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孙海洋、到黄才萍,再到谢岳,近些年几乎每一件寻子成功的案例,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从本质上来说,这是社会温情的一面,既是对离散家庭的温情抚慰,也是对拐卖犯罪的集体控诉,更是推动法治进步的重要力量。
从孙海洋、到黄才萍,再到谢岳,近些年几乎每一件寻子成功的案例,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从本质上来说,这是社会温情的一面,既是对离散家庭的温情抚慰,也是对拐卖犯罪的集体控诉,更是推动法治进步的重要力量。
但是流量时代的加持,又让这一本该独属于团圆叙事的关注,出现了一些别样的意味,甚至导致流量异化,完全就偏离了公众关注的初衷,而且是双向的。
先说当事人角度,深圳富豪谢岳悬赏千万寻子的事件,应该算是一个典型,2001年,时年2岁的谢浩男随母亲外出,到附近的一个商店玩耍,但就在谢浩男母亲回家取衣服再返回的空档,谢浩男失踪了。
其父亲谢岳,也因此而踏上了长达24年的漫漫寻亲路,为了寻找谢浩男,甚至还卖掉了深圳的两套房,并于2023年,开始经营社交账号,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提出了悬赏千万寻子的相关说法,并引起了社会关注。
一直到2025年3月,深圳警方突然联系到了谢岳,声称疑似找到了谢浩男,并已开始进行 DNA 对比。然后于当月13号对比成功,正是谢浩男无疑,父子二人也于3月14号正式相认。
另外综合谢岳的说法, 当年拐走孩子的人贩子,是附近的水果摊贩,抱走谢浩男后,人贩子将孩子放在出租屋藏了三天,然后带回了河南,而且在父子相认之前,人贩子已经被警方抓获。
按正常的事件来讲,事情发展到这里,已经算是一个相对比较完美的结局了,毕竟孩子找到了,人贩子也抓住了,然后谢浩男还是一个学霸,已经决定后续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业,希望考上博士。
但现实显然并非如此,谢岳寻子事件非但没有结束,甚至还很快就出现了流量异化的问题,先是认亲结束后,因认亲宴谢岳现任妻子的亮相以及谢浩男亲生母亲的缺席,诱发了一场争议,连带着诱发了高调认亲、以及婚内出轨等一系列的问题。
以至于父子二人相认至今,除了刚开始那两天以外,后续的谢岳,一直都深陷在“与原配离婚”的争议中无法自拔,包括谢浩男和妹妹,也纷纷陷入了与亲生母亲关系不佳的质疑当中,虽然谢浩男及其妹妹,后续也都晒出了照片、视频以回应相关话题,但舆论吗,大家也都清楚,看似说的是与亲生母亲的关系不佳。
实则却有可能是公众对缺位母亲的同情,双方关注的重点根本就不在一条线上。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随着舆论热度的散去,可能就慢慢恢复平静了。
但就在3月27号,谢岳公开表示,近期有很多品牌方找他带货,有的电话邀请,有的带着50万现金去深圳找他,虽然他本人依旧秉持着一个相对谨慎的态度,但是从谢岳的说法来看,他还是想要直播带货的,也就是想将公众出于公益性质的支持,转化为商业变现。
按正常的逻辑来讲,谢岳因寻子成功所收获的这一波关注,流量确实很大,可能一辈子也就这一次机会,错过了就没了,所以出现这种将公益事业转化为商业变现的想法,其实也无可厚非,一方面是正常的合理合法的行为,另一方面如谢岳所说,如果真的带货只选好货,只推良心品牌,绝不会为了赚钱而坑害消费者。
如果他真的这么做了,确实为消费者带来了好处和方便,那其实也没啥问题。
但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谢岳本来就争议缠身,所以很多公众,出于对争议所可能映射的谢岳人品的判断,进而对谢岳选品的标准,其实是秉持着一个怀疑态度的,就像很多奸商,在问题曝光之前,都说自己的东西是好货。
也就是在这一系列问题的综合之下,导致原本应该是一个圆满叙事的问题,逐渐开始跑偏,谢岳寻子英雄的人设,也逐渐开始崩塌。
包括谢岳之前,同样通过网络寻人的孙海洋夫妇,所面临的其实也是一样的问题,虽然孙海洋夫妇并不存在谢岳所面临的一系列争议,甚至还通过成立寻子联盟,有效的将公众关注,转化成了系统性的反拐力量,并有效推动了买卖同罪的立法讨论,对促进户籍与收养制度的完善,存在着极为积极的意义。
