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春天,刚刚上任的安丘市文化局长栾成军先生,来到安丘市书画协会办公室,向我询问一下安丘书画方面的情况。他从车上带来了一套《山东通史》,全套共12本套。我收到后认真拜读,发现了这套《山东通史》是我们山东省内组织大批专家学者,经过数年精心编辑成书。她记载着
2011年春天,刚刚上任的安丘市文化局长栾成军先生,来到安丘市书画协会办公室,向我询问一下安丘书画方面的情况。他从车上带来了一套《山东通史》,全套共12本套。我收到后认真拜读,发现了这套《山东通史》是我们山东省内组织大批专家学者,经过数年精心编辑成书。她记载着我们山东省内历史文化、历代文化名人、历史演变等等。是我们了解山东,认识山东的好书、宝书,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山东史学界的有志之士,终于编纂完成了《山东通史》这部传世之作。地方通史,起源于古代鲁之《春秋》。史学家们认为:著史,包括编纂地方史,其目的在于“龟镜将来”。也就是说,借助历史这面镜子,把现在的事和将来的事办得更好。我以为。《山东通史》的编纂目的也在这里。
一个省份或地方,作为国家的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必然形成和表现出自己的区域特征。这是国家通史不能取代的研究领域。山东的区域特征,可以追溯到半岛先民们生息的原始社会。但山东区域特征的形成,当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山东作为全国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区域之一,形成了自己在当时颇具特色、颇有影响的齐鲁经济文化形态。齐鲁文化是齐文化与鲁文化结合的产物,但齐文化和鲁文化并不完全相同,如齐文化开放,鲁文化持重;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崇伦理;齐文化重革新,鲁文化尊传统,等等。
《山东通史》就山东的区域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开掘,应当说是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工作。
《山东通史》(秦汉卷)记载
(一)安丘人郎��字雅光,北海安丘人。
(二)甄宇,字长文,北海安丘人。
(三)淳于恭,字孟孙,东汉北海淳于(安丘)人。
(四)周泽,字雅都,北海安丘人。
《山东通志》(魏晋南北朝卷)记载
(一)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今山东安丘)人。
(二)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安丘)人。
(三)徐苗,字叔胄,淳于(今安丘)人。《山东通志》(宋金元卷)记载明镐,字化基,密州安丘人。
安丘人文荟萃,物华天宝。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考取进士108名,在山东境内名列前茅。
《山东通史》(明清卷)记载张贞,字起元,号杞园。在清朝时期,山东著名文学家、篆刻家张贞。
《山东通史》(明清卷)曹贞吉,字升六,号实庵。全国著名诗人、文学家曹贞吉。
《山东通史》(明清卷)王筠,字贯山,号箓友。清朝时期四大文字学家王筠。
《山东通史》(现代卷)吴金鼎,字禹铭。民国时期考古先躯吴金鼎。
《山东通史》(现代卷)赵俪生。全国著名教育家赵俪生均出自我们安丘。《山东通史》书中介绍安丘文化名人摘要记录如下:
郎��
郎��字雅光,北海安丘(今山东安丘西南)人。父郎宗,字仲绥,治《京氏易》,善于风角占卜、天文星算,能望气占候吉凶,以卖卜谋生。安帝时,郎宗受朝廷征召,对策名列前茅,拜吴县(今江苏苏州)令。一次,吴县突然刮起暴风,郎宗占知京师当有大火,于是记下日期时辰,派人前往京师洛阳参验,果如其言。大臣闻听此事,上表朝廷,朝廷以博士官征郎宗。郎宗耻于以占验见知,将印绶悬挂县廷,连夜遁去,从此隐居,终身不仕。
