电影院,在北大,是我们的百周年纪念讲堂。
看完《天堂电影院》的一个月后,曾饰演《天堂电影院》中成年多多的法国演员及导演雅克·贝汉于去世,享年80岁。感慨世事无常,我决定更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看电影。
戴老师的艺术影院系列,只要我在学校就基本一场不落下。许多电影,若没有百讲的“指导”,我可能一辈子不会特意去看。我记得在看塔可夫斯基的系列时,我数次在观影的过程中睡着。一开始还有些羞愧,后来记不清在哪里看到一个说法说,在电影院睡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在迷迷糊糊中睡着,又在迷迷糊糊中醒来,银幕上的人和故事还在继续,你会觉得岁月如此静好。况且,跳出个人的好恶去接触一些其他的作品,我想也是重要的,它让我明白世界的多样。我也会在后来的某些时刻,突然想起这些“闷片”里的情节与桥段,然后恍然大悟。
半年后,我从隔壁来到了北大读研,于是便能腾出更多的时光在百讲度过。也是因为百讲,我结识了许多朋友,甚至成为深交。一次在社团微信群里,一位学姐问有没有喜欢电影的朋友,可以加入百讲的交流群。我拜托学姐帮我拉进去群后,才发现原来她就是戴老师导赏笔记的作者。一来二去,我们谈论电影,相约社团的活动,渐渐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有一个我俩心照不宣的习惯——我们不用约电影,因为知道彼此一定会来。在电影开场或者散场的时候,我们会在某一个地方“偶遇”,然后一起诉说那些从银幕流淌到心底的感动。
当然,除了电影,百讲中上演的其他艺术形态我也尝试接触,舞蹈、歌剧、古典乐。我依旧记得,2024年中央芭蕾舞团来百讲上演《天鹅湖》,我特地去排队买了前三排的学生票。演出前,百讲还组织了一场后台参观,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一部舞剧的后台,王子天鹅们在镜前优雅地上妆,空间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道具服装,像是走进了童话王国。乐团的指挥范妮老师还特地给我们讲解了交响乐的坐席安排与柴可夫斯基。当天的演出格外精彩,坐在舞台前方,我得以清楚地看清演员的表情,足尖与指尖的动作,还有乐池中的变化。对于经济能力有限的我来说,这样的体验很难在国家大剧院等地方获得,唯有百讲。
我甚至在百讲体验到了“演唱会”。2024年1月的霉霉“时代巡回”演唱会,2025年1月的皇后乐队蒙特利尔现场演唱会,我和一千多位观众一起穿越时空,回到2023年和1981年,在两场堪称传奇的演唱会现场,大声欢呼,摇头晃脑,挥舞荧光棒,甚至泪洒现场。
到现在,百讲25岁了,它也陪伴了我在北京的三年。三年时间,我在百讲看了54部电影,5场音乐会,3场话剧,2场歌剧,1场舞剧……我想它是我在北大,除了宿舍、工位和食堂外,呆过最多时间的地方。它是我的精神庇护所,只要我走进它,那些外部评价体系所给我带来的焦虑与烦恼,就能被隔绝在大门之外。
看过《天堂电影院》的观众大概谁也忘不了那个经典的亲吻蒙太奇。走过漫长岁月的多多再次在黑暗的空间里用起胶片放映机,把已经逝世的老放映师阿尔弗雷多把那些曾经被视为“禁忌”的镜头剪到了一起,作为他留给多多也是留给所有观众最后的礼物。而我想,多年之后,当我从票夹中重新翻出这些年在百讲的电影票,我的脑海里大概也会闪过这样的一组电影蒙太奇。《柏林苍穹下》《如父如子》《完美的日子》《兹山鱼谱》《红辣椒》《花样年华》……那些银幕上的故事与银幕下的时光,共同谱写了我青春中的特别记忆。
日本作家吉井忍曾在她的《东京八平米》里介绍了日本的独立电影院。这些影院出售“二本立”(一张票两部电影连映),禁止自带食物,甚至还有通宵放映的项目(从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五点结束)。独立影院的“独立”体现在影院可以自行选择片源,而不是像影城那样片源单一。读到这里时,我心想,百讲不就是我的独立电影院吗?
