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号文开启全民售电,你被“竞争”了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1 09:08 4

摘要:2025年,随着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意见》(简称“136号文”)全面落地,电力市场化改革迈入深水区。

2025年,随着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意见》(简称“136号文”)全面落地,电力市场化改革迈入深水区。

这份被业内称为"电改2.0"的纲领性文件,不仅标志着80%以上的发电装机容量完全市场化,更意味着这意味着,占全国总装机42%的新能源机组将与火电、水电同台竞技,售电市场从“资源争夺战”转向“服务价值战”。

——是的,全民售电的时代真的来了!

作为电力交易从业者,你是否已看清趋势、做好准备?

#136号文“三把火”:烧出了什么新规则?#

136号文的核心目标直指“新能源全面入市”,而“机制电”作为过渡工具,为新老项目提供了平稳衔接的缓冲带。

政策明确了几大关键点:

1、全电量入市:新能源从“温室花朵”变“市场战士”

●政策要点:2025年6月1日后投产的新能源项目,100%电量进入市场竞价;存量项目3年内完成市场化过渡。

●冲击波:新能源企业需直面现货价格波动风险。

例如青海午间光伏大发时段,电价已出现-0.05元/千瓦时的负电价,倒逼企业配置储能实现“两充两放”对冲风险。

2、机制电价:给市场戴上“安全帽”

●双轨制设计:当市场均价低于成本时,电网按差价补偿;高于成本时,超额收益纳入系统调节基金。

云南1448万千瓦新能源项目要求配置10%储能,通过共享储能模式降低度电成本0.08元,成为机制电价下的典型解决方案。

3、绿证与电价脱钩:绿电交易从“捆绑销售”到“自由组合”

●规则变革:选择机制电价结算的电量不得申领绿证,企业需在保底收益与碳资产收益间抉择。

●市场影响:2024年全国绿证交易量达49.55亿个,但136号文实施后,预计30%的新能源企业将保留20%-40%电量用于绿证交易。

4、强制配储解绑
●曾让新能源企业苦不堪言的强制配储要求被正式叫停。以前拿项目得先算配储成本,现在终于能回归技术驱动的本质竞争了。

●这一改变倒逼储能行业从"政策套利"转向"价值创造",具备低成本、高循环效率优势的技术流派将迎来春天。

这意味着,无论是风光项目还是传统电源,都需直面市场波动。

新能源正式走向社会,开始自己‘养活自己’。

#市场格局重塑:从区域试点到全国统一#

1、地方实践加速推进

山东模式:早在2020年,山东便试行中长期交易规则,挂牌交易的匿名机制和灵活申报模式为市场主体提供了参考模板。安徽动态:2025年修订的中长期交易规则明确“政策优先”原则,确保地方方案与国家框架无缝衔接。广东经验:作为电改前沿,广东通过集中竞价交易验证了“价格优先”原则的可行性,为全国统一市场提供经验。

2、政策时间表紧迫

136号文要求各省在2025年底前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多地已提前布局。

例如,部分省份2024年底发布的2025年交易方案,可能延至2026年生效。

企业需紧盯政策窗口期,避免错失市场准入机会。

3、交易主体多元化

售电侧全面放开后,市场主体从传统的发电企业、电网公司,扩展至售电公司、储能企业、甚至终端用户。

竞争性售电量公式(全社会用电量×用户选择权放开比例×用户更换售电商比例)揭示:用户选择权将成为市场扩容的核心变量。

#市场变局:全民售电时代的竞争格局#

随着售电市场的全面开放,传统的电力垄断格局已被彻底打破。

如今的售电市场,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1、传统电网企业:两网凭借输配电网络优势和品牌信誉,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其盈利模式已从“赚差价”转变为“收过路费”——通过政府核定的输配电价获取稳定收益。

2、独立售电公司:这类企业以灵活的服务和创新的套餐迅速崛起。

例如,某售电公司推出“电价+节能诊断”打包服务,帮助用户节省电费的同时提供用电优化方案,深受中小企业欢迎。

3、发电企业转型:发电集团利用自身电源优势,直接开展售电业务。他们通过“发电+售电”全产业链模式,实现成本最优配置,成为市场强劲竞争者。

数据透视:

交易规模爆发:2024年全国市场交易电量达6.1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超60%。其中,绿电交易量同比增长300%,广东、江苏等地甚至出现“绿电抢购潮”。主体数量激增:仅2024年新增售电公司超2000家,是前三年总和的1.5倍,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全民售电的“新战场”:三类玩家如何卡位?#

随着分布式光伏装机突破6亿千瓦、虚拟电厂试点扩至30省,售电市场正从“大用户直购”走向“全民参与”。新规则下,三类主体迎来战略机遇期:

