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雠之功与学术之魂——评孟云飞校订本《书学名著选》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1 11:57 2

摘要:于安澜(1902—1999.8),原名海晏,字安澜,后以字行,男,汉族,河南滑县人。先后求学于河南汲县省立十二中学,中州大学预科继入该校中文系,毕业后任师范学校教师年余,后考入北京私立燕京大学研究院专攻文学、声韵学。1949年后定居开封,执教于河南大学。自幼喜

赵家琦/文

于安澜(1902—1999.8)

于安澜(1902—1999.8),原名海晏,字安澜,后以字行,男,汉族,河南滑县人。先后求学于河南汲县省立十二中学,中州大学预科继入该校中文系,毕业后任师范学校教师年余,后考入北京私立燕京大学研究院专攻文学、声韵学。1949年后定居开封,执教于河南大学。自幼喜好书法,初学颜真卿、柳公权、董其昌楷书,继而倾心于苏、黄、米、蔡诸家,后专攻篆书。所作法度谨严,清逸古雅。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被收入作品专集或在《书法》杂志、《书法报》等发表,为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或碑刻。著述甚丰,擅长中国画史,主要有《汉魏六朝韵谱》《画品丛考》《画论丛刊》《画史丛书》第一辑、《书学名著选》《历代书法源流表》等。亦擅国画,以山水见长,兼作花鸟。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平原师范学院教授、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于安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献学、语言学专家,同时也是杰出的书画艺术家和书画学专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书画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画论丛刊》《画史丛书》《画品丛书》和《书学名著选》等著作中。这些著作不仅汇集了中国历代最基本、最有代表性的书画学文献,还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书画学体系的基本框架,成为20世纪中国书画学研究的扛鼎之作。《书学名著选》是于安澜先生的遗著,由孟云飞博士校订,于2010年10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在书法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堪称20世纪中国书学理论研究领域的优秀成果之一,至今仍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书学名著选》在浩如烟海的古代书学典籍中,精选了20余种最具代表性的书学名著,内容涵盖了书史、书论、书品等多个方面。这些选文不仅涵盖了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还体现了中国书法理论的精髓。于安澜先生在选编过程中,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非凡的学术眼光,所选文献基本上做到了不缺不滥,宽严适度。

孟云飞博士的校订工作,本质上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他对于安澜手稿的梳理,既保持着对前贤的敬畏之心,又展现出当代学者的批判意识。在《书学名著选》的版本处理上,校订者采用"底本为主,参校为辅"的原则,对1943年开明书店初版本、1962年修订稿本及多种传抄本进行系统校勘。这种多版本互校的方法,不仅厘清了文本流传过程中的讹误衍脱,更通过校记的详尽著录,构建起清晰的版本谱系。

校订过程中对《法书要录》《墨池编》等重要书学典籍的引文处理尤见功力。如对张彦远《法书要录》中"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哂其无骨"句的校勘,校订者不仅依据宋刻《太平御览》补正了通行本的脱漏,更通过考辨"无骨"与"乏骨"的语义流变,揭示了书学批评术语的历时性演变。这种融版本校雠与语义考释于一体的整理方式,使文本校订超越了简单的文字订正层次。

校订本对原书体例的调整重构,体现了当代学术规范与传统目录学的有机融合。于安澜原编采用的"以类相从"编纂法,在孟云飞校订本中发展为"时代为经、专题为纬"的立体框架。这种调整并非简单的结构重组,而是基于对书学思想史脉络的深刻理解。如将唐宋书论单列"品评论"与"技法论"两类,既保持了历史时序的连贯性,又凸显了不同时期书学关注重心的转移。

注释系统的革新尤具学术价值。校订者创造性地采用三级注释体例:首层为名物训诂,次层为书史考辨,三层为学术史评骘。这种分层注释法既照顾到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又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了学术纵深。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的注释,即通过梳理清代学术档案,还原了碑帖之争背后的文化政治语境,使传统书论焕发出新的阐释空间。

校订工作对原书知识体系的完善,折射出二十世纪以来书学研究的范式转型。于安澜先生编纂时期侧重文献辑录的"保存国粹"意识,在孟云飞校订本中转化为"激活传统"的现代学术追求。新增的《书学名著解题》不仅著录版本信息,更以学术史眼光评析各书的理论贡献与局限。如对包世臣《艺舟双楫》的解题,既肯定其建立碑学理论体系的功绩,也指出其"尊魏抑唐"的偏颇,这种辩证分析延续了于安澜"平恕通达"的学术品格。孟云飞博士的校订不仅对原著的文字进行了仔细的校对和整理,还对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注释。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书学名著选》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书法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书学名著选》作为研究中国书法史论的主要文献,为书法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重要的参考。它不仅有助于学者们深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论基础,还为书法教育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这部著作在书法学领域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使其成为了国内美术院校师生的必读书目,也是广大专业美术工作者及从事艺术理论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这部校订本的学术价值,最终指向书学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根本命题。孟云飞博士的整理工作证明,古籍校勘绝非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涉及学术判断、理论阐释与文化传承的综合性学术实践。其对校勘底本的选择、异文的处理、注释的尺度,无不渗透着对书学传统现代转化的深刻思考。孟云飞博士校订的《书学名著选》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它不仅传承了于安澜先生在书法学领域的卓越成就,还通过孟云飞博士的校订工作,进一步提升了这部著作的学术品质。这部著作不仅为书法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重要的参考,还为书法教育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对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的意义。

孟云飞教授这种秉持"工匠精神"的文献整理显得尤为珍贵。校订本中那些用工楷誊写的校记、用朱笔圈点的批注,不仅是学术严谨性的体现,更是对传统治学精神的致敬。当读者抚触书页间那些精心校改的痕迹时,仿佛能听见两代学人关于书法本体的对话,看见毛笔与键盘交替中书学传统的生生不息。这部《书学名著选》校订本,恰似一座精心修缮的古典园林:既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形制风貌,又通过学术阐释开辟出新的观景路径。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学术传承不在固守樊篱,而在守正创新;不在简单重复,而在对话生新。这或许正是孟云飞校订工作给予当代书学研究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代书学研究日益精细化的学术图景中,孟云飞博士对于安澜先生遗著《书学名著选》的校订整理,犹如在历史长河中打捞起一枚传世玉璧,既拂去了岁月积尘,又镌刻了时代印记。这部凝聚两代学人心血的著作,不仅完成了对二十世纪书学经典文本的学术接续,更在文献整理与义理阐释之间架设起贯通古今的津梁。当我们以学术史的眼光审视这部校订本时,会发现其价值远超出普通古籍整理的范畴,而成为观察当代中国书学研究范式转型的重要标本。

来源:凤凰天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