书中新文艺电影院的工作人员花俟良王先生曾对作者说:“在黑暗中和别人一起看电影,你会听到别人的笑声或哭声,慢慢体会到什么东西叫作幽默,有什么事情能够让人感动。若你在自己的床上单独躺着看电脑,这也是一种经验,却是单向的,你不知道让自己发笑的场景,别人看了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再比如,在电影院里偶尔遇到吃东西声音很响的人,又听见一个大叔骂了那个人,你就会知道自己发出的声音大到什么程度会引起别人的不愉快。我们就是这样学会和别人共处的技巧。”
我们从电影和电影院里得到的,要比想象中多得多。
百讲,25岁生日快乐。谢谢你成为了我的天堂电影院。
这三年我在百讲看过的电影与演出
02 绘画:《百讲与天堂电影院》
作 者
刘瀛 临床医学院2021级本科生
创作手记
唯一一次在百讲观看的电影是《天堂电影院》。在我心中,百讲与天堂电影院的形象高度重叠,故各取一半拼凑出本作品。其中还有一个小设计,我以黑底白色水晕突出光感,营造出似乎正在播放电影的氛围。
03 书法:《燕园· 讲堂联》
作 者
吕晓琦 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博士生
创作手记
这幅书法作品形式为龙门对,隶书书写,内容为“燕园柳翠,湖光映塔影,百载岁月凝雅韵;讲堂幕开,舞袂和乐音,廿五春秋铸华章”,展现了燕园的自然美景与文化传承。上联描述了燕园里杨柳依依、未名湖光和博雅塔屹立的自然景观,下联描述了百周年讲堂通过电影、舞蹈和音乐承载的人文精神,通过对联的形式将燕园自然风光与讲堂人文精神相结合,体现出讲堂岁月的沉淀与其对北大学子的滋养。
在讲堂,我们与经典相遇
与艺术对话,与彼此共鸣
在时光的胶片中
用一张张票根写下岁月痕迹
将一帧帧荧幕瞬间镌入脑海
幻作记忆中的永恒
2 光影交织,讲堂编织艺术的梦
深情演绎,戏如人生
在讲堂的光影中
时间仿佛被赋予另一种形态
艺术的梦从这儿生长
聚光灯下,定格璀璨瞬间
旋律声起,印刻心灵触动
帷幕拉开,见证动人故事
我们由此得以遇见无数个自己
是观众,是记录者,是参与者
01 《梦》
作 者
韦润芃 历史学系2021级本科生
创作手记
在剧场的梦里,我遇见了无数个自己——有时是沉醉于转瞬之美的观众,有时是带着观察与思考的记录者,有时是舞台背后微小却坚定的参与者。讲堂教会我的不仅是欣赏艺术,更是以不同的视角走进艺术、走进生活。个人感悟与讲堂经历的联结,让我想到了“成长”,剧场是现实之外的庇护所,而梦,值得被分享。
作为讲堂演出部学生助理策划舞剧《胡桃夹子》
舞剧《胡桃夹子》谢幕摄于台侧
下滑查看完整作品👇👇👇
人们各执面具,上演故事,随时间向前流逝不停。我执迷于转瞬即逝的美丽,执迷于短暂宏大的景象,于是经常走进剧场。每一部用心参与创作的戏剧,都给我留下最珍贵的一句话,它们在我心里重复了千千万万次,提醒我不要忘记那么引人入胜的曾经。
“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最本质的东西”
“如果要做点什么,就做和人相关的”
“你是纯洁的天真的玻璃一样的 阳光穿过你却改变了自己的方向”
……
百讲是我在学校最常去的地方,看电影看演出,仿佛它有一种吸引力,进入讲堂,就进入一个短暂与世隔绝的庇护所,充满未知,但欣然前往,我想离讲堂近一点,再近一点。
在大二下学期,我报名了讲堂的文艺记者团和演出部学生助理,有幸参加过几次工作,但也遗憾于时间安排原因参与度不够。原来带着“任务”看演出,是很不一样的感觉。电影很好看,但在我沉迷情节的时候,有个声音提醒我要“跳出来”,看整个的表达和结构,但也不能抛弃打动人心的细节与台词。这种曾经从来没想过的训练,让我此后也能代入不同视角来审视一部电影或一场演出。
每当我在签到表上签名时,都有一种“原来我已经成为讲堂一员”的不真实感。通过老师只言片语的描述与演出当天在后台的所见,演员与舞台只是冰山一角,在背后藏着更多。一个剧团能来北大演出真的非常非常不容易,剧团付出了很多,对接也是一件辛苦事,或许细碎的环节会消磨热情,可是我从不后悔来到讲堂的这个选择。
