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泉:以画笔为桥 绘就各族民众的精神图谱(智明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0 19:28 2

摘要:在中国当代画坛,袁泉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名字。他不仅是四川眉山这片文化沃土孕育出的艺术大家,更是一位用画笔记录时代、讴歌劳动者的“人民画家”。从矿工、茶马古道背夫到少数民族山乡,袁泉的创作始终扎根于民众生活的土壤,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将各族人民的坚韧、乐观与时代风貌

袁泉:以画笔为桥,绘就各族民众的精神图谱

智明

在中国当代画坛,袁泉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名字。他不仅是四川眉山这片文化沃土孕育出的艺术大家,更是一位用画笔记录时代、讴歌劳动者的“人民画家”。从矿工、茶马古道背夫到少数民族山乡,袁泉的创作始终扎根于民众生活的土壤,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将各族人民的坚韧、乐观与时代风貌凝练于丹青之间。他的作品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当代人文精神的深刻诠释。

从东坡故里走出的艺术耕耘者

袁泉生于四川眉山,这座因苏东坡而名扬天下的文化古城,赋予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眉山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袁泉的艺术生涯始终与家乡紧密相连。他的早期创作便以“三苏”为题材,如《一门父子三词客》《咏松图》等,通过细腻的笔触再现东坡文人的儒雅风骨。然而,袁泉并未止步于历史人物的描绘,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那些在时代浪潮中默默耕耘的普通民众。

眉山的文化基因与巴蜀大地的多元民族风情,为袁泉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土壤。他坦言:“艺术家的责任不仅是传承文化,更要记录当下,让每一幅画都成为时代的切片。” 这种使命感,驱使他深入工厂、山村、茶马古道,用画笔捕捉劳动者的汗水与笑容,展现各族人民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劳动者的颂歌:从矿工到茶马背夫

袁泉的创作中,劳动者始终是核心主题。在《花山煤矿工》《太阳你早》等作品中,他聚焦矿工群体,以纵深式构图和浓烈的色彩,刻画出矿工们黝黑脸庞上绽放的笑容。这些笑容既是劳动创造的自豪,也是对新时代生活的热望。画面中的矿工仿佛从历史深处走来,衣褶间流淌着岁月的沧桑,却又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袁泉通过这种“虚实相映”的手法,将个体的命运与时代的变迁融为一体,赋予劳动以诗意的升华。

茶马古道上的背茶工,则是另一组震撼人心的群像。在《风雨茶马路》中,袁泉以三条屏的宏大形式,描绘了背夫们负重翻越崇山峻岭的场景。他借鉴西画的光影效果与版画的块面分割,用粗犷的笔墨勾勒出人物肌肉的张力,又以细腻的线条刻画衣饰的褶皱,将背茶工的艰辛与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幅作品不仅是对历史记忆的追溯,更是对中华民族“负重前行”精神的礼赞。

民族山乡的守望者:傈僳族与彝族的幸福图景

在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中,袁泉展现了独特的文化敏感与人文关怀。他的《阳光照耀在傈僳山乡》描绘了傈僳族村民在机械化耕作的田野间收获的场景。画面中,老农脸上的皱纹与丰收的稻谷形成鲜明对比,既保留了传统山乡的质朴,又折射出乡村振兴的现代图景。袁泉通过“雕塑式”的人物塑造手法,将傈僳族人民的乐观与对新生活的期待凝练于笔端,让观者感受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生。

另一幅作品《乐秋》则以彝族山乡为背景,刻画了一位老农漫步于丰收地头的安详神态。袁泉用松动的笔触与淡雅的设色,营造出秋日的宁静氛围,而老人嘴角的微笑与迷离的目光,则暗含对岁月流转的淡然与满足。这种对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诗意捕捉,既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也是对多元文化共融的无声礼赞。

艺术语言的突破:中西融合与个性表达

袁泉的艺术风格,始终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早年受学院派写实主义影响,他的人物画以造型精准、构图严谨著称。然而,随着对题材深度的探索,他逐渐突破传统程式,将西画的光影、版画的构成与中国画的写意笔墨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中西融合”风格。例如在《守护者》中,他借鉴敦煌壁画的色彩与肌理,赋予文物守护者以历史的厚重感;而在《风雨茶马路》中,抽象的块面分割与具象的人物刻画形成张力,拓展了水墨的表现边界。

这种创新并非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是源于对题材的深刻理解。袁泉认为:“艺术语言必须服务于主题。劳动者的力量感需要粗犷的笔触,而少数民族的细腻情感则需要柔和的线条。” 正是这种对“技”与“道”的辩证思考,让他的作品既有视觉冲击力,又饱含人文温度。

艺术教育:薪火相传的使命

作为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袁泉将艺术传承视为己任。他主张“写生即创作”,带领学生深入生活现场,从矿工、农民、手工艺人身上汲取灵感。他的教学理念强调“眼高手低”——既要提升审美境界,又需锤炼扎实技艺。这种知行合一的态度,培养出一批批扎根现实、关注民生的青年艺术家,为当代人物画注入了新鲜血液。

此外,袁泉还通过市美协的组织工作,推动地方艺术与民众生活的互动。他策划的“劳动者主题画展”“民族风情写生季”等活动,不仅让艺术走出象牙塔,更让普通民众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与观众。

画笔下的时代精神

袁泉的艺术,是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精英与大众的桥梁。他以劳动者的笑容为颜料,以民族山乡的风物为画卷,将个体的命运升华为时代的集体记忆。在他的笔下,艺术不再是孤芳自赏的雅玩,而是记录人民、服务人民的载体。正如其代表作《风雨茶马路》所昭示的:真正的艺术,永远根植于大地,永远与人民同行。(智明)

智明:刘学海、部队少校退役、五次荣立三等功、中国CBD之父;曾荣获“中国十大经典策划”金奖;东坡画派首倡者;曾在四川电视台任《西部广播电视杂志》、《娇子》杂志副总编辑、创办新闻与研究网;新华网房产频道策划总监 ;著有中篇报告文学《蓝天风流》《十年探一路》。先后在国内外发表作品1000余篇,作品获全国、全军及省以上大奖五十余项。

来源:传统文化之经典读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