但是在孙海洋夫妇开始带货,同样表现出了想将公益事业商业化的意图以后,面临的依然还是一样的结果,公众开始对孙海洋夫妇产生了质疑。
而且质疑的原因,并非单纯的出于选品质量的立场,而是孙海夫妇带货的意图,跟谢岳所面临的问题一样,很多人开始怀疑,孙海洋夫妇的直播带货,其实是炒作敛财。
在这个语境之下,甚至还有人怀疑,这些寻子事件,本身就是一场炒作,虽然有点离谱,但确实存在类似的现象。
也就是我们要说的另外一个角度。在当下这样的流量时代,社会公众对道德完人形象的期待。
或者说的更直白一点,其实就是情感认同跟流量变现的矛盾。
因为在公众的眼中,他们其实是因为对谢岳以及孙海洋夫妇的寻子行为,产生了情感共鸣,所以出于人性的光辉,他们本能的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小小助力,帮助众多的离散家庭,重归完整,所以才会对这些寻子的父母表示支持。
在无数公众的眼中,这就是很纯粹的不计任何利益企图的情感认同,也是公益的本质,完全是自发的出自于人性的光辉,为了维护、增进社会公共利益而开展的非营利性活动或者事业。
重点是非营利性的帮扶,所以很多公众其实会不自觉的存在一个相对较高的道德起点,也正是因为这个道德起点,以至于在很多公众的意识里,不仅仅只是自己所做的公益行为,是崇高的。
那些受到帮扶的弱势群体,同样是一个极为崇高的存在,因为社会是平等的。
所以实际的情况也就变成了,很多人在做公益事业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的认为自己是一个道德极为高尚的人,当然,事实也确实如此,但自认的同时,也会不自觉的认为,受到帮助或者支持的那些人,也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只有这样,双方的关系才是对等的。
那么大家说,当这些出于情感认同而对孙海洋夫妇或者谢岳表示支持的人,突然发现对方想利用自己的情感认同获利,想将自己的情感认同转化为现实的商业利益的时候,他们会怎么想。
或者说的更直白一点,公益之所以崇高,正是因为其非营利性的核心,那么当崇高的公益事业与现实利益挂钩的时候,还是崇高的公益事业吗?
再加上直播带货虽然只是一种商业模式,其本身没有好坏,但确实存在一些不良商人,借助直播带货大量兜售残次产品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所以在这些公众的眼中,对于直播带货,可能是存在一个先天的滤镜,就算不否认很多直播商家的选品,也势必会在道德层面,将直播带货,放在公益事业之下。
可能这就是很多人质疑孙海洋夫妇直播带货意图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他们真的就怀疑这些人居心不良,只是单纯的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孙海洋夫妇或者谢岳等人,想要将公益事业商业化的行为,影响到了他们的道德判断,或者说,因为对商业行为和公益行为,在道德层面的不平等判断,而导致他们,不自觉地怀疑自己出自于情感认同的支持,被有心人利用了,进而又因为这个落差,不自觉的产生了所托非人的错觉。
由此也就导致了,社会公众,在情感认同和流量变现之间的矛盾。
归根结底,无非就是因为情感认同是理论上的纯粹意义上的崇高,而流量变现,多多少少掺杂了一些凡俗之气。
当然,也不是说这两个概念的冲突就没办法调和。
再怎么说,社会公众也只是表示质疑,还是合理的质疑,自然也就更需要当事人拿出足够的态度,但凡当事人能够真正的践行自己为公众谋福利的初衷,而不是将公众当成割不完的韭菜,那么不出意外的话,当事人因流量变现意图而掺杂的些许凡俗之气,很快就会再次回归道德完人的真我,怎么着也不至于持续的沉沦下去,甚至完全的翻车,毕竟不管怎么说,清白自在人心,只要自己内心是坦然的,那么外界的误解、诋毁甚至不实的言论,也必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散。
来源:见史简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