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牡丹花以“国色天香、雍荣华贵″著称于世,最美四月正是各种牡丹盛开的时节,临沂市书法广场“国色牡丹映沂蒙,墨韵书香颂盛世”第六届牡丹节四月十日开园了!
赏牡丹花读巜牡丹》诗
牡丹花以“国色天香、雍荣华贵″著称于世,最美四月正是各种牡丹盛开的时节,临沂市书法广场“国色牡丹映沂蒙,墨韵书香颂盛世”第六届牡丹节四月十日开园了!
正是一年最美时,莫负光阴莫负春,在开园第一天,笔者也同广大游人一样满怀观花赏景的美好心情,走进临沂书法广场园博园菏泽园。
啊,太美了,各种各样的牡丹花红似火、白如雪,姹紫嫣红,芳香四溢!
所谓牡丹,明代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明确指出:“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
漫步在牡丹园,欣赏姹紫嫣红的牡丹花,沉浸在牡丹花的世界里,让人切实体验到“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震撼。今日的牡丹园里游人如织男女老少络绎不绝,拍照的、摄影的、现场直播的,都乐在其中忙个不停!
在这美好的牡丹园里您不仅能看到富丽堂皇的国花牡丹,还能联想到牡丹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博大内涵。
我从牡丹园南门进入环赏牡丹花陶醉其中后,欲从北门走出时被围栏上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和唐彦谦的两首《牡丹》诗所吸引。
牡丹
唐·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首《牡丹》诗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她把牡丹拟人化,把牡丹当做自己热恋中的情人。首联“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把花与人之间的感情涌入笔端,造成情意绵绵的意境,构思新颖别致,独具艺术风采。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别后重逢,有太多的兴奋,亦有无限的情思。面对眼前盛开的牡丹花,却从去年与牡丹的分离落墨,把人世间的深情厚意浓缩在别后重逢的特定场景之中。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湖?”
化牡丹为情人,笔触细腻而传神。“巫峡散”承上文的怨别离,引用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幽会的故事,给花人之恋抹上梦幻迷离的色彩:担心与情人的离别会像巫山云雨那样一散而不复聚,望眼欲穿而感到失望;在极度失望之中,突然不期而遇,诗人感到再度相逢的机会难得和喜悦心情。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这两句诗既以“馨香”、“不语”折射牡丹花的特点;又以“传情”、“彼此知”照应前文,行文显而不露,含而不涩。花以馨香传情,人以信义见著。花与人相通,人与花同感,所以“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如果说诗的首颈颔联六句,是写诗人与牡丹的恋情的话,那么诗的尾联最后两句,将诗情浓墨重彩推向高潮:“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并说相思。”试想啊,作者“安枕席”于栏边,如对恋人拥抱缠绵而卧,情深似海!
在夜深万籁俱寂之时,诗人笔端之夜相思,可见其相思之渴望、相慕之深厚,痛苦而又幸福。这两句诗想之奇特,含蓄而幽默,
自有一种令人陶醉其中的艺术魅力。
总之,薛涛的这首《牡丹》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向情人倾诉衷肠的口吻来抒发情感,新颖别致、亲切感人!
薛涛(768年—832年),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薛涛诗,以托物言志,表达其追求清俊高洁的情感特征。著有《锦江集》一书。
另外,薛涛在中国文字史上的贡献还表现在:薛涛因嫌常用的纸张尺幅太大,便指导工匠制造出了便于携带且带有个人特色的“薛涛笺”(诗人创制的深红小笺)。
牡丹
五代· 唐彦谦
真宰多情巧思新,固将能事送残春。
为云为雨徒虚语,倾国倾城不在人。
开日绮霞应失色,落时青帝合伤神。
嫦娥婺女曾相送,留下鸦黄作蕊尘。
唐彦谦,唐代并州晋阳人,字茂业,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先生。师温庭筠,工七言诗。
以“最美人间四月天”这一主题展示四月天的美丽与情感的古今诗词还有很多。
(刘元臣2025.4.10夜)
来源:一家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