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教育戏剧范式,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实现课程育人价值。本文结合教学实例,探讨教育戏剧范式的教学功能,重点阐述教师如何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在小学英语课堂中选择恰当的教育戏剧范式开展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建构结构化知识,促进知识内化和运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马 坤 郄利芹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教育戏剧范式,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实现课程育人价值。本文结合教学实例,探讨教育戏剧范式的教学功能,重点阐述教师如何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在小学英语课堂中选择恰当的教育戏剧范式开展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建构结构化知识,促进知识内化和运用,实现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关键词:英语学习活动观;教育戏剧;教育戏剧范式;小学英语
一、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调遵循学习规律,满足差异化需求,并提出教师应辅导并支持学生开展如持续默读、阅读日志、故事会、戏剧表演和读书心得分享等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教育戏剧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契合了《课标》要求。教育戏剧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将戏剧元素与技巧以及剧场应用的方法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互动,掌握所传达的内容和技能,并发现更多可能性、创造新意义,有助于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周笑莉,2016;赵小凤、李如密,2018)。为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需要根据学情、教学内容和体裁特征选择适宜的教育戏剧范式(徐国辉等,2023)。
小学英语课堂中常用的教育戏剧范式包括空间行走、雕塑、坐针毡、教师入戏、读者剧场、良心巷等。借助教育戏剧范式,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与同伴合作,开展极具互动性和独创性的语言实践活动,逐渐学会从不同角度批判地思考问题,并通过英语和肢体语言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表达。这一过程不仅能满足学生个体学习需求,还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然而,目前学科教育戏剧教学存在零散性及碎片化问题(李慧芳、柯丹,2023)。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对教育戏剧范式的教学功能缺乏清晰的认知,导致在设计活动时未能充分考虑适切的教育戏剧范式,从而出现简单罗列或过度堆砌教育戏剧范式等现象。鉴于此,本文提出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开展小学英语教育戏剧,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切实发挥教育戏剧的作用。
二、 英语学习活动观与教育戏剧
《课标》提出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倡导学生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围绕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激活已知,参与到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英语学习活动观以其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为教育戏剧范式的实施提供了有效指导。
在明确教育戏剧范式教学功能的基础上,教师应基于学情和主题,整合语篇中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在精选教育戏剧范式的基础上,围绕核心问题,设计在真实情境下循环进阶的探究性活动;在融入教育戏剧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育人导向的教学实践。
1. 教育戏剧的教学功能
教育戏剧创设了生活化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个性化表演,在情境中与语篇人物及内容深度互动,深入探究主题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沉浸式表演,运用英语从多角度解析、批判和评价语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为了提供更多表演机会使用了大量教育戏剧范式,却忽视了过程中的语言表达,导致重表演、轻交流的问题,使得教育戏剧的课堂融入本末倒置。为此,教师应基于语篇的主题和育人价值,立足于语言本位,选择恰当的教育戏剧范式,以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
2.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教育戏剧范式分类和选择
由于聚焦主题意义探究的教育戏剧范式与英语学习活动观具有内在一致性,教师在根据学情和语篇内容选择教育戏剧范式时,应关注该范式是否能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构建语篇主题意义,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基于此,笔者总结了适合不同活动层次的教育戏剧范式(见表1)。
在开展教学实践前,教师需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分析语篇内容,并围绕主题意义和学生能力发展,选择具有层次性且适切的教育戏剧范式。