1、分布式资源聚合商:小微主体的“电力经纪人”

商业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工商业屋顶光伏、储能、可调节负荷,打包参与现货市场套利。

安徽某聚合商通过“午间储电+晚峰放电”策略,年收益提升40%。

技术护城河:需具备分钟级负荷预测能力,功率预测误差需控制在5%以内,否则面临高额偏差考核。

2、综合能源服务商:从“卖电”到“卖解决方案”

◽价值延伸:为用户提供“光储充一体化+能效管理”套餐,度电服务费可达0.03-0.1元。

江苏某服务商为工业园区定制智慧微电网,降低用户用电成本15%,自身利润率提升8个百分点。

◽风险控制:需建立电价联动机制,例如将储能投资成本与峰谷价差绑定,当价差低于0.7元/千瓦时自动暂停充放电。

3、跨区交易操盘手:打通资源优化的“任督二脉”

◽套利空间:利用区域价差开展“西电东送+南电北调”组合交易。

2024年山西外送绿电75.38亿千瓦时,跨省价差收益达2.3亿元。

◽合规红线:需实时监控市场力指标,发电企业现货报价不得超过边际成本3倍,否则面临信用评级降级。

#挑战与机遇并存:谁将笑到最后?#

1、电价波动风险

市场化初期,部分地区可能因新能源供给过剩出现“极低电价”,但长期看,机制电价的“低保”设计(类似光伏保障小时数)将稳定项目收益。

2、专业化能力成胜负手

交易策略:电力交易员需精通现货市场规则、价格预测及风险管理。目前,具备宏观政策解读与团队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薪资已飙升至32k/月。技术赋能:AI算法、大数据分析逐渐成为交易决策的标配,但需注意:电站收益的80%仍取决于资源禀赋和政策,交易策略仅占10%-20%。

3、绿电溢价的新赛道

136号文明确绿电交易可单独定价,绿证与电能量价格分离的模式为企业提供了低碳转型的差异化路径。

例如,高耗能企业可通过绿电采购提升ESG评级,而新能源企业则能借此获取溢价收益。

#应对策略:如何抢占先机?#

1、紧盯地方政策窗口

各省自主权较大,企业需动态跟踪方案细节。例如,山东的匿名挂牌机制与安徽的“政策优先”原则差异显著,需因地施策。

2、参与专业培训

企业应该针对136号文开展解读培训,涵盖政策影响、收益分析及应对策略,助力团队快速补足知识短板。

3、构建柔性交易团队

从数据分析师到合规风控专家,企业需组建跨职能团队,应对市场不确定性。

广东的经验表明,专业化售电公司更易在竞价中胜出。

4、拥抱技术创新

电力现货市场规则强调“可操作性”,企业需借助数字化工具优化报价策略,同时防范恶性竞争风险。

#竞争升级:五大生存法则#

面对白热化竞争,企业需构建差异化护城河:

1、传统电力企业
• 巩固资源优势,深化"电+X"服务(如电+金融、电+碳资产);
• 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智能交易平台;
• 案例:江苏电力推出"能效账单"服务,为10万企业优化用电方案。

2、民营企业
• 聚焦垂直领域,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捕捉市场套利机会;
• 案例:某民企针对数据中心推出"绿电+储能"套餐,签约率达85%。

3、科技公司
• 开发智能交易算法,提供SaaS服务;
• 布局能源物联网,构建数据护城河;
• 案例:云能源大数据平台已接入全国20%光伏电站。

4、新能源企业
• 提升交易能力,组建专业交易团队;
• 创新商业模式,探索绿电期货、碳汇交易;
• 案例:头部集团成立电力交易公司,年交易电量超500亿千瓦时。

5、储能企业
• 聚焦技术迭代,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 拓展应用场景,参与辅助服务市场;
• 案例:某头部储能系统循环效率突破96%,中标多个调峰项目。

#结语:与其观望,不如成为“头号玩家”#

“未来的售电公司,卖的不是电,而是能源解决方案。”

在这场变革中,盲目“抢电量”的粗放模式已成过去,精准策略与专业化能力才是立足之本。

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全民售电浪潮正推动电力行业向三大方向进化:

1、清洁化
新能源将成市场主角。预计2030年新能源装机占比超60%,煤电逐步转型为调节电源。

2、智能化
电网将进化为"数字生命体"。某专家预测:"未来电力调度将实现毫秒级响应,系统故障自愈率达99%。"

3、个性化
用户不再是被动的消费者,而是"产消者"。某园区微电网案例显示,通过需求响应和储能优化,用户年用电成本降低25%。

这场由136号文引发的能源革命,终将重塑中国经济版图。对于从业者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当全民售电时代来临,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