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车子离开公路,很快就进入一片葱茏茂密的丛林地带。通往村子纵深的主干道,在这片丛林边出现一个丁字路口,从那个丁字路口拐上去,就是一条短暂的缓坡道。然后再穿过一座古雅的门楼,便到了王标故乡老宅的家门口。实际上,王标家和外界连接的有两条通道,而另一条就是显得很惯常的
文/李康美
王标的故里,似乎永远是他的精神栖居地。
车子离开公路,很快就进入一片葱茏茂密的丛林地带。通往村子纵深的主干道,在这片丛林边出现一个丁字路口,从那个丁字路口拐上去,就是一条短暂的缓坡道。然后再穿过一座古雅的门楼,便到了王标故乡老宅的家门口。实际上,王标家和外界连接的有两条通道,而另一条就是显得很惯常的村间大道,那条大道就从他家门前直通村外了。
那条惯常的村间大道,不需要王标费心修建,而从丁字口拐过来的那条道路,却完全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也完全是由王标自己苦心经营,经年打造而成的。关于那条丁字路口的打造过程,王标在他的散文《凝瑞门》中已经进行了侧面的描述。除此之外,那片花色繁多的丛林,同样也注入了王标年复一年的辛勤栽种和修剪的心血。由此,我现在就突然有了一种联想,惯常和独特的两条路,同样代表着王标与众不同的精神世界,看似他走在平实而普通的生活道路上,实际上他在心里早就播植着诗意的种子。王标的老宅,早就成为常年无人居住的空院子,但是王标同样对整个屋院进行不断地修缮和完美。屋院里还在好几处悬挂着文化贤达的字画和楹联,几乎把一所普通的民宅,变成了一个小型的博物馆。如此说来,似乎在王标青年的中年时代的潜意识中,这样就可以延续家族的风脉,这样就可以给故乡文化增添时代的新内涵。在那一片沉寂中,他好像就能听见自己血液的运动,生命的脉搏。我以为,当他领会到这一点时,就会蓦然想起,家乡先辈们的生活场景和精神状态,让自己的劳动也充满了创造般的体验。抑或是,王标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中,寻找和发现生活的美感。因为,一个人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就必须首先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哪怕在别人看来没有意义的付出,也会给自己带来心灵的充实和欢乐。所以,王标对于故乡老宅环境的不断美化,本身就是某种完美和理想的追求。
我属龙,王标也属龙,王标的年龄就正好比我小一轮。可是论其我们的交往和友情,却已经在30年开外了。我和他最初结识时,他还在合阳县一家农业科研单位供职。后来,王标的工作单位又发生过多次变化,退休后就彻底落脚渭南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王标一直没有染指过文学创作,但是却结识了包括陈忠实在内的一大群省内和省外的作家朋友。就是在陕西作协的院子里,王标的朋友也有好多位,至于社会上其他的作家朋友那就更多了。由于身处这样的朋友圈,大家就经常会发生这样的误会,都以为王标早就进入文学圈子了。每当这样的误会发生时,王标都会非常诚恳地说,没有。他不但没有发表过文学作品,甚至连进行文学创作的念头都没有过。我知道,出现这样的现象,完全取决于王标的品质,对待朋友一片热情,甚至是真心付出,不求回报。比如说王标和《延河》杂志几位资深编辑都有着多年的交往,但是如此的近水楼台,也没有让王标产生过投入文学创作的冲动。当然,王标在社会上的朋友也不少,我之所以用文学说事,是因为王标在退休后摇身一变,虽然姗姗来迟,却在文学的道路上大步迈进了。
在临近退休时,王标在我家附近搞了个工作室,我们称作的“工作室”,王标也只是诙谐地说,工作啥呀?有啥工作?他只是给大家提供个喝茶聊天的地方罢了。在第一次喝茶聊天时,王标又提出让我给他的屋子写一幅字,尽管是喝茶聊天,也必须带有一点文化的味道吧?在我琢磨的那几天里,首先思考的仍然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这就把聊天看作趣味,看作对于朋友之间的精神互补和启发,最后就拟写了这样一幅字:“闲聊妙语堪佐酒,茶品清流可漱心。”我从来不敢把自己的毛笔字称为书法,但是在内容上,都会尽力适合求字者的心境和场景。去王标那儿聊天的朋友,几乎全都是文化人,他们就觉得那幅字的含义很贴切。在我不知情的讨论中,他们竟然把“漱心”二字取出来,然后再增加一个“岛”字,雕刻后悬挂在那间屋子的门额上,从此那间屋子就成了“漱心岛”。在尔后的日子里,我渐渐发现王标聊天话题的范围不仅越来越广泛,甚至对中西方久远的历史也有所涉猎。王标告诉我,以前读书就一直是他的业余习惯,现在有了充足的时间,他就开始系统地阅读中西方历史和许多经典著作。所以,当另一个春节来临时,王标又让我给他的书房“漱心岛”写一幅春联,既然王标现在有大量的时间是在读书,也可以“发思古之幽情”,我为他撰写的春联,就随即写了“安得闲门思高趣,书伴茶香读广贤”的内容。这样的春联,却完全没有过年的词汇,而是涵盖着他的日常生活,以和“漱心岛”保持优雅的对应。坦率地说,我仍然以为王标一直会这样坚持下去,朋友来了,那就闲聊;朋友走了,那就读书,以充实自己退休后的生活,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志趣。
王标的精神蜕变,完全在朋友们的预料之外。