此外,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空间行走”(Space Walk)和“好人抱抱”(Hug)进行课前分组:学生在空间内随意行走,教师击鼓作为信号,鼓点停止时,学生原地站定,并根据听到的数字随机抱住相应数量的身边人,组成小组。
教师还可以借助“声音地图”(Sound Map)创造情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模仿一种声音,声音种类不断增加,形成一个音场,学生在其中沉浸式感受语篇情境。在总结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我记得”(I Remember),引导学生用一两句话表达本节课中印象深刻的事情。
三、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教育戏剧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教育戏剧范式激发兴趣,调动知识储备与肢体语言,解读文本中的人物和情节,建构结构化知识。同时,学生内化情境中的语言与文化知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通过思辨与建构,深入探究语篇主题意义,并在生活情境中充分运用所学语言和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提供简洁的指令和清晰的示范。
下面,笔者将以北京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2 May I speak to Mike? 中的补充阅读课素材“Why should I help?”为例,具体阐述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教育戏剧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流程如图1所示。
1. 课例内容及教学目标
本单元学习语篇涉及“人与社会”主题范畴下“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主题群中的“同伴交往,相互尊重,友好互助”这一子主题。教师分析语篇内容和学生学情,确定文本主题为“It’s happy to give others a helping hand.”。
教师在第四课时“Everyone needs a helping”中补充阅读语篇“Why Should I Help?”,该语篇围绕主人公Suzy不理解为什么自己每天都要帮助身边的人展开。故事由三部分组成,具有明显的戏剧冲突。
第一部分,Suzy因生活中出现的诸多需要被自己帮助的人和事感到焦虑和不解,不知为何要施以援手;
第二部分,Suzy回顾自己曾被他人帮助的瞬间,逐渐理解助人的意义;
第三部分,Suzy主动帮助他人,并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该语篇主人公性格和情绪的可塑性强,故事情节丰富,能够引发学生共情。语篇阅读过程中,学生跟随Suzy从最初对施以援手的不解,到她被帮助后感同身受的理解,再到认同乐于助人的价值观并在生活中开展助人为乐的行动。
据此,教师开展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教育戏剧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切身感受Suzy在意外发生时的无助,以及被他人施以援手时的温暖,进而学会主动帮助他人,体悟助人的快乐。
2. 教学实践过程
(1)激活背景知识和肢体语言表达
在融入教育戏剧范式的英语课堂中,热身活动不仅能激活学生的已知,还能帮助学生放松身体,为进行肢体表达做好准备。同时,热身活动也是连接语篇情境和唤起角色意识的关键。
在热身活动中,学生首先围坐成一个圆,营造出“无边界”的课堂氛围。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空间行走”和“好人抱抱”教育戏剧范式。班级内35名学生根据教师指令自动分为六组,为小组合作表演语篇的六个情节以及后续的交流讨论做准备。
(2)剧情初体验,促进学生学习理解
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类活动,置身于故事情节发展、人物情绪变化以及戏剧冲突之中,开展沉浸式学习活动。学生和教师以演员的身份,共同参与学习理解类活动,合作演绎故事,在真实且符合自身认知的情境中理解核心语言。通过表演,学生感受故事的发展脉络,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在教育戏剧范式中“走入”故事,逐步深化对语篇的理解。
学生借助“故事棒”这一教育戏剧范式,以小组合作方式表演主人公Suzy的日常生活:在家需要帮助父母及其他家人做各种家务,在校需要协助老师整理课桌等。每当教师给出whoosh指令,学生结束当前阶段的表演,反思并讨论表演内容。
在此过程中,学生感知主人公的情绪变化,生成了如“I don’t want to do these things!”“Why me?” “Please don’t make me do those things any more.”等语言。
而当Suzy的情绪从无奈到烦躁时,教师提问:“Does Suzy want to give them a helping hand? How does she feel?”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What does Suzy say?”。
在戏剧表演及回答问题中,学生逐渐进入角色,与Suzy产生共情,能够理解并运用核心词汇(如clean、help、busy、make the bed、feed the pet、helping hand)以及核心句式(如“Would you please...?”“Would you mind...?”“Will you do me a favour?”)来表达质疑或不满。教育戏剧范式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自主选角,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还可以选择扮演配角和Suzy 对话,甚至作为故事场景中的重要物品出现。这种多样化的角色扮演能够激发更多学生的参与热情。
此时,教师播放旁白:
“Everyone needs a helping hand. Remember what happened when you fell of your bike? And remember what happened that day you lost Squeaky?”
教师入戏Suzy角色,表现出摔车受伤时的无助和丢失小狗时的慌张,并喃喃自语:“I can’t do anything! Who can help me?”学生通过听旁白和观看教师的表演获取和梳理Suzy回忆往事时的情绪变化,从而感知她当下的情绪,讨论并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
T: How does she feel? And how can you help Suzy?
