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记录丨重庆有个“星期日英语班” 坚持四十四年为市民启蒙英语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1 09:19 4

摘要:1981年,因当时缺乏学习英语的渠道,重庆市二0八地质队退休工程师陈岭峰及其爱人易启贵夫妇发起并创办了“星期日英语班”,最初为英语自学小组,大家利用周末时间在家练习口语,后来因为参与者逐渐增多,发展成为系统化教学班。

3月29日晚上6点过,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门前陆续出现了很多小朋友和家长。

他们乘坐电梯来到学院5楼,按照小朋友的年龄大小,分别进入5个教室内准备上课,而陪同前来的家长,则在另外两个专门为他们准备的教室内默默等候。

大学里还有小孩子能上的课?

原来,每周六的晚上,这里会有一堂免费的英语课,课堂里排排坐着的也不是大学生,而是喜欢英语的小朋友们。

这一堂课,“他们”已经坚持了四十四年之久!

坚持四十四年的一堂英语课

1981年,因当时缺乏学习英语的渠道,重庆市二0八地质队退休工程师陈岭峰及其爱人易启贵夫妇发起并创办了“星期日英语班”,最初为英语自学小组,大家利用周末时间在家练习口语,后来因为参与者逐渐增多,发展成为系统化教学班。

因场地限制,教学曾辗转于地质队食堂、球场甚至路边。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原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自1981年起选派师生义务支教,为“星期日英语班”提供了教学场地与师资支持。后因规模不断扩大,于2010年由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全面接手义务教学,并于后期成立玉兰志愿者服务团承办至今。

创办以来,“星期日英语班”已经坚持四十四年,授课从未间断,共服务了5500余名青少年学生和各行各业近4100余名成人学生,西南大学2300余名学生志愿者与190余名教师志愿者先后登上讲台授课。

曾经也有成人英语班

“一方面,我们是想把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传递给大家,让大家有更多平台可以学习语言。”玉兰志愿服务团副团长朱娜娜介绍,另一方面,“星期日英语班”也能够为学校优秀学子提供一个课堂实践的机会,提前适应自己老师的身份,将来也可以更好地以教师的身份服务社会。

在课程教育质量的提升上,英语班一直致力于创新。

英语班开设五个不同层次的班级,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教学;针对成年人的英语学习需求,英语班在2018年增设了成人班,教授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实用性英语,满足广泛的英语学习需求;针对英语学习氛围的问题,英语班在每学期期末开展期末party、舞台剧会演等创新性活动。

但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现在成人获取英语教育的渠道有很多,水平也远超从前,前来英语班学习的成年人逐渐变得寥寥无几,后来便取消了成人班。

目前,“星期日英语班”主要课程内容是绘本和配音两个方向,旨在于培养孩子们对于语言的爱好。讲课的老师,都是从外国语学院学生中择优挑选,通过学院面试后,学生志愿者还会统一进行培训。英语班也会定期邀请外国语学院优秀教师指导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英语课程资源。

十年送了五个孩子来上课

“left,right,turn around,go、go、go……”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星期日英语班”志愿者老师带领着孩子们一边读着单词,一边手舞足蹈、蹦蹦跳跳地学习着,黑板上留下的是孩子们照着绘本画下的涂鸦。

“我从2015年开始到现在,一共送过五个孩子来学习,最大的一个孩子已经在读大学,今天带来的是孙子和外孙女。”提起“星期日英语班”,市民陈宗惠连连夸赞,这个英语班不但不收费,老师们的教学也非常专业,态度特别好,孩子们很喜欢来上课,也特别需要这样的学习机会。

陈宗惠笑着说,有时候家里大人搞忘了周末要带孩子来上英语班,孩子还要提醒说:“今天有英语班,你们不要忘了噢。”

“当初是一个北碚的朋友告诉我,西南大学里面有个英语班,可以给孩子做英语启蒙,于是我就带着还在读幼儿园的女儿过来上课。”市民杨海波说,现在女儿已经是小学五年级,六年时间里,除了生病和特殊原因她从未缺课。正是因为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英语启蒙教育,女儿十分喜欢学习英语,英语成绩一直十分优异。

“其实我从来都没有对她的学习成绩做要求,但我觉得学好语言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非常实用的‘人生技能’。”杨海波说道。

是机会也是精神传承

“在‘星期日英语班’当老师是非常珍贵的机会,有机会站在讲台上,精进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可以和小朋友近距离接触,不断地进步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专业大二学生郑科乙说,她一直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她为同学们带来的都是“有趣”的英语课程,让孩子们多多接触到英语绘本这种学校学习以外的内容,增长兴趣,开阔眼界。

“我希望能培养孩子们对语言的兴趣,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对英语感兴趣,更喜欢这门学科。”郑科乙说道。

从郑科乙从进入学院开始,就知道了“星期日英语班”里有很多做志愿者教师的学长学姐。“有学姐给我讲过,她在这里收获了很多做志愿服务的幸福感,也得到了教学能力的提升。”郑科乙说,她希望自己能够传承前辈们的志愿精神,在英语班好好提升自己,将来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也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他们是为了给爱学习的人们打造一个好的‘学习基地’,为国家培养出利国利民有知识的接班人。”陈岭峰、易启贵夫妇的女儿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很支持他们,也感谢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传承了这种精神,这种不为名不为利的精神值得传承和发扬下去。”

上游新闻记者 宋剑 周本帅 视频编辑 邹孟霖 美编 魏嘉

编辑:杨虹 责编:林祺,李奇 审核:阮鹏程

本文来自【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