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雨中,一位神情焦虑的老者呼喊道:“达摩精神传承者啊,弟子心中冤屈难平!”他的声音在狂风暴雨中显得格外凄切,仿佛一声声无助的叹息,随风飘散。“这些年来,我一心精进布施、积聚功德,救济贫苦,日日礼佛诵经,怎会至今家破人亡、疾病缠身?那些曾受我恩惠的人如今都对我避之
佛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大宋年间,乌云压顶,倾盆大雨如瀑,细密的雨丝仿佛织就了一张幽冽冰冷的天幕,笼罩着少林寺。
雨中,一位神情焦虑的老者呼喊道:“达摩精神传承者啊,弟子心中冤屈难平!”他的声音在狂风暴雨中显得格外凄切,仿佛一声声无助的叹息,随风飘散。“这些年来,我一心精进布施、积聚功德,救济贫苦,日日礼佛诵经,怎会至今家破人亡、疾病缠身?那些曾受我恩惠的人如今都对我避之唯恐不及,这究竟又是为何?”
然而,风雨似乎无情地吞没了这悲怆的呼喊。
正当老者在雨夜中彷徨之时,少林寺内一位身穿灰色僧袍的高僧徐步而来,他目光深邃而平静,恰似昔日祖师智慧的化身。他静静端坐在寺中庭院石凳上,望向跪于雨中的老者,神情中透出一丝悲悯。
“施主,请随我一同入内。”僧人低声而坚定的话语在雨中清晰传入老者的耳中。
老者抬眼望去,眼底燃起一线渴望的光辉,他艰难地起身,跟随这位传承达摩精神的高僧踏进了少林寺的大门。
二人并肩穿过湿漉的庭院,雨水在石径上溅起层层银花,四周苍松翠柏在风雨中摇曳,仿佛也为老者悲凉的命运低吟叹息。抵达一间幽深的禅房后,高僧示意老者就座,自身亦缓缓落座于对面。
“施主,何不将你的故事慢慢道来?”他语气柔和,仿佛能穿透尘世纷扰,将内心的无奈和迷茫悉数看透。
老者张明远深吸一口气,缓缓述说起往昔的光辉岁月。
三十年前,他曾是京城赫赫有名的富商,家财万贯、荣华富贵。然而,机缘使他幡然悔悟,决心用财富播撒慈悲。他创办诊堂,广聘名医,免费为贫民疗病;在城外修建义庄,为无家可归者提供避风港。每日诊堂前,络绎不绝的病弱之人前来求助,而隆冬腊月、寒风凛冽时,义庄更成了流浪者心中的温暖驿站。
每逢初一十五,张明远都虔诚礼佛,跪于佛前数时,细数经文,祈求天下太平、百姓安康。寺中主持对他赞誉有加,称他为“活菩萨”,京城街巷间,赞美之声此起彼伏,他亦沉浸于这些赞颂之中,坚信自己的善行定能换得未来的福报。
然而,命运总爱在不经意间摆弄人心。渐渐地,张明远的生意突遭不顺,原先投入的几桩大生意纷纷以惨败告终,家财日渐稀薄,生活步步陷入困境。与此同时,他的身体也开始频染疾病,痛苦随之而来。更令他心寒的是,昔日受他帮助者,如今却纷纷避之不及;当他落魄至极寻求昔日恩情时,却遭人冷嘲热讽,仿佛那段温情早已烟消云散。
苦闷与迷茫中,他走访名寺,求教高僧大德,却一直未能觅得解答。直到传闻少林寺中有位法脉传人,能洞悉众生心性,解开世间疑团,他便毅然踏上通往少林的路途,希望在这位高僧那里找到命运的真谛。
高僧端坐聆听完张明远的诉说后,微微闭目沉思,继而缓缓睁眼:“施主,可否将你这些年记载善举的账册呈给在下?”
张明远略感诧异,但旋即从怀中取出一本厚重的账册,递到高僧手中。账册中,密密记录着他数十年间的点滴善行:某年某月施粥千碗、救济流浪者百余、捐赠巨款无数……每一笔数字仿佛都在昭示着他积德的痕迹。
高僧拿起账册,缓缓翻阅,眉宇间忽然现出一丝凝重:“施主,你可曾明白,这些善行背后真正的用心为何?”
张明远满脸茫然,不解地问道:“弟子一直以为,布施旨在积聚功德、救济众生,怎会如此?”
高僧轻叹:“当你建造义庄时,可曾倾听流浪者心中的孤寂?当你施粥时,可曾感受饥民苦痛?当你捐赠时,可曾洞悉受助者深处的无奈?你的一切,不外是一场功德数字的堆砌,虚浮的名誉掩盖了真实的慈悲。”
张明远仿佛遭雷击,低低道:“弟子只为积德行善,实乃拙见。”
“恰因你心中那固执的功利之念,使得布施失去了本应的无私。佛法讲究‘无相布施’,施者、受者、施物皆应无分别。可你将每一善行详细记载,不正是在固守我相、人相与物相的执念吗?”
