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沙漠玫瑰”,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种长在沙漠里的玫瑰花,毕竟名字听上去,是不是挺浪漫的?可其实,它和我们常见的玫瑰一点关系都没有。“沙漠玫瑰”真正的学名叫Adenium obesum,中文有时候也叫做沙漠胭脂、瓶子树的。这个植物要说奇特,那真的是“奇特”两个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作者 | 王芊佳 熊昱彤
也门索科特拉岛上的沙漠玫瑰(瓶子树)——岛屿生物多样性一瞥。©熊昱彤
参见:
本文约3600字,约7分钟阅读
说起“沙漠玫瑰”,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种长在沙漠里的玫瑰花,毕竟名字听上去,是不是挺浪漫的?可其实,它和我们常见的玫瑰一点关系都没有。“沙漠玫瑰”真正的学名叫Adenium obesum,中文有时候也叫做沙漠胭脂、瓶子树的。这个植物要说奇特,那真的是“奇特”两个字都不够形容。
上面这段视频,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熊昱彤老师最近在也门的索科特拉岛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的过程中拍摄的。咱们先来看看它的样子——它的树干胖胖的,看着像个酒坛子,颜色是灰白的,一副历经风吹日晒的样子,看着就特别“耐折腾”。
▲也门索科特拉岛上的“沙漠玫瑰”(瓶子树)的树干相当粗壮。©熊昱彤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可你再往上看,它枝头上竟然开着一朵朵粉红或者大红色的花,艳得出奇。这样一个外形粗犷、花朵却柔美的家伙,就像一个满脸络腮胡的糙汉子,穿着一身皮衣,却在兜里藏着几本言情小说——你说它是不是很反差?:)
▲也门索科特拉岛上的“沙漠玫瑰”(瓶子树)的花。©熊昱彤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尽管索科特拉岛位于地球的一个相对孤立的地方,位于阿拉伯半岛的东南沿海,距大陆有一定的距离,但它的生物多样性却异常丰富,成为了许多独特物种的栖息地。事实上,在地球上,许多岛屿的孤立性为物种提供了特殊的进化条件。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物种在与大陆隔离的环境中经历了适应性辐射(adaptive radiation)。索科特拉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促使了不同物种的进化和分化。上图是也门索科特拉岛在地球上的位置。图源:GoogleEarth
这种植物的“老家”其实在非洲、阿拉伯半岛,还有印度洋上的一些岛,比如说索科特拉岛。那些地方,真的是又热、又干,太阳能晒得人皮肤都裂,但这些“沙漠玫瑰”却能在那种环境里活得好好的、还照样开花开得红艳艳。这事儿乍一听就挺神奇,那么,它到底是怎么活下来的?
▲也门索科特拉岛上的“沙漠玫瑰”(瓶子树)花开正盛。©熊昱彤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也门索科特拉岛上的沙漠玫瑰(Adenium obesum subsp. socotranum),因其膨大的树干形似瓶子,又被称为“瓶子树”。这种植物是索科特拉岛特有的干旱植物,能够在极端环境中储水生存。摄影:Rod Waddington(CC BY-SA 2.0)
其实,秘密就藏在它那胖胖的“酒坛子”树干里。
那可不是胖着玩儿的,人家那是装水的!就像骆驼的驼峰里能储存能量一样,沙漠玫瑰的树干能储存水分。平时哪怕是一丁点雨水都没有,它也能靠着树干里存着的水、慢慢熬、慢慢过日子。这点真是让人佩服,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你不给它条件,它自己想办法活下去!
摄影:Rod Waddington
有意思的是,这种植物其实还有好几个“兄弟姐妹”,也就是它的亚种。在非洲南部,像南非和博茨瓦纳,就有一个叫“oleifolium”的亚种,个头小小的,最多长到四十厘米左右,是沙漠玫瑰家族里最娇小的一位。再比如“swazicum”,主要分布在斯威士兰和莫桑比克,是非洲原产、比较稀有的一种,现今已经濒危了,需要人们好好保护。“somalense”这个亚种则出现在坦桑尼亚、肯尼亚、索马里,是最高的一种,最高可以长到五米,相当于一层楼那么高!