在剧场的梦里,我遇见了无数个自己——有时是沉醉于转瞬之美的观众,有时是带着观察与思考的记录者,有时是舞台背后微小却坚定的参与者。从百讲的座位到后台的角落,从被故事打动到学会解析故事的肌理,讲堂教会我的不仅是欣赏艺术,更是以不同的视角走进艺术、走进生活。那些在灯光暗下后仍回响的台词,那些为一场演出奔忙的琐碎与热忱,都让我相信:剧场是现实之外的庇护所,而梦,值得被分享。
我喜欢这些让我感到蓬勃生命力的瞬间,喜欢心灵在剧场中受到触动的一瞬间,以前的我无处表达,现在的我喜欢分享,也希望跟大家交流受到触动的想法。感谢讲堂,让我迈出这一步,在演出后学会表达,尽力发挥。
剧场是做梦的地方,舞台是造梦的地方。感谢这个世界还有剧场。
02 视频:《百讲的光影故事》
作 者
李凯 公共卫生学院2020级本科生
创作手记
视频展示的票根是我在百讲的四年光阴刻度。每张泛黄的票根是我与百讲时光的见证。导赏场的烫金标题仍闪着初观影的雀跃,深秋影展票根的咖啡渍还洇着赶论文的夜。票根上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这张边角的毛边是入场赶时间导致的、那张票根上的褶皱是因剧情牵动人心而不由自主揉皱的……它们以观影日期连缀成流动的光带,拼出比课程表更真实的成长年轮。抚摸票根,忆起那些被百讲光影浸透的夜晚、感悟第一次触摸电影时的心跳。
一张张泛黄的票根
一片片观众席的星海
写下时光的见证
圆满许多盛大的梦
一卷卷光带的故事
一场场潮水般的掌声
与荧幕前的欢笑、泪水与梦想交织
一段段,一次次,拼出成长年轮
3 讲堂是家,是青春与梦想的家
心随乐动,共谱诗篇
走进讲堂,总能找到归属
或是舞台上的星星点点
或是身旁坐着的好友
又或是那个在艺术熏陶中
生根发芽的“完全人格”
讲堂目送着青春的脚步
青春与讲堂合奏
将“舞台梦”镀上美好
平凡的日子在澎湃悠扬中缀满期待
01 《讲堂之于我——家》
作 者
陶钦瑜 基础医学院2023级本科生
创作手记
回想起在百讲的诸多快乐时光,借此机会便想记录,最后选择以和好朋友在百讲的合照为切入点记录下了百讲之于我的重要意义——友谊见证、如同家的归属感。讲堂之于北大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演出、比赛、前沿讲座等活动的举办让园子内的同学们成长为具有“完全人格”的大人,也在活动中促进情谊生发,推动参与者对这个园子的归属感。很幸运我们拥有百周年纪念讲堂!
下滑查看完整作品👇👇👇
我是23级的本科生,讲堂极大丰富了我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并在一次一次的演出中,逐渐让我有了家的感觉。
2023年11月6日,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2023年“秋之雅韵”演出季乐韵(九)——“百鸟朝凤”张倩渊唢呐专场音乐会在观众厅举办,对于一个从小学习民族吹管乐器竹笛同时对唢呐抱有无限向往的学生来说,那天晚上真的和圆梦一样。百鸟朝凤一曲终了,像是一场盛大的梦落下帷幕。我记得我在位置上落泪,想到曾经在家乡想学唢呐无奈找不到合适的老师从而放弃,然而现在现场版的百鸟朝凤也都听过了;想到曾经可望而不可即的北京大学如今也入学两个月了,便觉得此后也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之后的一个学期也是在这场音乐会的契机下,我加入了中乐学社传习团,和当天台上的一位演奏者学习唢呐。讲堂给了我圆小时候梦的机会。这场演出是和中乐学社音乐团的朋友们一起去看的,和大家留下第一张合照真的很开心。后来仍然是在百讲,我又去听了古筝专场、琵琶专场,去尝试没体验过的艺术门类比如舞剧《李白》,这部舞剧让存在于我考级证书上的中国歌剧舞剧院从此鲜活起来。百讲让我成为了一个懂得生活、懂得欣赏的有趣的大人。
