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湾女作家张晓风说过这样一段话:“今天,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之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这句叩问,如黄钟大吕,重重地落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间,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着的,是一份何等非凡的责任。身为校长,管理着少则几十几百,多则成千上万的师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说过这样一段话:“今天,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之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这句叩问,如黄钟大吕,重重地落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间,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着的,是一份何等非凡的责任。身为校长,管理着少则几十几百,多则成千上万的师生,我常常在心底思索:我将引领着老师们,把学生雕琢成何种模样?领导欲培育教师,必先自我修行,以自身如暖阳般的爱,去点亮教师心中的灯,再借教师的爱,去滋养学生的心田。唯有学校管理中爱意流淌,培育出满含大爱的教师团队,方能孕育出心中有爱的学生,使他们懂得自爱、爱人,进而胸怀家国,心系天下。
校长,是学校前行的引航者。在办学的漫漫长路中,需巧妙地将爱的理念与行动,如同春日融雪般,悄然融入思想引领、管理引领与实践引领之中。
德昌学校秉持用 “爱” 滋养制度文化的理念,精心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为教师构建起一座熠熠生辉的成长荣誉圈。
每学期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期中期末考试是重要参照,而学科知识竞赛则成为关键衡量指标。这般设计,有着双重妙处:一方面,有力推动教师聚焦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另一方面,巧妙化解了教师因生源差异、师资配备不均所带来的班级教学压力,让教师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教学。
出勤制度刚柔并济,尽显人性关怀。每日两次的教师签到,学校行政严谨核查笔迹,细致抽查到岗状况,严格要求教师有事依规请假、及时通报。为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轻装上阵,经教代会研讨通过,特别补充规定:早上、中午无需进班的教师,可推迟半小时到校;上午放学时分,正副班主任能够交替提前半小时下班。
在教师最为关切的职称评聘、岗位设置、评优评先等核心制度里,始终将师德修养与学生成长进步置于首位。这样的设置激励着老师们用真心去呵护每一个学生,绝不放弃任何一个成长的可能。每一位教师都深知,唯有踏实完成学校的每一项工作,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有资格踏入各级优秀评选的行列。
各部门布置工作时,均要求有详实总结与客观评价;每月,学校教导处会对教师工作进行全面考量,甄选出优秀班级、优秀课改教师;每学年,学校依据教师的德、能、勤、绩进行综合考评,评选出各级各类优秀与先进,同时作为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每年教师节举办以 “我们的榜样” 为主题的评优活动,设立 “优秀团队”“最佳搭档”“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优秀课改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 等荣誉奖项。评选过程广纳学生、家长、教师的推荐,再经教工代表与行政集体审慎评议。如今,在制度之爱的润泽下,学校政令畅行无阻,教师们工作得舒心畅快,校园内洋溢着和谐奋进的气息。
学校持续健全民主管理与参与机制,搭建起校长室、年级组、教师三级联动的管理网络。学校行政用细致、耐心、引导诠释服务理念,每日的校园巡查、随堂听课指导中,对于发现的典型事迹与问题,详细记录并迅速制定应对策略。为了让优秀典型的推选更加客观公正,年级组长需及时上报各组动态;期末,组织教师以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为主题,用文字勾勒身边的动人故事。
为激励教师成长为学习型、科研型人才,学校为每位教师量身定制了 “教师专业成长记录册”。从教师成长的多元维度出发,设置 “我的基本情况”“我的承诺书”“会议记录”“学习记录”“听课评课记录”“教研活动记载”“教育教学叙事” 等多维板块,由教师及时、如实填写,学校每月按时检查。记录册的使用,既能使老师全面了解学校的工作思路与要求,激发教师的认同度,又能帮助老师克服惰性,养成认真学习、及时总结反思的好习惯。
