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于以往在发布会上的意气风发,这一次的雷总,眼底疲惫,肉眼可见地瘦了一圈。
憔悴的雷总,仿佛回到十年前
就在近日,有媒体拍到雷军在SU7起火事故发生后首次现身。
不同于以往在发布会上的意气风发,这一次的雷总,眼底疲惫,肉眼可见地瘦了一圈。
也不知来者是哪位贵客,让雷总亲自出门迎接。
神态仿佛回到十年前,雷总喝光五瓶红酒,四次“负荆请罪”的至暗时刻。
图源:微博
图源:微博
网友们纷纷表示关心,
“雷总这几天辛苦了”
“市价跌了那么多,一定很憔悴”
“主要是累了吧?雷总注意身体”
图源:微博
雷军脸色憔悴
SU7销量罕见下滑
那么,雷总为何“消瘦”?
一方面是那起至今悬而未决的SU7爆燃事故牵动神经,
另一方面,恐怕是小米股价的断崖式下跌给他带来了双重压力。
不过好在目前有明显恢复趋势,市值已经回到万亿港元。
图源:百度股市通
曾几何时,雷总站在聚光灯下慷慨激昂地发布SU7 Ultra,转眼却陷入热搜连环战的舆论深水区。
前后不过短短十几天,来得猝不及防。
但冷静下来,我们还是要把视线拉回事件本身,先厘清爆燃的来龙去脉。
这起事故发生在3月29日深夜,一辆小米SU7高速冲撞后起火,视频画面现在回看也是触目惊心。
图源:正在新闻
随后网上流传起“自燃”一说,风声一时间甚嚣尘上。
对此,小米方面迅速回应,明确否认“自燃”,表示事故原因是车辆在撞击水泥隔离墩后车体严重受损,进而引发起火。
因此从目前来看,事故属于典型的碰撞事故,而非电池系统自发燃烧。
图源:微博
遗憾的是,虽然小米的辟谣速度不慢,官方措辞也算清晰,但公众的质疑并没有因此平息。
一方面是因为新能源车起火事故在公众印象中早已有“前科”,
图示:林志颖特斯拉车祸
而SU7作为一款上市一周年的新车型,尚未积累起足够的信任与声誉,一场事故就足以在消费者心中种下“不安全”的阴影。
另一方面,在最关键的销售爬坡期,小米SU7迎来了一场“寒流”。
锁单量持续下滑,最新数据显示一周仅有1.3万台。
图源:微博
这是用户观望情绪上升,还是市场进入冷静期?留给小米的窗口期,正在变窄。
而对小米来说,这不止是一场危机,更是一场成长的代价。
“事故+谣言”双杀
小米紧急报案
有电商最前线的粉丝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小米SU7的问题,不是“卖不动”,而是“太快就卖爆了”。
在产品、服务、交付能力都尚未完全打磨成熟的状态下,就迎来了过热的市场反馈,等于把自己推到了聚光灯下的靶子位上。
任何细节上的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
诚然如此,这种先天的“流量体质”,在初期是红利,但在出事之后,就是反噬。
过去人们愿意为“雷军的第一辆车”买单,是基于品牌好感,是对小米生态的信任,是对雷军个人魅力的认同。
图源:微博@雷军
谁都无法否认,小米SU7的市场启动是成功的。
上市以来,媒体、KOL、消费者形成了少见的“好感共振”,雷军亲自上阵为其赋能,使其一举成为新能源市场的“现象级”车型。
图源:微博@雷军
但正如营销界常说的一句话:热搜是流量,但不是护城河。
尤其当企业进入汽车这种安全性主导、品牌信用高度绑定的行业时,任何一次危机都可能掀翻一切。
SU7的爆燃事故,加上美的集团清仓减持小米股份,使市场神经愈发紧绷。
而当前,最让人焦虑的,不是事故本身,而是围绕事故而来的“信息失控”。
从“拒绝续保”传言到“出险率数倍高于同类车型”的耸动言论,虽被官方迅速辟谣,但谣言的传播路径已隐隐显现出“有组织”的迹象。
就在4月7日,小米公司发言人严正辟谣澄清SU7保险相关谣言,直指背后有黑公关势力。
图源:微博
明确表示,小米SU7车型投保服务平稳正常,并已经对谣传进行报案处理。
实际上,这也是中国新能源车市的怪现象:竞争对手未必在车展上斗个你死我活,但在信息战场上,暗流涌动、杀机四伏。
无论是理想MEGA的“外观翻车”,还是比亚迪被黑公关围攻,早已不是孤例。
图源:微博
小米并非没准备,只是没料到“黑公关”来得这么快。
SU7是其初代车型,不只是产品,更是战略象征,一旦在品牌信任上失分,后续的多车型规划将如多米诺骨牌般塌陷。
图源:小米汽车
尤其是即将推出的小米首款SUV YU7,被寄予厚望作为纯电SUV市场的“破局者”,若SU7未能在品牌信任上立稳,YU7之后的路可能不会好走。
图源:小米汽车
毕竟在20万级SUV同级别车型,都是战斗力极强的model Y、小鹏G6、乐道L60等等这样的走量车。
雷总的个人IP
正在“透支”?