更准确的说,其实,也门索科特拉岛(Socotra Island)上的沙漠玫瑰(俗称“瓶子树”)确实是沙漠玫瑰(Adenium obesum)的一个亚种,其学名为:Adenium obesum subsp. socotranum。这个亚种是索科特拉岛的特有种,仅分布于这个岛屿上。这个亚种,可以长到约4.6米高;基部长得特别粗壮,基部直径最大可达2.5米,这也是它被称作“瓶子树”的原因。它们的外形极具观赏性,是岛上最具代表性的植物之一。尽管分布范围小,但目前被评估为“无危”。
而且,它的根也特别厉害。沙漠玫瑰能在岩缝里长,甚至有时候连土都不怎么需要,就能紧紧地扒在岩石上、根还会像吸盘一样吸住岩壁。你说,这么倔的植物,它要是不活下来,谁活得下来?这股子生命力,真让人肃然起敬。
不过,虽然它叫“沙漠玫瑰”,你可别觉得它光能在野外野蛮生长。在许多温带地区,沙漠玫瑰是被当做一种室内植物和盆景,还颇为受欢迎。
事实上,这几年,喜欢养花的人越来越多,这种植物也火了起来。很多人都喜欢它那独特的造型和漂亮的花,所以在花市上、阳台上,你经常能看到有人种它。尤其是那些树干胖得特别圆润,像个小酒坛子似的那种品种,特别受欢迎,大家都说那种“肚子大”的长得有福气,看着喜庆。
那我们如果自己想在家里种一棵,怎么办呢?其实不难,但也有讲究。沙漠玫瑰最适合用种子来繁殖。用种子种出来的,不光长得壮实、还更容易形成那种招人喜欢的“胖肚子”。不过,种子也不是随便一撒就能长出来的。研究发现,最好在气温22~35度之间种,这样发芽率才高。种之前,可以把种子泡一泡,再用那种松软、透气的土,比如说混了粗砂、椰糠、蚯蚓粪的沙质土,这样才能让根扎得稳、长得快。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那它是不是啥都不怕?其实也不是。虽然它耐旱,但特别怕冷。要是温度低于10度,它的根就可能烂掉、整棵植物都可能死掉。所以,如果你家住北方想要种植的话,到了冬天一定得把它搬屋里,别冻着它了。
还有一点,虽然它看起来挺“皮实”的,但一不小心也容易得病,尤其是根部。要是浇水太多,积水了,根部就容易烂。很多新手一看叶子掉了,以为缺水,拼命浇水,结果越浇死得越快。其实它掉叶子很正常,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干旱或气温低的时候,它自己“节能”,把叶子脱了,减少水分蒸发。就像咱们冬天穿羽绒服,夏天开空调,它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自保”。
另外,虽然沙漠玫瑰耐旱,还能忍点污染,但要是夏天太阳太毒,它的叶子也会晒伤。所以放在阳台种的朋友要注意,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适当给它遮个荫。还有一点要记得,它虽然能开花,但也不是说你种下去就开。它其实还挺讲究“生活节奏”的。它需要冬天稍微冷一点,好让它“睡个觉”,也就是进入休眠期。到了来年春天,它一觉醒来,状态好了,才会开出满树花来。如果冬天太暖和,它反而不怎么爱开花。
说到它的花,真的是让人忍不住多说两句。那种喇叭形的花,有粉的、红的、白的,还有人工培育出的橙黄、重瓣的,各种颜色都有,看得人心情都好了。特别是在那种几乎不长绿叶的枝头上,突然冒出一团团亮丽的花朵,真的像是在告诉你:“再恶劣的环境,我也能活得漂亮。”
▲也门索科特拉岛上的“沙漠玫瑰”(瓶子树),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熊昱彤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当然啦,说到这里你可能好奇,这么神奇的植物有没有什么药用价值?
