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层面的深度重构,美国可能要面临制造业回流计划受挫,具体来看,企业转向墨西哥、越南等近岸外包,但需承受46%的二次关税成本。比如,特斯拉上海工厂出口订单腰大概率会腰斩,腰斩后,特斯拉很可能转而投资墨西哥组装基地,但物流周期延长导致成本上升22%。而中国,大概
根据目前中美关税战升级大致进行了下思想实验,做了下可能出现的情况的推演分析,若两国贸易战持续5-10年,双方经济和社会可能发生以下结构性变化。
1.经济层面的深度重构,美国可能要面临制造业回流计划受挫,具体来看,企业转向墨西哥、越南等近岸外包,但需承受46%的二次关税成本。比如,特斯拉上海工厂出口订单腰大概率会腰斩,腰斩后,特斯拉很可能转而投资墨西哥组装基地,但物流周期延长导致成本上升22%。而中国,大概率会加速布局“中国+1”供应链,如光伏企业在越南设厂规避关税,同时通过RCEP深化与东盟合作,预计2025年对东盟贸易额占比超50%。半导体国产化率从30%提升至45%,但高端芯片仍依赖荷兰ASML设备进口受限。此外,国内经济来说,美国PCE通胀长期维持3-4%,低收入家庭年支出增加3800美元,中产消费降级现象普遍。制造业岗位回流仅50万,远低于承诺,铁锈地带失业率突破8%。而中国,内需对GDP贡献率会跃升至76%,但房地产调控与老龄化导致消费潜力受限,政府很可能会再启动12万亿“新基建2.0”对冲出口下滑,推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60%。当然,随着美国对多国家展开贸易战,WTO多边体系失效,形成“RCEP-USMCA双极格局”,区域贸易协定可能会覆盖全球贸易量80%。例如欧盟推出碳边境税,中国通过“数字丝绸之路”输出绿色标准,争夺规则制定权
2.各自社会矛盾显性化冲击。美国来说,铁锈地带工人会因制造业回流失败发动大规模抗议,加州农民则可能发动封锁港口行动要求恢复对华大豆出口,2028年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将会失去众议院多数席位。而中国,珠三角200万外贸工人转行外卖骑手或直播电商将带来更大的就业挤压,中西部出现“逆城市化”,2000万农民工可能最终返乡从事农产品,由于收入持续降低,拼多多相关业务增速超100%。从简单的消费品来看,美国国内iPhone价格会突破2000美元,沃尔玛货架商品减少50%,低收入家庭医疗支出占比升至18%;中国海淘成本翻倍,保税仓直邮模式兴起,国产替代品牌(如比亚迪、大疆)市占率提升至65%。
3.从全球阵营变化来看,美国会推动“印太经济框架”,要求日韩芯片企业五年内切断对华供应;中国可能继续贴近中东地区国家,与沙特签订300亿美元人民币结算石油协议,从而削弱美元霸权;最关键是的是,台海局势大概率进一步升温,美国对台军售增至每年50亿美元,中国启动《反分裂国家法》特别条款,南海军事化指数上升35%,至于会不会最终演变成地区冲突,不好说。
4.中国对内宏观层面可能采取的措施:政府可能会通过消费券、降准等措施持续不断激活内需。
5.国内主要消费品可能会出现的变化是:中等收入群体扩大至5亿人,支撑国货品牌崛起(如比亚迪、大疆市占率达65%),但低收入群体受物价上涨冲击更明显,猪肉、汽油等基础生活品价格涨幅达8%-12%;消费模式预计会进一步降低,持续转向“性价比优先”,二手经济(如二手iPhone交易量增50%)和国产替代品(如华为手机市占率40%)成为主流,整体来看,预计市场将两极化发展。
2025年中美关税战将推动中国经济进入“阵痛式转型期”:短期面临物价上涨、就业分化和产业链外迁压力,但长期通过国产替代、内需扩容和规则重构,加速向“技术自主+市场多元”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可能会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经济压力。若贸易战持续5-10年,中美将陷入“竞争性共存”状态:经济上形成区域化双循环,科技上构建平行体系,社会上承受转型阵痛(苦一苦两边老百姓)。但是,最终胜负不取决于关税高低,而在于谁能更快完成产业升级、化解内部矛盾,并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具包容性的方案。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的教训仍在警示:保护主义终将反噬自身,合作而非对抗才是出路。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