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一声叹息,将西海固作为人类地标性贫困的定位“圈”在时空坐标轴上,悲凉悠悠。这里,左手挽着六盘山的青黛,右手牵着清水河的浪花,却在贫困线上挣扎了千年。
曾经,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一声叹息,将西海固作为人类地标性贫困的定位“圈”在时空坐标轴上,悲凉悠悠。这里,左手挽着六盘山的青黛,右手牵着清水河的浪花,却在贫困线上挣扎了千年。
如今,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搭乘中国式现代化的“幸福号”列车,西海固人民在这片“并不受老天眷顾”的土地上,攀峰越岭平坎坷,踏歌逆舟斩风浪。
每一步,都是时代的见证。
每一处,都有奋斗的故事。
近日,宁夏日报报业集团调研组走进西海固——宁夏南部山区九县(区)乡村,从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村庄建设三个维度,寻找振兴的路径,探访春天的故事!
时代图景,用“未来”开启未来
——西海固乡村振兴路径调查系列之一
宁夏日报调研组
山花烂漫,田畴阡陌泥土新。又是一载春柳临,舒枝抽绿垂丝绦。
智能化生产线闪烁着科技的光芒,乡村旅游规划图铺展着农文旅融合的梦想,纺织厂里的机杼声正转化为新动能……在西海固这片沃土上,一场关于未来的农业产业变革正悄然上演。
新时代,西海固的“引擎”和“车轮”必须相互适配。否则,动力和速度就会失衡,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会望峰兴叹。
动力何来?速度何配?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考察时的嘱托,山高水长,音犹在耳。
“希望乡亲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2020年,总书记来到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村民刘克瑞家,勉励大家。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总书记来宁考察,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方向明确、路径清晰。打破对“量”的迷恋,着重对“质”的追求,发展更具潜力和前景的新业态,才能换道领跑,抢占未来制高点。
近年来,围绕“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西海固九县(区)因地制宜、精耕细作,奋力培育属于自己的未来产业。
用“未来”启动未来,灿烂无限。
无中生有“织”锦绣
一个没有纺织传统的地方,怎么会吸引一家大型纺织企业?
“在彭阳县生产完全可以。实际上,从项目开工到投产,我们仅用了一年时间。今年春节刚过,订单就源源不断。目前,我们每天生产2万平方米至3万平方米面料,发往位于江苏省南通市的全国最大家纺交易市场。”日前,宁夏美臣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纺织浆纱车间,生产经理王昊仔细检查刚从生产线上“吐”出来的纱锭,对今年的产量、经营状况信心十足。
生产车间内,一位工人正将纱线固定在织机上。
彭阳县,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征程中遇到了新问题:农业产业的发展,让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但当地有限的岗位数量,却无法满足更多人的就业需求。
没有岗位,就创造岗位,创造更多适合农民干的岗位。彭阳县大力推行“工业强县”战略,发挥劳动力资源富足、电价实惠等优势,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跳出农业谋划彭阳的未来。
千里之外,江苏省南通市的纺织企业也在苦苦挣扎:伴随着东部“腾笼换鸟”、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纺纱企业用地、用工、用电成本增加,转移迫在眉睫。往哪里转?怎么转?
你的难题,我的优势!2023年,宁夏美臣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这只“金凤凰”决定落户彭阳县。
“我们可以为彭阳县创造800个就业岗位,也就是能让800个家庭无返贫之忧。”王昊介绍,美臣纺织年产13万锭高端纺纱、1亿平方米功能性面料生产加工项目全部建成后,彭阳县将成为宁夏最大的宽幅织布基地。
工人正在检查浆纱机产出的丝线质量。
“敢”落彭阳县,还有来自宁夏加快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底气。随着交通网络愈加发达、物流成本不断降低,足以支撑来自新疆的优质棉花“愉快”抵达彭阳,经过加工生产再出发,直奔南通市,再进千万家。
“迎来”“送往”间,彭阳纺织的优势渐成。
目前,美臣纺织已从彭阳县招聘了100多名员工。“无论是浆纱工还是纺织工,等技术熟练过硬了,月薪七八千元不在话下。”对于未来,王昊信心十足。他指着生产车间的一片空置区域难掩兴奋:“那片空地,今年我们都会用机器填满。”
一颗新产业的“金种子”就此植下,未来就在眼前。
冰冷生“热”雪生金
如果说彭阳县的纺织产业是开河之举,泾源县的冰雪经济就是开河引流。
得益于六盘山腹地的自然景致,泾源县历经近20年打造引导,将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之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泾源县泾河源镇河北村是直接受益者之一:村民们积极开设农家乐,蹚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咱们这里受季节因素影响特别大,夏季火爆冬天没人,一年能闲大半年,有几家干着干着就不干了。”产业发展遭遇瓶颈,该村党支部书记于付有坐不住了。
好山好水好产业,新的挖掘点在哪里?如何打破季节因素,实现一年到头都是文旅旺季?