王标的情绪受到影响,那无疑是他一次远行归来。王标和一个朋友两家人以自驾游的形式走遍了南方几个省,然后就是在海南岛打道回府的,历时接近一个月。这一次长途奔波,在王标享受大自然的宏伟画卷之外,也经历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切身感受。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归来的那些日子里,王标的情绪就出现了显而易见的转换和波折。然后又当他渐渐平静下来时,就突然开始写文章了。那是一篇记叙散文,写的是他和一位家乡书法家的交往过程,当王标的这一篇散文在朋友圈奔走相告时,我虽然同样感到欣喜,但是并没有觉得非常惊奇。因为自从有了网络平台,文学创作也进入了自由王国,似乎在整个蔚蓝的天空,随时都可以飘过一道文学的云彩。何况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文明时代,这个时代以精神文明和意识觉醒为特征,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许多人都喜欢用文字记叙亲情,回忆过往,或者在大自然的游历中,留下自己的感觉和回忆。可是王标竟然一发而不可收,几乎是连篇累牍地在散文领域让众多的朋友刮目相看了。
面对出现在王标身上的这种现象,我就不由得想起钱锺书先生的两句话:“坎坷可激思力,牢骚必吐胸臆。”这两句名言,是钱锺书先生在一次文学演讲中提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现象和写作原则,他那次演讲的总题目是《诗可以怨》,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对“怨”产生偏差和误解,实际上钱锺书先生说的是,文学创作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都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真实地书写自己的内心情感。当然,“坎坷”也不见得是经历过许多挫折许多打击,“牢骚”也不见得是受到多少憋闷多少委屈,在我看来,这两句话还可以理解为,某件事,某种突然促使顿悟的人生经历,就可以为文学创作者打开一个思考人生的窗口,从而也演变成开始文学创作的契机了。这样的契机和窗口,我没有和王标进行过咨询,只是凭借我自己许多年的创作经验,总以为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挥之不去的郁结情绪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冲动和暗示,继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快速的改变。王标在自驾远行的某一个偶然事件中,在他感到纠结和心寒的同时,也让他对自己的过往进行着反思,甚至还会在心里不时地质问:成功者和平凡者的区别在哪里?世间是否也存在精神的贫贱和高贵?虽然可以“安得闲门思高趣”,但是又必须让自己的“高趣”得以体现!从而他就放下压在心头郁结的块垒,寻找着突破自己的潜能,寻找攀升人生高度的精神阶梯。
我以为这就是王标文学创作的突然和必然,这就是王标华丽转身的契机和动力。如果把王标第一篇作品,看作他进入文学领域的宣言,那么就让我感到了一种欣慰,因为他首先给自己奠定了温暖的色调,写出了那位书法朋友的坚韧,低调和创作精神的饱满和对人对事的宽容气度。我之所以为此感到欣慰,是因为王标把自己文学的起始点,首先放在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上,这才是从事文学创作的长久心态,具备宽广和包容的必然素质。然后,在王标多变的创作题材中,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对社会形态的描写。几十年来,王标就不断地受到文学界的熏陶和浸润,至此,他也就彻底打开了自己,把自己的潜能挥发出来。
正如我在前文描述的那样,王标在他老宅门前和门内的辛勤劳作,以前留下的只是一道风景,现在也变成了散文创作的收获。至此,王标老宅门前的两条路,也可以作出最好的诠释,一条是生活的普通途径,一条是精神的积淀挖掘。王标的散文创作还在快速的进行时,所以我不想对他目前的作品作出全面的评价,我以为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王标的散文起步不凡,视角广阔,思维敏锐,一开始就跋涉在文学前行的高度上。他的语言特质既扎实又活泛,显然已经进入了探索和创新的自觉。现在许多人都在追求诗意的生活,文学创作也就是净化心灵,远离尘嚣最好的清洁剂。在花甲之年,王标突然更换了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用不断的读书和写作,托举起自己诗意般的精神境界。
2025年3月30日于惠园书屋
李康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五届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渭南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其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情恨》《天荒》《裂缘》《玫瑰依然红》《烟雾》《影人》《草木轮回》等;中短篇小说集及散文集《陷车纪事》《弯人之谣》《月上高楼》《黄河入海流》等20余部;另有影视作品《老城墙》《玫瑰依然红》《赴任》等10余部。
来源:陕西文艺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