其实还真有。“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查阅资料了解到,在非洲和一些阿拉伯地区的传统医学里,沙漠玫瑰的提取物被用来治风湿、病毒感染,甚至还有人拿来治前列腺问题。不过可得注意,它的全株都有毒,特别是那种白色的乳汁,里面含有类似“地高辛”的东西,就是治疗心脏病的那类强心苷,一不小心摄入过量可是会出事的。所以啊,家里有小孩的,种这东西要放高点,别让小朋友误吃。
最近还有研究发现,用它提取物给金鱼治皮肤病,还真有点效果。这是不是说明它有抗菌或者抗炎的作用呢?目前科学家还在继续研究,说不定以后能从中提炼出有用的药物。但前提是得科学使用,别自己乱试。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还注意到,一篇2021年的研究对这种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cp基因组)进行了测序与分析,揭示了该物种完整基因组的结构。沙漠玫瑰的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54,437个碱基对,GC含量为38.1%,包含127个独特的基因,其中包括96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研究还发现其重复序列主要由单核苷酸重复组成,且以A/T碱基为主。这些基因组数据揭示了这种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也为未来的分子育种、药用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支持。
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揭示,沙漠玫瑰在叶绿体基因组水平上与夹竹桃(Nerium oleander)关系密切,两者在进化树中处于相近的分支,支持了它们在分类学上的亲缘关系。图源:Alanazi, Khalid Mashay, et al. (2021)
说到底,沙漠玫瑰最打动人的地方,还是它那种“逆境中也要开花”的精神。在荒凉的土地上,在烈日的暴晒中,它没有条件也要顽强活下去,还要活得有模有样,美美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真的让人佩服。它像是在提醒我们,不管环境多么恶劣,活着就是一种希望,只要肯坚持,就有开花的一天。
▲也门索科特拉岛上的“沙漠玫瑰”(瓶子树),有种倔强劲儿。©熊昱彤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不过它现在在野外的生存状况也不太乐观。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栖息地破坏,还有人为的乱采乱挖,很多地方的野生沙漠玫瑰数量在减少。有些地方已经把它列为需要重点保护的植物了。科学家也在想办法,比如通过人工繁育、建立种质资源库之类的,来保护这个生命力超强的小生命。
大自然启迪人生,这种干旱地里的小树,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再难,也要努力开花。其实,沙漠玫瑰就是这么一种特别适合让人“感悟人生”的植物——它不靠别人、不拼爹,不等条件,也不怕苦不怕晒,还能在最艰难的地方,把自己活成风景。如果你有机会,不妨种一盆看看,或者在植物园、花市遇到它时,站在它面前多看两眼。多多少少,我们可能会有点“悟”——有时候活得漂亮,不是因为环境好,而是你有颗不服输的心。
(注:1.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2.通常物种的拉丁学名一般以斜体显示;但是因本平台的文章被拷贝到外部平台时经常出现斜体内容自动丢失的情况,故而未作斜体设置。特此说明。)
摄影 | 熊昱彤
文 | 王芊佳
编辑 | Linda Wong
排版 | 绿叶
引
用
本
文
王芊佳.“瓶子树”不简单!也门索科特拉岛上的“沙漠玫瑰”.海洋与湿地.2025-04-11
【也门索科特拉岛屿生物多样性调查】
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夕,2025年4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海洋与湿地工作组、宣传部、BioGreen专家赴也门索科特拉岛屿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旨在深入了解索科特拉岛丰富的生态系统,特别是岛屿上独特的植物和动物物种。索科特拉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自然遗产,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孤立性,孕育了大量特有岛屿物种,许多物种在这里经历了独特的进化过程。这项调查希望为保护索科特拉岛的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持,并助力全球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及科学传播。
植物科学·海洋与湿地
OceanWetlands
©摄影: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参考资料】
S, Al-Fathima, and Urfi Fatmi. 2024.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Adenium (Adenium Arabicum) Hybrids Performance for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 under Prayagraj Agro-Climatic Condi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 Soil Sience 36 (7):1092-97.
Alanazi K M, Ali M A, Kim S Y, et al. The cp genome characterization of Adenium obesum: Gene content, repeat organization and phylogeny[J]. Saudi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2021, 28(7): 3768-377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19562X21002205
关于“海洋与湿地”
OceanWetlands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创立于2022年12月8日,作为“绿会融媒”旗下的公益与科普传播、科技服务平台,致力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聚焦海洋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前沿资讯、支持学术研讨,并推动中国专家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科技治理,服务于科研人员、环保从业者、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广大公众。平台长期跟进各大环境公约、政府间机构、国际组织等全球环境治理机制的最新动态以及全球重大环境议题(如《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BBNJ、深海采矿等);内容涵盖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动态、全球海洋与湿地科学最新研究、国际环境政策解读、科考成果及保护实践,旨在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并促进跨国合作。
“海洋与湿地”持续发布前沿资讯、倡导科学传播、支持学术交流,推动社会各界加深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理解、形成保护共识,并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该平台坚持传播具有创新性、时效性的原创内容,重点关注野生动植物、海洋生物多样性、湿地生物多样性、塑料污染治理、深海采矿、湿地碳汇、国际法、气候变化与适应等全球环境治理前沿议题,同时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积极助力中国科技工作者、保护工作者、青年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海洋与湿地”通过搭建知识共享桥梁,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封面图摄影©(Linda Wong)
来源: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