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植物吸收是很多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重要途径。日前,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汪磊教授课题组、孙红文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的联合研究进展。研究题为“Leaf absorption contributes to accumulation
植物吸收是很多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重要途径。日前,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汪磊教授课题组、孙红文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的联合研究进展。研究题为“Leaf absorption contributes to accumul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plants(叶片吸收促进植物对微塑料的富集)”。
该研究首次明确提出叶片吸收大气微塑料是微塑料进入食物链和人体的重要途径,推动了微塑料污染研究领域的认知进步,是我国在新污染物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引领性成果,可为污染物的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还报道了蔬菜中微塑料的浓度水平,提示了露天种植的叶菜类蔬菜对于微塑料人体暴露的重要贡献,揭示了植物对于环境微塑料进入食物链,进而引起生态系统与人体健康潜在风险的重要作用。
南开新污染物研究团队开展植物模拟暴露实验
本项研究成果是南开环境学科成立50周年之际在新污染物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其背后是南开环科不断攀登一流的脚步。一方面,汪磊、孙红文等优秀学者长期躬耕环境污染等相关领域,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另一方面,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环境科学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和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在新污染物研究方面起步较早、积淀深厚。
汪磊,南开大学教授、博导,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天津市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人等。长期从事新污染物的检测方法、环境过程和生态风险研究。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孙红文,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致力于水和土壤环境污染化学与生态修复研究。承担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国家基金重点等重大项目;发表论文440余篇,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环科学院成立于1998年,前身环境科学系(1983年建系)是我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早成立的环境科学系。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事业投入不断加大,环科学院科研经费稳步提升,2018年及2019年连续两年学院到账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
近5年,学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课题10余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5项,及其他国家级项目上百项,省部级以及横向项目500项,年均经费9000余万;在Science、Nature、Nature子刊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300余篇,科研成绩硕果累累。
同时,学院拥有“新型污染物环境过程与风险评估”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和“风险评估与污染修复”科技部创新团队。近年来,学院多次与国内外科研单位联合举办环境健康研讨会,也在大气污染物、含氮阻燃剂、污泥等对人体健康的暴露特征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如今,南开环境/生态学ESI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学院开设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3个本科专业;基于“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布局,设立“环境健康特色班”,进行环境健康领域的特色本科生人才培养,培养新兴产业亟需的高端人才。
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未来,学校会继续为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南开力量!
本文素材来自:南开大学官网/官微、南开大学本科招生、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开大学教务部、最佳大学
来源:南开大学本科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