2022年,北京冬奥会如同一剂“强心针”,助推国内冰雪产业发展。
泾源,这个宁夏最南端的县豁然开朗:“冷”和“凉”就是泾源文旅的主打,“冰”与“雪”就是天然的产业链延伸。引进雅豪滑雪场项目,建成越野滑雪赛道、雪地露营地、山顶咖啡店,同时积极搞活动、办比赛、引流量,一定要把冰天雪地玩个明白。
来自银川的马卿卓、马卿玥在雅豪滑雪场参加全国青少年滑雪巡回赛取得好成绩。
李云是河北村最早的民宿经营者之一,也是借冰雪经济之势扩规模、提服务的受益者。3月20日春分,李云算了算一年的进账:冬季游客叠加,2024年民宿收入基本实现了翻番。李云发现,与传统的景观旅游相比,冰雪经济更容易产生回头客。于是,民宿老板们“赶潮”提供定制化服务,设计吃喝游一体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变“总要来泾源玩一趟”为“一直要来泾源玩”。
河北村硬化的道路,通往村民家门口,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为游客提供24小时的热水。
村民借上了东风,村集体也不甘落后。“我们把村集体经济也嵌入文旅产业链,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建成了野奢露营农文旅融合示范基地。”于付有介绍,村委会还计划将冰雪经济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开展冬季“村晚”、民俗表演、非遗展示、雪上拔河等活动。
雅豪滑雪场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冰雪体验,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从上到下的努力,让泾源文旅有了质的飞跃。截至2月中旬,已经远去的2024年冬季,雅豪滑雪场接待游客12万人次,营业收入530万元;全县接待游客19万余人次。
当晶莹剔透的冰雪画卷改写西北冬日的荒凉印象,“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在泾源正成为现实,泾源不远!
以闯代守“锻”新星
原州区的企业里,做本地“独门”生意的不少,服务一方市场、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成立十多年的宁夏古雁建材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守还是闯?故步自封还是冒险突围?与大多数发展轨迹相似的企业一样,古雁建材也曾面临这道必选题。
守,要有守的理由和底气。
从质量看,古雁建材已经赢得用户认可。“我们的明星产品是高品质的家装玻璃,普通钢化玻璃和中空玻璃也销售火爆。”站在产品展示架前,公司总经理侯洪明豪气十足。
从市场看,古雁建材的销售范围如同一个圆:以固原为圆心,方圆400公里的建材市场上都有其身影。这对位于西海固核心区的一家中小企业来说,足以为傲。
守着这样的圈子,占着这样的优势,的确能保证企业“再躺平5到10年”。
10年以后呢?侯洪明分析,玻璃较重且易碎,运输中需要特殊包装以防破损,导致运输成本较高;各地都有实力强劲的玻璃生产企业,竞争异常激烈,“必须跨出这个圆!”
传统的价格战不适应当下的市场竞争需求,触顶并捅破行业“天花板”,才是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所在。
近年来,宁夏产业呈加快发展态势,已初步建立以“六新六特六优+N”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等“六新”产业,代表了宁夏未来工业发展方向。
顺大势,谋大事,古雁建材将目光锁定新材料玻璃领域。侯洪明拿起2块玻璃样品举例:普通的单钢化及中空玻璃的出厂价为每平方米40元到150元,而高端产品,比如复合防火玻璃,每平方米价格在500元至1000元。
成大事,谋大业,向提高产品附加值突围。古雁建材不断学习新技术:引进行业最前沿设备——北玻A系列高端玻璃钢化炉,使用智能原片仓储系统,通过一台电脑即可完成对生产和库房原片的管理……数智化生产线上,机械臂自动切割、磨边作业,工人只需操作中控设备即可。
“2025年,我们还有新计划!”侯洪明拿出一份策划书介绍,古雁建材正谋划与福建理工大学、宁夏师范大学共建科研平台,探索智能装备、复合材料、电子信息、产品检测方面的新技术。
立足西海固,崛起西海固,未来可期。
换道超车“花”四季
每逢夏末,成片的荞麦花都会娇艳海原县西安镇白吉村的图景。这里的人们,是吃着荞麦面、用着荞麦皮枕头长大的。荞麦,不只是祖祖辈辈的生活,还有说不完的记忆。
春日里白吉村平整土地,等到时节来到,播种荞麦、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
“我们这里春夏缺水,秋杂粮是主导产业。”白吉村党支部书记李有文介绍,白吉村拥有耕地2万余亩,其中新建设高标准梯田1.2万余亩,是荞麦、中草药和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的理想种植地。“但从经济价值来说,荞麦价格低。也有农民把荞麦加工成荞麦面,拿到市场上,人家不认,说是‘三无产品’。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李有文回忆。
小村遇春风,春风催新景。
2023年,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白吉村建成白吉绿色农产品加工厂,以荞麦加工为主,兼顾小杂粮等农产品的包装生产,每年可产荞麦产品400吨、小杂粮包装产品300吨以上。
2025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喊你来减肥”上了热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以满足市场多样化、优质化消费需求为目标。绿色、健康的荞麦及其制品,符合城里人的饮食转变和新的消费需求。白吉村决定聚焦健康产业换道超车,将荞麦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给村里的土特产争个新名号”。
白吉村的荞麦产品不仅为村集体带来经济收入,更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近日,在白吉绿色农产品加工厂工作的村民李义雄说:“收入稳定,还不耽误照顾家里,这工作美得很!”“工厂不仅延长了荞麦种植产业链,提升了产业附加值,还直接带动了1.5万亩秋杂粮种植,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李有文说。
生产端启动后,销售端如何发力?打品牌、拓市场、扩影响。
通过电商平台,“花香白吉”荞麦产品走向了全国市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为提升品牌影响力,白吉村以村集体经济为主体注册“花香白吉”商标,与海原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并通过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让“花香白吉”香飘市场。海原县委组织部的“帮帮团”则通过导师帮带、技术指导等,为村级集体经济注入人才活力。今年,白吉村还准备以荞麦花海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业,探索“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荞花芬芳,指日可待。
未来产业的一棵棵幼苗,正在西海固的土地上抽枝吐绿。未来,就在眼前!
(执笔:杨宗惠 周一青 毛雪皎 张 唯 赵 磊 马 丽 常 宽 杨嘉琪 祁国昌 李宏亮 马赛尔 徐宝东 文/图 )
来源:宁夏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