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昌大山深处,凌晨三点半的发射场灯火通明。穿着深蓝工装的技术员们端着保温杯来回穿梭,活像五百年前给八百里加急驿马添草料的兵丁。总指挥老李推了推老花镜,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参数,突然一拍大腿:"好家伙,咱们这'星际快递车'的货仓又升级了!"
西昌大山深处,凌晨三点半的发射场灯火通明。穿着深蓝工装的技术员们端着保温杯来回穿梭,活像五百年前给八百里加急驿马添草料的兵丁。总指挥老李推了推老花镜,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参数,突然一拍大腿:"好家伙,咱们这'星际快递车'的货仓又升级了!"
要说这长征三号乙火箭,可是航天界的"锦衣卫指挥使"。身高56米,体重425吨,肚子里装着比大明国库还金贵的液氢液氧燃料。今儿它要送的"货"更不得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七号,江湖人称"天字十七号密探"。这主儿揣着多频段、高速率的绝活,专门负责在3.6万公里高空当"顺风耳",堪称太空版锦衣卫缇骑。
倒计时30分钟,发射架开始"吐仙气"。液氧遇热蒸腾的白雾漫过山峦,恍惚间让人想起嘉靖年间徐阶炼丹炉冒的青烟。燃料加注组老王抹了把汗:"这大宝贝儿吨位抵得上半座奉天殿,喝起燃料倒像小闺女嘬珍珠奶茶,吨吨吨不带喘气的。"旁边新来的实习生憋着笑记录数据,笔尖差点戳破记录本。
"十!九!八!"广播里的倒计时在峡谷间撞出回音。指控大厅上百双眼睛瞪得比当年张居正查账本还专注。三号乙尾部突然喷出橙红烈焰,活脱脱一尊钢铁铸造的朝天宫香炉。大地震颤的瞬间,监控画面里有个工程师的枸杞保温杯"咣当"倒地——后来这杯子被供在荣誉室,标签写着"大明航天第一杯"。
火箭破云时,整流罩上还粘着几片晨雾凝成的水珠。遥测数据如飞马传驿般跳动,屏幕前的老专家们捻着不存在的胡须,恍惚间像在文渊阁批阅奏章。突然有人惊呼:"二级分离!"只见火箭潇洒甩掉"旧靴子",三级发动机接着发力,动作利索得堪比戚继光鸳鸯阵变阵。
最刺激的当属卫星"下车"时刻。当十七号优雅地滑入预定轨道,整个指控大厅突然安静得能听见心跳声——直到轨道参数报出"毫厘不差",欢呼声差点掀翻屋顶。角落里老院士摘下眼镜擦泪:"当年万户绑着火箭椅子想上天,如今咱们的'飞天神椅'都摆到同步轨道了。"
要说这卫星也是个讲究人。展开太阳能帆板时非要对准太阳公公三鞠躬,调整天线角度精确到0.01度,活脱脱太空版王阳明"格物致知"。等它在太空站定,地面测控站立即开启"加密通话"模式,那数据流快得,怕是比当年郑和船队接收圣旨的六百里加急还猛上几个量级。
任务成功后,食堂大师傅特意蒸了牡丹花形状的馒头。总师端着馒头调侃:"咱们这'天外飞仙'可比洛阳牡丹金贵,人家开一季,它得在天上开十年。"正说着,手机弹出新闻推送#中国航天又整新活#,评论区秒变大型认亲现场:"给老祖宗烧纸时加条备注——咱家卫星上同步轨道了!"
夜幕降临时,十七号卫星第一次掠过西昌上空。发射塔架上残留的焦痕还冒着热气,像极了南京明城墙的岁月包浆。而三万六千公里外的太空,新上岗的"星际信使"正展开镀金天线,在星辰间勾勒出一条看不见的丝绸之路——这回要传的可不是瓷器茶叶,而是每秒以G计量的"数字火耗银"。
回望发射场,那尊完成使命的长三乙静静矗立,月光给它镀上层冷冽的银边。恍惚间竟与十三陵神道上的石像生有了奇妙的重影——一个守着地宫,一个望着星河,却都刻着同样四个字:永乐气象。
来源:唐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