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沙龙缘起于店长李琴的几次尴尬经历——因为不懂手语而无法更好地服务聋人朋友。在四处寻找手语老师的过程中,她遇到了从事教育工作的陶敏。陶敏刚刚跟随一个教授手语的公益组织学完了初级课程,正想着要学以致用。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推进这件事。去年7月,第一期手语班开班,
4月8日上午,泰晤士小镇钟书阁店二楼的党群会议室里欢声笑语,手指翻飞。原来,这是“书巷静语·指尖生声”手语沙龙志愿者交流学习的日子。
沙龙缘起于店长李琴的几次尴尬经历——因为不懂手语而无法更好地服务聋人朋友。在四处寻找手语老师的过程中,她遇到了从事教育工作的陶敏。陶敏刚刚跟随一个教授手语的公益组织学完了初级课程,正想着要学以致用。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推进这件事。去年7月,第一期手语班开班,共有20余组家庭参加。三个月后,培训结束,但仍需要经常交流练习,手语沙龙便应运而生。“我们希望创造一个无障碍的环境,鼓励聋人和听人互相交朋友。”李琴说。
先行学手语,他们试着伸出援助之手
沙龙活动中,当吴欣欣用手语流畅地完成自我介绍后,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去年暑假,她带着刚刚小学毕业的儿子报了钟书阁的公益手语班。“主要想培养他的公益心,多学一点帮助别人的技能,没想到小孩子学得比我们快,结业考试的时候,他表现得比我还镇定。”吴欣欣回忆道,“后来,我们俩就成了最好的练习搭子。在家练,出门等车、休息时也练,练习手语仿佛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项亲子游戏。”
对学习手语更着迷的还有素素。进行完三个月的入门培训后,她又进阶学习了一个月的医用手语,并去市区的一家医院进行志愿服务,面对面帮助聋人。“学习手语之后,身边的聋人朋友也多了起来,就想和他们多多交流。”素素说,为了督促自己学好手语,也让更多听人了解手语,她将自己的视频号名字改为“素素学手语”,每天出镜录一句手语,让爱多一种表达方式。
渴望被看见,他们积极回应爱与真诚
手语沙龙中,还有三名成员是重度耳聋患者。他们中,胡士群和阳朝是墙绘师,樊骅是原上海市聋协秘书长,也非常热爱画画。
去年6月,胡士群为叶榭镇幸福老人村公益画墙绘时,那里的负责人将刚刚学完手语课的陶敏介绍给了他。胡士群幼年时因用药不当而失聪,是绘画点亮了他黯淡的生活。后来从职业学校广告专业毕业后,他就一直从事绘画设计相关工作,2011年学习了墙绘,2014年就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带领听障画师团队一路走到了今天。在这期间,他得到了很多善意的帮助,因此他也想把这份善意回馈给社会。2023年胡士群搬到松江后,除了在多个街镇进行公益墙绘,还去蜗牛宝贝中心教特殊孩子们做花艺、画贝壳。当陶敏向他发出参加手语沙龙的邀约后,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能够和更多人交朋友、帮助他们学手语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也因此,钟书阁“书巷静语·指尖生声”公益沙龙成了聋人和听人双向奔赴的聚会,除了每月一次的线下见面,大家每天都在微信群里聊生活、聊电影,分享手语视频、手语表情包。
已经退休的樊骅特意从嘉定赶到松江来参加线下沙龙。他用手语加文字的方式告诉大家,聋人群体生活很不容易,找工作难,交友更难。他们最害怕的就是被歧视,但其实内心深处,他们并不想躲起来,而是渴望被看见。
主动担使命,他们暖心搭建沟通平台
在李琴看来,书店的使命不仅是传播知识,还应该是一个传递爱与力量的港湾。在她的带动下,钟书阁现在又有两名工作人员也开始了手语学习,希望聋人朋友来到书店不再孤单。
不久前,一位女士来到书店,用书写的方式找到店员寻求帮助时,李琴及时出现,用手语与她沟通交流。“那一刻,我看到她眼里闪现出惊喜。后来她开开心心地买了一本书走了,还用手语告诉我,以后会带朋友一起再来,因为这里的店员像家人一样暖心。”李琴说。
接下来,李琴计划在店里开办聋人听人读书会,邀请大家共读一本书、共绘一幅画。此外,她还和陶敏一起走出书店,在松江的医院设立了聋人就诊服务点,帮助更多聋人朋友。“有一天,当聋人顾客发现我们书店的工作人员都可以用手语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心里一定特别温暖。”李琴感慨道。
记者:贾丽
编辑:周雨薇 沈莉娜
审核:周样波 周正豪
来源:上海松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