学校在工作要求上为教师合理 “加压”,助力专业成长;在心理负担上为教师巧妙 “减负”,舒缓工作压力;在取得成绩时为教师全力 “乘胜追击”,放大成功喜悦;在偶尔失误时为教师宽容 “开解”,淡化挫折影响。面对年老教师的身体欠佳,给予贴心关怀与工作减负;面对中年教师的沉重压力,伸出援手给予支持援助;面对青年教师的浮躁心态,耐心引导指明方向。对于骨干教师,着重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对于进步显著的教师,全力提供展示平台,助力锤炼提升;对于教学薄弱教师,悉心引导指导,开展结对帮扶。
教育就是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创造幸福,感受幸福。校长首先应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管理者。校长需以坚定的信念、果敢的行动,做出良好示范,让办学理念、愿景规划如春风化雨般,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师的教育理念之中。
● 教育,隐匿于校园的每一处角落,体现在日常的细微情境里
一日,我值班,在门卫处翻阅杂志,一男孩急匆匆跑进来,大声喊道:“我要钥匙,打扫音乐室卫生。”话音未落见到我脸色略有变化,我笑着对那他说:“这位阿姨姓严,你能重说一遍吗”“严阿姨,请您把音乐室的钥匙给我。” 这一刻,教育的智慧如同一束微光,照亮了孩子礼仪成长的道路。
● 教育,恰似春雨,润物无声,在爱与理解中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四年级的小帅同学,一度成为老师眼中的 “难题”。他在课堂上肆意扰乱秩序,课后惹是生非,从不完成家庭作业,成绩更是在班级中垫底。两位任课老师的耐心与热情,在一次次的教导与鼓励中渐渐消磨。孩子的父亲深感愧疚,在小帅又一次犯错后,无奈提出带他回家停学,并带至工地。得知此事后,我与孩子父亲在教师办公室展开了一次深入交谈。交谈中了解到,这是一个极度缺乏关爱的孩子:母亲离家出走,父亲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夜晚近十点父亲才归家。谈话结束后,老师们往日谈及小帅时的无奈与焦虑,明显被理解与包容所取代。此后,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令人欣喜的转变,小帅在充满爱的氛围中,悄然开启了成长的新旅程。
小睿,是城区学校中众人皆知的特殊学生,四年级转入我校。担心老师们可能存在顾虑,便在教师大会上介绍了这个孩子的情况:“这是一个特别的孩子,他的成长之路布满荆棘,不仅自己饱受困扰,也让家长心力交瘁。倘若这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定会期盼他人能伸出援手。” 善良的肖老师和四三班的同学们,欣然接纳了他。在两年的时光里,学校行政、任课老师以及同学们,用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包容,陪伴小睿一路成长,见证了他在各方面诸多进步。
小毅,是一名智障儿童。往昔上课,稍有疏忽,他便会溜出教室,老师们不得不满校园寻找。四年级起,他执拗地不肯进教室,上课时间,总是徘徊在教室外,或是操场、少先大队部,亦或是图书室。然而,无论他身处何处,总有老师温柔相伴,陪他谈天、打球,为他送上食物。曾经沉默寡言的他,如今也会暖心地说: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最喜欢 xx 老师,也喜欢 xx 老师。大家心中都有一个质朴的想法:既然难以在知识学习上助力,那就守护他成为一个快乐的孩子。
● 教育,无需高深的大道理,需要的是点滴的小情怀
谭运霞、袁佩老师连续多日为住院学生补课,不辞辛劳;李舒花老师耗时一学期,耐心感化个性倔强的学生家长;刘美老师谈及班上学生,总是笑容满面,口中满是 “我们班的都是好孩子”;成为浩老师无微不至地照顾小产的班科老师,事迹在校园传为佳话;周末,龙玲老师多次应学生奶奶之邀,为孩子辅导功课;前往益阳实践教育基地时,几位困难学生的用品,由老师们共同购置;圣诞节,老师们精心洗净、切好孩子们带来的苹果,分发给每一个人......
爱的文化,在校园的每一寸土地上默默沉淀;爱的教育,如同一股清泉,在师生心间潺潺流淌。如今,学校 “以爱育爱” 的理念,已深深扎根于德昌小学每一位师生的心底。这份爱,宛如一条坚韧的生命纽带,紧紧连接着师生的心,汇聚起师生的智慧与力量。爱的传递,永无止境。我们期望老师们将善良、上进、友爱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绽放出一路繁花,奏响一路欢歌。学校也将始终坚守以爱育爱的精神,勤于探索实践,勇于开拓创新,持续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与文化品味,奋力书写学校文化建设的崭新篇章!
- E N D -
作者 | 张兰清(德昌学校教育集团校长)
责编 | 王江 排版 | 小鸿
初审 | 曹敏 终审 | 邱伟
来源:鸿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