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有人说要成长,看书、上课、听讲座,好像学了一堆东西,人就自动升级了。 这事儿吧,有点虚。 要我说,最实在、最快的成长,就是去琢磨怎么正经地搞到钱。 这话听着糙,可能还有点功利,但你静下心来扒拉扒拉,会发现里头的逻辑硬得很。
警惕虚假成长!真正有效的自我提升只有这一种方式
总有人说要成长,看书、上课、听讲座,好像学了一堆东西,人就自动升级了。 这事儿吧,有点虚。 要我说,最实在、最快的成长,就是去琢磨怎么正经地搞到钱。 这话听着糙,可能还有点功利,但你静下心来扒拉扒拉,会发现里头的逻辑硬得很。
为啥?因为钱这东西,它不认虚的。 你搞个东西出来,或者提供个服务,得有人真金白银愿意掏钱买,这事儿才算成。 这个过程,逼着你去看懂很多东西:市场到底需要啥?别人心里真正在乎的是什么?一件事情从想法到落地,中间有多少坑?哪个环节是糊弄不了人的?你得去沟通、去谈判、去平衡、去承担风险、去看结果。 这比你关起门来读一百本谈人性的书、上一千节讲沟通技巧的课,来得猛多了,也实在多了。 每一次成功的交易,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是对你认知和能力最直接的检验和打磨。 书本上的知识,听来的道理,如果没有经过这道变现的坎,很多时候,就是浮在半空中的,你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掌握了多少,到底管不管用。
光学不用,尤其是不去用在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价值上(赚钱就是最直接的体现之一) ,学一辈子,可能还是原地打转。 知识装再多,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结果,尤其是钱这种硬邦邦的结果,那多半是自嗨,或者说,成长的效率太低了。 你看社会上那些真正快速起来的人,很少是纯粹的书呆子。 他们可能学历不顶尖,但对怎么把事情做成、怎么让价值流动起来,有种近乎本能的嗅觉和执行力。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高效的学习和成长。 你得去理解规则,甚至去利用规则;你得去琢磨人性,好的坏的都得懂点;你得对时间、对机会有判断,知道什么时候该下注,什么时候该收手。
这些,光靠学习是学不来的,得在赚钱这个真实的战场上摸爬滚打才能练出来。
所以,关键是得有意识地去练一个会赚钱的脑子。 这不是让你变成唯利是图的商人,钻到钱眼儿里出不来。 它是让你脑子活起来,能看透价值是怎么产生的、怎么流转的,机会藏在哪些不起眼的角落里。 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了这个,你不光能赚到钱,更重要的是,你看待世界、处理事情的方式会完全不一样,这才是最核心的成长。
那么,这个会赚钱的脑子到底看重啥?跟吭哧吭哧傻干活肯定不是一回事。
首先,得想明白,你是靠卖时间、卖体力赚辛苦钱,还是靠你的脑子、你的技能、你做的东西去赚钱。 前者,说白了,就是拿命换钱,天花板低得很,今天干多少拿多少,明天停了就没了,而且越干越累,人像耗材一样被消耗。 后者不一样,它是想办法让你的价值能被放大,能脱离你个人的时间和体力限制。 比如,你写了个软件,一份可以卖给无数人;你做了一门课,可以反复讲给不同批次的学生;你打造了一个品牌,它本身就能带来溢价。 这种钱,才叫增值钱,它能让你越做越值钱,甚至可能实现某种程度的躺赚。 脑子得往这方面使劲,琢磨怎么把自己的价值打包、复制、放大。 这过程,本身就是对商业模式、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等等一系列能力的综合锻炼,成长速度自然快。
其次,别做瞎忙族,要做深耕者。 现在信息太多,机会看起来也多,今天听这个风口来了,明天看那个模式火了,心就痒痒,啥都想试试。 结果呢?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每个领域都只懂点皮毛,看着挺忙,其实啥也没积累下来,时间精力全耗散了。 真正厉害的人,往往是能沉下心来,看准一个方向,一头扎进去,持续地学、持续地干,直到在这个领域里做到很深,做到别人很难替代你。 这时候,你的价值就出来了,议价权也强了。
这个深耕的过程,不仅仅是技能的积累,更是对专注力、耐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锤炼。 能在一个领域扎下去,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长。
再有,赚快钱可以,但眼光一定要放长远。 谁都得吃饭,尤其刚起步的时候,可能得干点来钱快的活儿,比如做个副业、接点兼职,这没问题,能让你先生存下来。 但关键是,不能光盯着眼前这点碎银子。 赚到的钱,除了生活开销,得有意识地把它投回到能让你更值钱的地方去。 比如,投资学习更高级的技能,买能提高效率的工具,去链接更有价值的人脉资源,或者干脆用这笔钱去试错下一个更有潜力的项目。 得让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永远为钱打工。 形成一个赚钱-投资自我/事业-赚更多钱的正向循环。 这个布局长线的意识,本身就是一种战略思维的成长。
放到现在这个时代,有些赚钱的思维方式尤其管用。
一个是搞个人品牌。 以前你得有个公司、有个店铺才算个老板,现在不一样了,人人皆可出道。 你这个人本身,你的专业能力、你的观点、你的风格,只要能持续输出,能聚拢一批信任你的人,就能形成你的个人IP。 这个IP就是你最值钱的资产,它可以帮你连接资源、获取机会、甚至直接变现。 怎么打造?持续输出价值,保持真诚,找到你的独特定位。 这过程,逼着你不断思考、不断输出、不断与人互动,成长是全方位的。
还有一个是数字化思维。 现在干啥都离不开网络了。 你得懂点平台规则,知道怎么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这些工具去放大你的声音和价值。
哪怕你是开个小店的,懂点线上引流、社群运营,效果可能都比你守着铺子强。 这不是让你变成技术专家,而是让你有意识地去利用这些现成的杠杆,提高效率,扩大影响。 跟不上这个,就像以前的人拒绝用电话、用电脑一样,会被时代甩下。 适应和利用这些新工具、新渠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认知升级。
最后,得敢于试错,还得快速调整。 别老想着搞个完美的计划再开始,也别怕失败。 现在变化这么快,很多事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看准一个方向,觉得有戏,就先小成本投入试试水,看看市场反应。 行,就快速迭代,加大投入;不行,也别死扛,赶紧总结经验教训,调转方向或者干脆放弃,再试下一个。 这个小步快跑、快速验证、灵活调整的能力,在现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特别重要。 每一次试错,都是一次低成本的学习,让你离那个对的路子更近一步。
说到底,成长这事儿,不是光靠想、光靠学就能完成的闭环。 它需要一个出口,一个能实实在在检验你成色的地方。 赚钱,或者说,围绕创造价值并获得市场认可(也就是钱) 的这一整套活动,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最真实、最残酷也最高效的练兵场。 它逼着你走出舒适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去解决真实的问题,去创造真实的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认知边界被拓宽,你的能力短板被暴露并有机会补强,你看问题的眼光、处理事情的手段,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犀利、更通透。
所以,别老把成长和赚钱对立起来看,也别觉得谈钱就俗气。 拥有一个能看透价值、会创造价值、懂得如何让价值得到认可(也就是会赚钱) 的脑子,本身就是个人能力和认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体现。 这才是最硬核的成长,其他的很多所谓成长,如果不能最终落到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可能真的只是绕了个大弯路,甚至是在原地踏步。
来源:树变步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