当学生获取并表达Suzy的无助情绪,决定向其施以援手时,教师再次提问:“How does Suzy feel now?” 学生通过同伴合作和共读活动,在体验中更好地理解Suzy对施以援手这件事的态度转变,即从不解到期望再到认同。在学习理解环节融入教育戏剧范式,有效避免了学生因经验或能力差异而可能产生的学习隔阂,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学生逐步剖析语篇内容,在理解语言知识和语篇传递的助人为乐的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表达对助人为乐这一问题的看法。
(3)情境再优化,助力学生应用实践
在应用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坐针毡”的教育戏剧范式,鼓励学生有计划地获取、筛选、整理相关信息,敏捷应对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何香萍,2022)。
在“坐针毡”的过程中,学生深入语篇,与坐在中间扮演Suzy的同学交流,表达对“是否愿意施以援手”这一问题的看法,从而分析与判断Suzy此时是否会自愿帮助他人。活动片段如下:
S1: Will you be angry when people help you?
Suzy: Of course not.
S2: Someone needs help, when you are watching TV, playing with your friends. Will you be angry again?
Suzy: Maybe I...
在“坐针毡”中,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认识到助人为乐的意义,在建构主题意义的过程中内化语言,顺利过渡到下一层次的学习。
(4)思辨巧运用,激发学生迁移创新
迁移创新活动旨在超越语篇本身。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环形剧场”“良心巷”“墙上角色”等教育戏剧范式,“走出”故事,合作进行创新的个性化表演,用英语表达对事情的不同看法,使思维可视化,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本案例中,教师创设了新情境,请学生在“环形剧场”中运用核心词汇和句型,分小组合作表演和展示故事的不同片段。教学片段如下:
T: Now you are helpful. Look! Some people need help. What can you do? How can you give a helping hand in our lives? Please act it out. Each group has five minutes to practice. And then, let’s show.
学生分组合作表演生活中需要为他人提供帮助的不同情境,体会帮助他人的乐趣,逐步认同并建立助人为乐的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素养同步提升。同时,课堂中积极学习与全员参与的向上氛围也逐渐形成。
(5)演员纪实,收获共分享
在总结环节,教师通过学生表演会话情境、书写任务单、复述会话内容等方式,检测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进一步检验学生能否在真实情境中用英语向他人施以援手。
在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我记得”的教育戏剧范式来分享学习成果,即每人用一两句英语回顾并表达出自己所学。部分学生的分享如下:
S1: I remember the neighbor helps her find Squeaky. She thanks her neighbor again and again.
S2: I remember when I need help, I should say, “Will you do me a favour?”
S3: I remember I can say, “It’s my pleasure to help you,” when someone thanks me.
对于学生的表演、总结或感悟,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语言是否准确流利,表意是否明确;演绎是否具有表现力、感染力和创造性;是否与观众有互动、与同伴有合作。通过积极的评价语和量规统一、层次不同的激励性评价,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有针对性的反馈和鼓励。
四、 教学反思
首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教育戏剧范式探究语篇主题意义,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支架,如教育戏剧范式训练、表演道具或句式结构等,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讨论,共建剧情,使课堂生成更加真实,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在教育戏剧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多重身份,可以是编剧、导演、演员或观众。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灵活切换角色,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编导意识,在活动中积极与同伴合作讨论、改编或创编,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其次,教育戏剧范式有助于学生的多元思维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通过参与各类活动,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和价值观,同时能够发挥创造力塑造角色、设计场景和编排剧情,从而发展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并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可能因生活经验和能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和演绎没有好坏之分。因此,教师应主要从主题意义探究的角度进行评价,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教师要格外注重鼓励他们参与和表达,以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充分参与教育戏剧范式,对语篇主题意义形成深入认知,通过实践内化所学,并创造性地迁移运用到生活中。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展现其个性化表现,还能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五、 结语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教育戏剧教学实践以育人为导向,以英语为载体,以课堂为舞台,呈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合作构建的沉浸式学习过程。学生与教师共同置身于单元主题下的真实情境,参与指向学习目标、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在演绎中理解、诠释语篇,实践、运用语言,生成并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深入探究主题意义,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更能助力他们实现从能力到素养的进阶。
来源:永大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