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安徽省农科院经作所植物纤维综合利用团队在废弃棉纤维高值化应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1 03:33 2

摘要:废弃棉纤维作为一种低成本、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是制备碳材料的理想前驱体。通过杂原子掺杂可改善碳材料的表面化学特性,提升电化学性能。基于此,安徽省农科院经作所植物纤维综合利用团队成功制备了一种基于废弃棉纤维的氮掺杂多孔碳纳米纤维材料,并深入探讨了其在超级电容器电

废弃棉纤维作为一种低成本、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是制备碳材料的理想前驱体。通过杂原子掺杂可改善碳材料的表面化学特性,提升电化学性能。基于此,安徽省农科院经作所植物纤维综合利用团队成功制备了一种基于废弃棉纤维的氮掺杂多孔碳纳米纤维材料,并深入探讨了其在超级电容器电极中的应用特性。本研究以"High performance carbon matrix and aqueous zinc ion hybrid capacitorswere prepared from waste biomass cotton fiber"为题,发表在TOP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中科院1区,IF7.7)。

关键性突破如下:

通过氮掺杂技术精准调控材料表面化学特性,在增强电极/电解液界面润湿性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材料的比表面积和电容量;

构建多孔道(微孔、中孔、大孔)体系,为离子传输提供了扩散通道;

材料在低温(-50℃)条件下展现出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为发展废弃棉纤维制备高性能储能器件提供了创新方案。

安徽省农科院经作所植物纤维综合利用团队邓小楠博士为第一作者,朱加保研究员为通信作者。研究得到了安徽省农科院青年英才项目等资助。

论文链接:

邓小楠 | 第一作者

博士、副研究员,植物纤维综合利用创新团队负责人,先后主持和参加多个省部级及以上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

朱加保 | 通信作者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兼任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副秘书长、中国作物学会棉花专业委员会理事、安徽省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主要从事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多个省部级及以上项目,主持审(鉴)定作物新品种6个,参与审(鉴)定作物新品种10余个;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1项,安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制定安徽省地方标准3项;获发明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团队介绍

植物纤维综合利用创新团队隶属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团队现有成员5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2人。主要从事废弃植物纤维的高附加值应用技术、 棉纤维的高效溶解技术及功能性改性、棉花纤维溯源技术等研究。团队主持了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202003b06020009)、阜阳市科技重大专项1项(KF 20208016)、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青年英才计划项目,参与新疆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1项;获得了2024年阜阳市产业创新团队,其中1人被认定为安徽省“科技副总”;团队共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SCI论文8篇,EI论文1篇,授权发明专利6件;与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棉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肥棉麻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竞秀纺织有限公司、安徽荣业纺织有限公司等单位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