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短视频平台掀起一股以“嫂子揉面”“女子举牌”“少妇洗衣”为噱头的擦边视频风潮。这些视频以家庭场景为幌子,实则充斥性暗示与伦理异化,将女性身体物化为流量工具,不仅污染了网络空间,更折射出流量经济下社会价值观的扭曲。这场打着“娱乐化”旗号的低俗狂欢,本质上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掀起一股以“嫂子揉面”“女子举牌”“少妇洗衣”为噱头的擦边视频风潮。这些视频以家庭场景为幌子,实则充斥性暗示与伦理异化,将女性身体物化为流量工具,不仅污染了网络空间,更折射出流量经济下社会价值观的扭曲。这场打着“娱乐化”旗号的低俗狂欢,本质上是一场对性别平等、伦理底线与社会文明的集体挑战。
一、从“揉面”到“性暗示”:擦边视频的伪装与本质
这些视频以家庭场景为切入点,如“嫂子揉面”中女性身着紧身衣物,动作刻意放慢,腰肢扭动如蛇,镜头频繁聚焦胸部、臀部等敏感部位,配以暧昧音乐与挑逗台词。看似展现家务劳动,实则以性暗示为核心卖点。拍摄者常以“小舅子”“姐夫”等亲属身份出镜,将本应健康的家庭关系异化为充满色情意味的表演。例如,评论区充斥着“这面真白”“好玩不如嫂子”等低俗言论,彻底暴露了其以软色情吸引流量的本质。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视频已形成产业链:MCN机构批量孵化擦边账号,利用平台算法漏洞,通过反复试探审核边界、更换账号“复活”等手段收割流量,再通过直播带货、广告分成变现。这种“流量至上”的商业模式,将女性的尊严与伦理价值碾碎为资本的数字游戏。
二、伦理失守与性别物化的双重危机
1. 亲属关系的异化与伦理崩塌
“嫂子”“小姨子”等亲属称谓被赋予性幻想色彩,视频中“亲属”间的互动充满挑逗与暗示,彻底消解了家庭伦理的严肃性。例如,男性以“小叔子”视角拍摄时,言语轻佻、动作越界,将亲情扭曲为性资源争夺的戏码。这种对伦理关系的戏谑,不仅消解了社会对家庭的尊重,更可能误导青少年形成畸形的亲情认知。
2. 女性身体商品化的集体沉沦
视频中的女性被简化为“性符号”:揉面动作成为肢体挑逗的工具,洗衣场景沦为展示身材的舞台,甚至擦汗撩衣也被设计为暴露身体的桥段。中国妇女报尖锐指出,此类内容将女性多元价值压缩为“外貌与身体”,是对性别平等的严重倒退。更可怕的是,部分辩护者以“女性自信展示”为幌子,将物化包装为“自由”,实则是消费主义对女性权益的二次剥削。
三、算法助推与社会责任的集体缺位
1. 平台算法的“共谋”
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精准捕捉用户猎奇心理,形成“越推越看,越看越推”的恶性循环。即便某些平台加强审核,创作者仍会转移至监管宽松的平台,甚至通过暗号延续低俗内容。这种“流量优先”的机制,本质上是对低俗内容的纵容与鼓励。
2. 监管与公众意识的滞后
尽管《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禁止传播性暗示等不良信息,但部分平台审核流于形式,举报机制滞后,导致低俗视频屡禁不止。同时,一些网民以“法无禁止即可为”为借口,将道德责任推卸给法律,忽视了内容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腐蚀作用。数据显示,此类视频的观众中,未成年人占比高达35%,长期接触可能引发性别认知偏差与道德观念扭曲。
四、重构清朗网络:需要一场文明保卫战
1. 平台需扛起技术责任
平台应优化算法逻辑,减少低俗内容推荐权重,建立“伦理审核”维度,对异化亲属关系、物化性别的内容进行精准识别与封禁。同时,需完善创作者信用体系,对屡次违规账号实施跨平台联合封杀。
2. 监管与立法双管齐下
监管部门需出台针对性细则,明确“擦边”行为的判定标准,提高违法成本。例如,对刻意利用亲属关系传播软色情的账号,可追究其“违背公序良俗”的法律责任。此外,应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打击低俗内容产业链。
3. 公众参与与价值重塑
网民需主动抵制低俗内容,积极举报违规视频,同时以“用脚投票”支持优质创作者。教育机构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建立批判性思维,认清擦边视频的消费陷阱。
结语:流量不应是文明的坟墓
从“嫂子揉面”到“妈妈厨房”,若放任低俗擦边视频泛滥,网络空间将沦为伦理失序的荒原。真正的文明社会,不应以牺牲女性尊严与家庭伦理为代价换取流量。唯有平台、监管者、创作者与公众形成合力,才能让网络空间重归清朗,让每一份创作都能传递尊重与美好。毕竟,一个健康的社会,容不下将“揉面”异化为性隐喻的扭曲价值观。
来源:大晒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