我和讲堂的故事不止于此。没过多久,2023年12月10日晚,在激昂澎湃的乐声中,北京大学中国音乐学社民族管弦乐团“绘·中乐”专场音乐会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拉开帷幕。我作为曲笛声部的一员参与了演出,这是我第一次登上这样的舞台和大家一起完成一场音乐会。虽然此后去到了更大的音乐厅,但讲堂李莹厅给我第一次的美好回忆永生难忘。在李莹厅后台忙前忙后,过程中逐渐爱上这个可爱的环境,爱上音乐,爱上同样热爱音乐的朋友们。这对于一个大一,迷茫,懵懂的学生来说,和找到了家无异。那天晚上从李莹厅走出来的时候内心很满足,因为从此我和这座校园通过百讲有了更紧密的联系,也找到了家的归属感。和上图的朋友们在后台又有了一张合影,在这之后因为其中一个学姐忙于学业没有再参加过排练和演出,我们三个没有更多合照了。当然我们的故事不止于此,这位学姐后来在社务工作中对我指导良多,我和另一位学姐关系也仍旧非常好。只有这两张可能是一种遗憾,但仅有的两张都在百讲真的也是一件很开心也很荣幸的事情。
百讲的25年时光里一定见证了无数这样动人的时刻,我作为一个小小的个体有幸身处其中感受讲堂的魅力。衷心祝愿讲堂在这朝气蓬勃的北大、朝气蓬勃的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02 摄影:《平常一日》
作 者
王腾坤 公共卫生学院2021级本科生
创作手记
讲堂前面的广场是很多同学必经之路,我想要试试能不能拍到一个同学对称的行进的图片,于是在讲堂水池前抓拍。2025年3月16日,我拍下了这张照片。在25载时间里,百周年纪念讲堂每日都温柔地目送同学们穿梭于校园之间;同时,它亦被同学们那青春洋溢的身影所见证,共同镌刻下一段段关于成长与梦想的珍贵记忆。
开学,毕业,人来人往
讲堂一直在静静守候着
成了无数北大人心中永远的家
无论身在何方,无论光阴几载
故事与梦想从未离开
永远有一束艺术的灯光
在等着你和青春,一起回家
送票啦,讲堂请你看演出
关于讲堂的故事还没看够?
来来来,讲堂又将上演精彩艺术!
以身为笔,以舞为墨
上海歌剧院创排的
国内首部全景式展现书法作品传世历程的
舞剧《永和九年》——兰亭集序·舞传
将于4月15日和16日登上讲堂舞台
这也将作为“校庆演出系列”中的重磅项目
为北大127周年校庆增添艺术光彩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25岁的大讲堂想说的话
截至4月10日中午12:00
评论点赞数前5名的读者
将会获得舞剧《永和九年》的门票
书法与舞蹈交辉,古典与现代相映
在讲堂运行25周年的暮春时节
一起回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同一时节
舞写兰亭,再现魏晋翰墨传奇
从书法的行云流水、灵动笔锋中来
演绎兰亭雅集气韵,呈现多线叙事张力
情随舞展,沉浸体验中式美学
尽展《兰亭集序》中的审美意趣
打造舞美、舞蹈、音乐相融的沉浸式体验
一起来给“大房子”写封情书吧
晨光中,微曦掠过屋檐
深夜时,月光徘徊于台阶
鎏金帷幕后汇聚着灯光与汗水
新生入学时仰首惊叹的稚嫩面庞
校友归来时轻抚场刊的温柔回响
在燕园的经纬里
百周年纪念讲堂
久久装载着对艺术与生活的热爱
四季流转,永贮深情
“用你的视角,定格时光”主题征集
还在继续!
获奖作品将在讲堂旭日厅进行展览
图片、视频、散文随笔……
绘画、书法写作、创意手作……
一起用多种艺术形式
给“大房子”写一封情书吧!
👇👇👇
点击下图查看详情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讲堂见证着太多值得铭记的瞬间
在每个人心中的模样或许各不相同
但这些闪耀的碎片都是讲堂
汇聚、拼凑、落成
回忆中最为清晰的一角
共同编织出绵密的青春锚点
网住二十五年来散落此处的
欢笑、泪水,悸动、沉思
廿五流光,是讲堂的成长史
在这片属于光影的天地里
艺术与生活交织
梦想与现实碰撞
时光与情感共鸣
台前幕后的点滴温暖会被记住
勾勒圈画出成长涟漪
化作北大人共同的青春印记
>
来源: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