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温度管理:在育秧期间,温度的控制至关重要。例如,早春育秧时,要注意保温。可以采用塑料薄膜覆盖秧田,保持秧苗生长环境的温度稳定。当白天温度过高时,要及时通风降温,避免秧苗受到高温的胁迫。据农业专家建议,白天温度控制在25 - 30℃,夜晚温度不低于15℃为宜
一、水稻青枯病的防治措施
1. 优化育秧环境
○ 温度管理:在育秧期间,温度的控制至关重要。例如,早春育秧时,要注意保温。可以采用塑料薄膜覆盖秧田,保持秧苗生长环境的温度稳定。当白天温度过高时,要及时通风降温,避免秧苗受到高温的胁迫。据农业专家建议,白天温度控制在25 - 30℃,夜晚温度不低于15℃为宜。这样可以减少青枯病因为温度突变而发病的几率。
○ 湿度调节:保持适宜的湿度也是关键。秧田的土壤湿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如果湿度过高,会影响秧苗根系的呼吸,降低根系活力。一般来说,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 - 80%较为合适。可以通过合理的灌溉和排水措施来实现,比如采用间歇灌溉的方式,避免长时间积水。
旱地和水田的平整度都要很高
2. 增强秧苗素质
○ 合理播种:播种密度要合理,不能过大。例如,在旱育秧时,每平方米播种量控制在100 - 150克左右为佳。如果播种过密,秧苗之间会竞争养分、水分和光照,导致秧苗生长瘦弱,容易感染青枯病。
○ 科学施肥:要根据秧苗的生长阶段合理施肥。在秧苗生长初期,适量施用氮肥,促进秧苗生长。在中后期,要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增强秧苗的抗逆性。例如,可以施用过磷酸钙、氯化钾等肥料,提高秧苗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
3. 药剂预防
○ 在青枯病高发期,可以使用药剂进行预防。例如,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芸苔素内酯,它可以调节秧苗的生理机能,增强秧苗的抗逆性。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一般稀释1000 - 1500倍进行喷雾。
田间平整度很重要
二、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措施
1. 土壤处理
○ 土壤消毒:由于立枯病与土壤中的病菌关系密切,所以土壤消毒是防治立枯病的重要环节。在育秧前,可以使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对土壤进行消毒。按照每平方米土壤使用5 - 10克药剂的量,将药剂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然后进行翻耕,使药剂与土壤充分混合。这样可以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立枯病病菌,减少发病的源头。
○ 改善土壤肥力和通气性: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如施入腐熟的农家肥,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和通气性。例如,每亩施入1000 - 1500千克的腐熟农家肥,能使土壤疏松,有利于秧苗根系生长,增强秧苗对立枯病的抵抗力。
沟渠配套
2. 秧苗管理
○ 合理浇水:立枯病与土壤湿度有很大关系,所以要合理控制浇水。避免浇水过多导致土壤湿度过高,滋生病菌。可以采用见干见湿的浇水原则,当土壤表面干燥时再浇水,每次浇水量以湿透土壤但不积水为宜。
○ 及时拔除病株:一旦发现秧苗有立枯病症状,要及时拔除病株,防止病菌传播扩散。并且要对病株周围的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例如撒上一些石灰粉,抑制病菌的进一步滋生。
3. 药剂防治
○ 在立枯病发病初期,可以使用恶霉灵、甲霜灵等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按照药剂说明书的要求,准确配制浓度,一般恶霉灵稀释1500 - 2000倍进行喷雾。每隔7 - 10天喷一次,连续喷2 - 3次,可以有效控制立枯病的蔓延。
健壮的秧苗
水稻青枯病和立枯病的防治需要从育秧环境、秧苗素质提升、土壤处理和药剂防治等多方面入手。只有综合运用这些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这两种病害,确保水稻秧苗的健康生长,为水稻的高产稳产奠定基础。#三农##三农观察日记#
来源:眭勇乡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