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时身体会出现无法找到原因的疼痛,如头疼、胃疼、肩膀疼等,有时会出现莫名其妙的身体症状,如心悸、躯体僵住、抽搐等。各项医学检查却显示指标正常,并不能找到相应的躯体病变和明确的病理解释,那么,这些情况可能与“躯体化”有关。
本期《心安心语》栏目,邀请滨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医学心理专委会主任杨艳红老师做客直播间,带来《心理健康晴雨表》。
杨艳红,滨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医学心理专委会主任,市中医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中级心理治疗师。
一、躯体化的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身体会出现无法找到原因的疼痛,如头疼、胃疼、肩膀疼等,有时会出现莫名其妙的身体症状,如心悸、躯体僵住、抽搐等。各项医学检查却显示指标正常,并不能找到相应的躯体病变和明确的病理解释,那么,这些情况可能与“躯体化”有关。
二、躯体化背后的心理学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当人们处于心理压力、情绪困扰或心理创伤等情况下,心理冲突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就可能转化为身体症状表现出来。身体便成为了情绪的 “替罪羊”,以各种躯体症状来反映内心的疲惫与不安。生存压力让很多人越来越情绪化,有些情绪连自己都没意识到,但身体却早早发出了“报警信号”。
一般适应综合征理论:身体在面对压力源时,会经历警觉、抵抗和衰竭三个阶段。当人情绪变化时,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变化。胃肠道被认为是最能表达情绪的器官,心理上的点滴波动它们都能未卜先知。在所有的心身疾病中,胃肠疾病是排名第一位的。其次是皮肤。对很多人来说,紧张时头皮发痒,烦躁时头皮屑增加,睡不好掉头发。第三就是内分泌系统,女性的卵巢,乳腺,男性的前列腺最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冲击。经常生闷气的人癌症患病率是一般人的三倍。
三、如何应对躯体化
如果是没有达到诊断标准的躯体化,可以通过一些小方法促进正向能量的生物激素分泌:
第一,提高情绪觉察力。我们可以每天花一些时间进行自我反思,问问自己:“我今天的情绪如何?是什么事情引发了这种情绪?”通过这样的练习,逐渐增强对情绪的敏感度。
第二,学会正确情绪表达找一个信任的朋友或者家人,痛痛快快地倾诉一番。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也可以通过运动、绘画、写日记等方式来宣泄情绪。
第三,调整我们的认知方式。当面对压力和挑战时,尝试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改善情绪,减少躯体化反应。
第四,培养身心放松技巧。学习一些放松身心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和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等。这类似于心理放松疗法中的多种放松技术,通过主动的训练,让身体和心理进入平静和谐的状态。
节目预告
春节将至,我们于天南地北而归,共聚一堂欢庆。下期节目将邀请滨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孟丽娟老师做客直播间,带来《健康过年“心”通畅》。让我们在忙碌中暂停,审视并重塑自我,以自我之“心”成长,融合他人之“心”关爱,度过美满、幸福的中国年。
播出时间:每周五19:30—20:00
播出频道:FM95.7滨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