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厅近日印发的《四川省中小学校家长陪餐工作指引》(下称指引),明确四川中小学校将全面推行家长陪餐制度。指引以“全流程规范+精细化权责”的制度设计,通过明确学校、家长、教育部门三方权责,将家长监督权从“象征性参与”转化为实质性共治力量,为推动形成校园食品安全监
□李晓龙
教育厅近日印发的《四川省中小学校家长陪餐工作指引》(下称指引),明确四川中小学校将全面推行家长陪餐制度。指引以“全流程规范+精细化权责”的制度设计,通过明确学校、家长、教育部门三方权责,将家长监督权从“象征性参与”转化为实质性共治力量,为推动形成校园食品安全监督家校合力提供了可复制的四川样本。
不同于部分地区陪餐制度的模糊表述,指引的创新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对学校约束的精细化,指引要求学校制定包含6项细则的操作手册,如城乡差异化的陪餐频次设计,既避免“一刀切”又设置刚性底线;其二,家长权利的实质赋能,明确调阅“明厨亮灶”视频、追溯食材来源等7项权利,同时明确了禁止传播不实信息、干预教学秩序等5项义务,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精准平衡;其三,建立“陪餐-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规定家长意见须7日内响应、整改全程留痕,将抽象的监督权转化为可考量的治理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指引并非刚性约束,要推动指引落地落实,尚需解决三大痛点,避免政策执行“走过场”:一是家长陪餐可持续问题,有必要通过建立轮值监督小组、设立监督积分奖励机制,激发家长长期参与动力;二是“技术可及性”短板,建议推广“线上陪餐”模式,通过实时直播后厨画面、在线提交评价表单,让无法到校的家长也能远程监督;三是“家长反馈专业性”不足的问题,有必要探索建立家长代表、营养师、监管人员的“三方协同”机制,邀请专业人士随同陪餐,现场指导家长识别潜在风险点,并可联合市场监管机构开展食品安全培训,提升家长对营养配比、储存规范等问题的辨识能力,推动“外行监督”向“专业参与”转变。
校园食品安全的本质不在于突击式检查的力度,而在于构建多方联动的长效治理生态。当家长以制度赋予的知情权参与后厨巡查,当学校依据标准化流程主动公开信息,当监管部门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动态监控,每一次互动都在夯实校园食品安全共治的信任基石。指引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让“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让“事后追责”升级为“过程赋能”,最终守护的不仅是孩子舌尖上的安全,更是全社会对公共治理效能的信心。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