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乾坤二卦的彖辞,恰似一盏穿越千年的明灯,为"有为人生"的命题注入了东方哲学的深邃基因。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未末主义以中国哲学为镜,照见有为人生的三重境界:以《大学》"三纲八目"为修身
【未末主义谈】
题记:
亲历成长,享受生活,让生命透射真善美的阳光,照亮自己,更照亮他人!
未末师悟“有为人生”,于2004年11月3日20∶37(周三)成悟。
015. 思悟“有为人生”
(2025年4月10日)
未末师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乾坤二卦的彖辞,恰似一盏穿越千年的明灯,为"有为人生"的命题注入了东方哲学的深邃基因。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未末主义以中国哲学为镜,照见有为人生的三重境界:以《大学》"三纲八目"为修身之基,以《中庸》"致中和"为处世之道,以《庄子》"逍遥游"为超越之境。真善美的光芒,正在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中焕发新生。
一、修身明德:
从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格物穷理的认知觉醒
王阳明少年格竹七日而病,却由此悟出"心外无物"的至理;朱熹"即物穷理"的治学精神,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化作万仞宫墙。有为人生之始,当效仿张载"为天地立心"的气魄,既要如神农尝百草般实证求知,又需具禅宗"明心见性"的顿悟智慧。正如《淮南子》所言:"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觉醒的生命必能在纷繁万象中洞察天道运行的规律。
诚意正心的价值筑基
《大学》将"诚意"置于八目之要津,恰如青铜器铸造需经"范铸法"层层塑形。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与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坚守,共同铸就了中国士人的精神脊梁。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这种"养浩然之气"的功夫更显珍贵——正如青花瓷需经千度窑火方显霁蓝本色,有为人生必经价值淬炼才能成就大器。
知行合一的实践突破
王夫之"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论断,与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遥相呼应。张謇"实业救国"的壮举,恰是陆九渊"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的生动实践。这印证了未末主义的核心要义:真正的有为人生,当如龙泉宝剑的锻造过程——以"知"为铁,以"行"为火,在千锤百炼中成就削金断玉的锋芒。
二、真善美:
三才之道的当代显化
求真:参赞化育的天道追寻
《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智慧,与沈括《梦溪笔谈》中记录的天文历法,共同构成了中国式求真的双翼。当代有为者当继承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精细,发扬徐霞客踏遍青山的实证精神,在量子通信与人工智能的时代,将"究天人之际"的传统智慧转化为现代科技创新的源泉。
向善:民胞物与的人道情怀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人,与程颢"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天地境界,构筑了中华文明的道德星空。范仲淹设立义庄的善举,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在当代演化为张桂梅创办女高的执着、袁隆平禾下乘凉的梦想。这种"己欲立而立人"的善行,恰似都江堰水利工程——既成就自身生命价值,又灌溉滋养万千生灵。
审美:天人合一的艺道升华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与郭熙《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理想,共同谱写着中国式的审美哲学。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空间智慧,紫禁城"象天法地"的建筑格局,都在启示现代人:有为人生当如文人画中的留白——在奋进中保持从容,在创造中留有余韵。
三、薪火相传:
文明赓续的未末使命
个体修身的涟漪效应
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国理念,在微观层面体现为《颜氏家训》"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的齐家之道。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书艺传承,李清照"生当作人杰"的诗文气骨,证明每个觉醒的生命都是文明星火。正如青瓷开片纹络的蔓延,个体的精神觉醒终将在时空维度上形成文明的裂变效应。
代际传承的文明韧性
司马迁忍辱著《史记》、司马光十九年纂《资治通鉴》,彰显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家精神。敦煌藏经洞的千年守护,天一阁藏书楼的世代相传,构建起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库"。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如青铜器包浆般的累积升华——每一代人都为文明增添新的氧化层。
天下大同的终极关怀
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在当代延伸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理念。郑和船队"宣德柔远"的和平外交,与当今"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这种"协和万邦"的智慧,恰似紫禁城太和殿的斗拱结构——不同文明榫卯相契,共同撑起人类文明的穹顶。
四、未末主义:
有为人生的三重超越
有限与无限的太极之辩
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感叹,在张衡浑天仪的旋转中转化为探索的勇气。未末主义启示我们:正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虽囿于壁面却显飘逸之姿,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以有限之形追无限之道。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正是这种辩证智慧的文学映照。
入世与出世的阴阳调和
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担当与陶渊明"采菊东篱"的超然,构成了中国士人的精神张力。这种智慧在当代体现为:既要如任正非般在科技战场"攻城略地",又要保持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从容。恰似太极图中的阴阳双鱼,有为人生需要在进取与淡泊间找到动态平衡。
小我与大我的天人合一
张载"民胞物与"的胸怀,与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共同指向超越个体局限的精神境界。钱学森"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选择,南仁东"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的坚守,正是这种"天地立心"境界的现代表达。这种境界如同长城蜿蜒——既是砖石的累积,更是精神的图腾。
当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与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在博物馆中隔空对话,我们终于彻悟:有为人生不是刻意的标榜,而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自然流露;不是孤独的求索,而是"为往圣继绝学"的文明接力。让我们以《周易》"穷变通久"的智慧为舟,以《论语》"仁者爱人"的情怀为楫,在未末主义的航道上,将每个当下都活成《千里江山图》中的一抹青绿——既自成气象,又浑然天成;既映照古今,又通向未来。这或许就是"亲历成长,享受生活,让生命透射真善美的阳光,照亮自己,更照亮他人!"最具中国气派的哲学诠释。
2025年4月10日22:51,许东振于开心老师工作斋定稿收键播义。
来源:西域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