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0后的童年始于一个没有彩色的世界。那时,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是全家的“精神粮仓”。它的金属外壳笨重,屏幕四周的塑料边框总泛着毛边,但每当“雪花屏”开始闪烁,全家人立刻围坐在它周围。
80后的童年始于一个没有彩色的世界。那时,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是全家的“精神粮仓”。它的金属外壳笨重,屏幕四周的塑料边框总泛着毛边,但每当“雪花屏”开始闪烁,全家人立刻围坐在它周围。
父亲握着天线摇杆,母亲在旁轻声指挥:“往左一点!对,再往右!”而我们像一群等待开饭的麻雀,挤在电视机前屏息凝神。过年的时候春节联欢晚会是必看的,抢频道的“战役”比节目本身更热闹;《西游记》里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时,全家人会一起喊“老孙我可憋不住了”,屏幕内外的笑声混作一团。
冬天的傍晚,电视机前的方桌上摆着热腾腾的饺子,屏幕的微光映在每个人冻红的脸上,仿佛给全家镀上一层暖橘色的滤镜。那时的快乐如此简单:一盘饺子、一段剧情,就能让整个夜晚温暖如春。
小学时,双卡录音机成了“移动音乐库”。墨绿色的塑料外壳,金属按键,按下“播放”键时,磁头会发出轻微的“咔嗒”声。放学路上,总能看到同学背着书包,耳机线别在耳边,像只拖着尾巴的“电子小猫”。
在歌词本上抄下《甜蜜蜜》的歌词,用录音机把磁带倒来倒去,只为录下中间20秒的副歌部分。新买的磁带有股塑料和磁粉混合的特殊味道,而旧磁带则带着烟味、汗味和时光的陈旧感,像一本写满故事的日记。
课间十分钟,操场上此起彼伏的“加油”声和“再来一局”声。跳房子时,输的人要学“公鸡打鸣”;踢毽子比赛输的人要请全班吃“干脆面”。铁皮青蛙被卡上硬币,一松手就能“呱呱”跳过课桌;玻璃弹珠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我们管它叫“水晶球”。一角钱的“大大泡泡糖”是奢侈品,嚼的时候故意把泡泡吹破,听“啪”的一声,像在放微型鞭炮。
中学时期,电子游戏厅成了少年们的“秘密基地”。《街头霸王》的拳脚声、《三国志》的背景音乐,和投币时的金属碰撞声,构成了那个夏天的背景音。攒了半个月早餐钱,只为在街机厅玩《拳皇97》的八神庵到第三关。输光硬币后,蹲在门口数着口袋里的零钱,数到“1元”就假装自己是“百万富翁”。
网吧的电脑屏幕总蒙着一层灰,但《红色警戒》的“人机对战”让课间讨论从“谁家的铁皮青蛙跳得远”变成了“谁的坦克战术更狠”。用老师淘汰的U盘拷贝《流星花园》,在宿舍里用笔记本电脑播放,屏幕太小,五六个同学挤在被窝里,像在分享一份“黑暗中的秘密”。
初代诺基亚3300成了“潮人标配”。短信取代了纸条,一条“520”要反复确认对方是否收到;彩信刚出现时,全班为了一张模糊的“自拍”挤在屏幕前。而QQ的“嘀嘀”提示音,则是青春期的“心跳声”。在聊天框里打字时,会刻意用“886”代替“再见”,生怕老师发现教室后排的“秘密基地”。有时,我们把QQ状态设为“隐身”,只为偷偷看对方是否在线。
回忆网-青春童年回忆-再也回不去的曾经
大学校园里,互联网的浪潮汹涌而来。宿舍的“网吧”成了自习室的延伸,用拨号上网下载MP3,用QQ空间分享照片,用BBS讨论时事。第一次用手机发短信给父母报平安时,那句“我很好,勿念”竟比千言万语更重。
但成长的阵痛也在悄然发生。站在宿舍天台,看着远处的霓虹灯,突然意识到:那个在黑白电视前数雪花的男孩,如今已能用键盘敲出整个世界。曾经的“硬币叮当”变成了银行卡的数字,铁皮青蛙变成了手机里的“贪吃蛇”,而《恋曲1990》的磁带,早已被存进云端。
来源:usold回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