雷军,一度是品牌信用的代名词。
他的营销之道、人设打造之精妙、与用户沟通的方式,在整个中国企业家圈层都是教材级别的存在。
但这一次,事故之后的四天“失声”显得有些异样。
虽然他在4月6日发布微博表示“15年只是开始”,试图稳定人心,但那种“说出来就能安抚”的魔力似乎正在减弱。
图源:微博@雷军
电商最前线认为,人设的维持,本质上靠的是兑现人设。
如果事故之后的处理、公关的反应、产品的回溯都无法匹配公众的期望,那么流量会反噬。
这是所有擅长营销的品牌必须面对的宿命。
或许,雷军该重新审视自己在汽车板块的角色:是继续做那个“全场最佳主播”,还是逐渐退居幕后,将舞台还给技术、产品与工程师?
需要指出的是,整个新能源行业的“拐点”,是从“流量为王”到“技术为本”
小米SU7的这场危机,是小米一家企业的问题吗?当然不是。
从“3·15”晚会开始,今年的车企已经开始整顿智能驾驶的风险、电池的安全隐患、营销宣传的夸张手法,都被摆上了台面。
过去几年,造车新势力仿佛沉浸在“流量制造信任”的幻觉中:微博带节奏、营销智驾能力、销量蹭蹭蹭地往上冲。
以至于有司机竟然睡觉开车,把乘客的生命安全交给了智能驾驶。
图源:微博
但现在,行业逐步进入“淘汰赛”,故事不能光靠讲,必须靠技术接棒。
正如有业内人士指出:“真正决定车企成败的,不是会不会讲故事,而是讲完故事之后,能不能兑现。”
小米汽车如果继续想靠“雷军效应”横扫市场,恐怕行不通了。
从这场事故之后的反响看,公众已经开始用“传统汽车品牌”的标准去要求小米:稳健、可控、有体系,而不是用“数码产品的容错逻辑”去宽容它。
销量≠成功
小米还没有上岸
当前,小米的年产能仅30万辆,而SU7的累积锁单量已经接近35万台,未交付订单高达15万台。这代表什么?
意味着一旦产能失衡、交付拖延,当前积攒的好感度极可能在“等车”中被磨光。
不仅如此,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周期决定了后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一台车买回去,是不是三天两头出毛病?是不是保养便捷?是不是软件升级顺滑?这些才是决定品牌口碑能否长久的关键。
从目前信息来看,小米汽车的服务体系仍在补课阶段,配套网点、维修培训、售后闭环都尚未建立起足够的护城河。
当然,对于车企行业来说,小米既是“黑马”,也是入行不久的“新人”。
对小米来说,只要能继续走下去,每一步都是进步。
图源:微博@雷军
雷总曾说:“小米汽车是我人生最后一次创业。”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承诺,也可能是赌博。赌对了,他再造一个小米帝国;赌输了,可能连现有的小米都要赔进去。
写在最后,
在笔者看来,新势力造车,就要停止用“互联网思维”打技术战。
小米汽车的阶段性成功值得肯定,但不能沉醉。
造车这门生意,不只是营销,更是长线修行。
雷总此刻要做的不是回应流量的各种争议,而是沉下心来,打磨产品、完善体系,守住初心。
毕竟,新能源汽车不是谁“嗓门大”就能赢,而是谁在风险来临时,仍然站得稳、做得久。
也许那才是雷总下一阶段的“本色出演”。
来源:电商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