就在这时,禅房门外骤然响起一阵狂风,门扉被猛地推开,一位衣衫破旧、满身污垢的老乞丐跌跌撞撞走入室内。张明远不由皱眉,神情略现嫌恶。高僧目光落在乞丐身上,意味深长地道:“施主,这正是你问题的根源所在。你虽不断行善,却未能平等看待每一位众生。你对乞丐的刻意排斥,正印证了你内心的分别心。这样的布施不仅无法增福,反而消磨已得的功德。你所记录、所施,其实只在不断强化内心的我执与虚荣。”
听完高僧的点评,张明远心如刀绞,他扑通跪倒,泪如雨下:“师父,弟子全然迷失,请师父指点迷津,赐我脱救之法!”
高僧目光温柔而坚定:“施主,唯有放下心中执念,方能得解脱。真正的善,不在于数字的堆砌,而在于内心真切的慈悲与平等。当你不再计较功德得失,摒除自我分别,便能真正地积聚无量的福德。”
张明远抬望着高僧,眼中渐生坚定:“师父,弟子今后必放下虚执,还原本心,重新修行正道。”
高僧微微点头,随即起身引他出禅房。两人步出房门,穿过长廊,那青砖石壁上挂着历代佛祖事迹的壁画,在摇曳的昏灯映衬下呈现出一种穿越时空的庄重美感。
不多时,他们来到一扇古朴沉重的石门前,门上雕刻着风霜岁月的痕迹与神秘符印。高僧合十低诵,伸出右手轻轻按下,石门随即缓缓开启,一阵古老而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
步入门内,二人来到一间昏暗的密室,其墙壁上镌刻着各式佛像:有的含笑慈颜,有的庄严怒目。密室中央悬浮着一枚散发蓝光的水晶球,显得庄重而神秘。
高僧走至水晶球前,轻按法印,晶球渐次旋转,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画面。最初,映入眼帘的是张明远建造义庄时的情景:烈日炎炎下,工人们汗流浃背,而他却站在高台之上,满面自豪,只顾注视那规模宏大的建筑,未曾留心那些流浪者内心的渴望。画面一转,又见他主持施粥之际,长队延绵,饥民憔悴乏味,而他居高临下,只是在数字上完成任务,未曾融入人群倾听苦痛。
这一切刺痛了张明远的心——原来,他所有的善举只是一出虚妄的演出,未曾触及真正的慈悲内核。
突然,水晶球中画面骤然一暗,一个扭曲幽冥的身影缓缓浮现,散发着阴暗的气息,面容狰狞,仿佛象征着他内心深处的执念与贪嗔。那身影尖锐地说道:“张明远,你以为那些华丽的表面能掩盖你心中的私欲吗?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借善行满足虚荣,实则皆为执念所驱。”
张明远闻言心如刀绞,急问道:“这……这又是谁?”
那身影冷笑道:“正是你内心贪执的化身。你经营失败、身染疾苦、曾经的受惠者如今避而远之,无不源于你那过于计较得失的虚荣心。你越是依赖功德的计数,我便越是滋长,让你离真善渐行渐远。”
张明远终是悔恨交加,他求助高僧:“师父,如何能解脱这阴影?”
高僧双手合什,念诵佛咒,顿时一道金色佛光自指尖迸射而出,将那暗影裹挟于光华之中。那身影在光中挣扎、嘶嚎,终究在炽热的光芒中化为虚无。
待佛光渐散,水晶球重又放出柔和之光,呈现出张明远青年时期的清丽面庞——当时他尚未陷于名利,不计回报地援助街头艺人、为迷路孩童指路、在雨天为行人撑伞。那时的他,眼中满是纯净与真诚,每一举动皆发自内心的善念。
高僧望着晶球中那温暖的画面,轻声道:“施主,方才所现之影,正是你心中自我执念的化身。唯有放下功利之念,回归那最初的纯净与慈悲,方能真正行走修行之道。”
张明远泪眼婆娑,低声应道:“师父,弟子已然醒悟,愿从此洗尽功名虚饰,以真心布施,为众生解困。”
高僧微笑颔首:“善哉,善哉。记住,修行之路在于心,不在于行。只要心中存佛,每一处即是修行之所。”
当二人走出密室时,窗外雨已停,月光如银般洒落在少林寺的屋脊上,使整座古刹显得分外宁静与庄严。
张明远深吸一口雨后清新的夜空气,满怀对未来的期许,回首向那位充满慈悲智慧的高僧,合十谢道:“师父,弟子此行告别,必铭记今日教诲,用余生践行真善。”
高僧含笑道:“去吧,愿你一世平安,早证菩提。”
月色中,张明远迈着坚定步伐走出寺门,他的身影渐渐隐没于朦胧夜色中,而那一段关于救赎与修行的传说,也就此在少林寺中流传,成为后人反思世事、寻求心灵安慰的一曲悠长颂歌。
在这茫茫红尘中,我们或许都如张明远一般,在追逐善举的路上迷失本心。唯有放下对功德的执着,以平等慈悲之心对待世间万物,我们才能真正窥见善的真谛,找到归于内心宁静的修行之途。
来源:秋霄故事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