郎��少传父业,兼通儒家经典,隐居海畔从事教授,学徒常有数百人。他昼研精义,夜观天象,勤心锐思,朝夕不倦。地方州郡先后辟召,举有道、方正,皆不就。
顺帝时,灾异频繁,阳嘉二年(133)正月,郎��以公车征至京师,他诣阙上章,参以人事解说灾异,陈述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他认为“方今时俗奢佚,浅恩薄义。夫救奢必于俭约,拯薄无若敦厚,安上理人,莫善于礼。修礼遵约,盖惟上兴,革文变薄,事不在下”,主张从上层做起,提倡节俭,崇尚礼义,并提出“诸所缮修,事可省减,禀恤贫人,赈赡孤寡,此天之意也,人之庆也,仁之本也,俭之要也”,“应天养人,为仁为俭”,天就会消弭灾异,降福于人。在人事方面,他指出,“得贤而不用”,犹如“久阴而不雨”,三公“政失其道,则寒阳反节”,“今之在位,竞托高虚,纳累钟之奉,忘天下之忧”,“而陛下崇之弥优,自下慢事愈甚”。他并且诚恳地表示,自己非不能面誉,而是希望朝廷兴致太平。
顺帝看完郎��奏章,命他到尚书台进一步陈述政见。郎��共言七事:第一事是减少陵园苑囿宫殿官府离宫别馆的营建。他说,这些地方“皆务精土木,营建无已,消功单贿,巨亿为计”,希望能“校计缮修之费,永念百姓之劳,罢将作之官,减雕文之饰,损庖厨之馔,退宴私之乐”。第二事是采纳良臣,以助圣化。他说:“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厉内荏,以虚事上,无佐国之实”,“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率土之人,岂无贞贤,未闻朝廷有所赏拔,非所以求善赞务,弘济元元。宜采纳良臣,以助圣化。”第三事是天子约身薄赋。他说:“数年以来,谷收稍减,家贫户馑,岁不如昔。百姓不足,君谁与足?”“故孝文帝绨袍革舄,木器无文,约身薄赋,时致升平。”希望顺帝“宜遵前典,惟节惟约,天下幸甚”。第四事是出宫女、广后嗣。
他说:“今陛下多积宫人,以违天意,故皇胤多夭,嗣体莫寄。”“方今之福,莫若广嗣,广嗣之术,可不深思?宜简出宫女,恣其姻嫁,则天自降福,子孙千亿。”第五事是轻徭役、备守卫。他说:“臣恐立秋以后,赵、魏、关西将有羌寇畔戾之患。宜豫宣告诸郡,使敬授人时,轻徭役,薄赋敛,勿妄缮起,坚仓狱,备守卫,回选贤能,以镇抚之。”第六事是黜司徒以应天意。他说:“自司徒居位,阴阳多谬,久无虚己进贤之策,天下兴议,异人同咨”,“宜黜司徒以应天意”。时刘崎为司徒,至阳嘉三年(134)策免。第七事是大蠲法令,博采异谋。他说:“文帝改法,除肉刑之罪,至今适三百载,宜因斯际,大蠲法令,官名称号,舆服器械,事有所更,变大为小,去奢就俭,机衡之政,除烦为简。改元更始,招求幽隐,举方正,征有道,博采异谋,开不讳之路。’
接着,郎��又上书推荐当时名士黄琼、李固,并陈消灾之术四事:一为援引贤能,二为罢黜酷吏,三为清除权臣,四为赈恤贫弱。
郎��的上疏是很尖锐的,对朝政腐败进行猛烈抨击和无情揭露。当时朝政腐败是客观事实,顺帝心里也很清楚,所以他尽管不能采纳郎��政见,却没有怪罪他。书奏之后,顺帝特诏拜郎��为郎中,郎��以病辞不就职,返回上诚 家中。
郎凯隐居故里,同县有恶霸,名叫孙礼,好游侠、性凶残,与其同里人常慕郎��名德,欲与亲善交游。郎��以与孙礼交往为耻,拒之不理,因此结怨,后被孙礼杀害。
①《后汉书·魏霸传》。
② 《东观汉记》卷一九《魏霸传》。
① 郎��诸奏章,载于《后汉书·郎��传》,下述引文,皆本于此,不另作注。
列传459
甄宇
甄宇,字长文,北海安丘(今山东安丘西南)人。治《严氏春秋》,门徒常有数百人。建武(25~56)年间,任青州从事,后被征入朝,拜为博士。
建武中每年逢腊,光武帝总要下一道诏书,赏赐博士生羊,人各一只。但羊有肥瘦大小,不好分配。博士祭酒为了分配公平,打算将羊全部宰杀,均分其肉,甄宇不同意。又有人提出投钩(拈阄)领取,以免纷争。甄宇感到这样斤斤计较是可耻的事,于是便首先牵取一只最瘦羊离去。从此以后,不再有纷争计较。光武帝闻听此事,对甄宇很赞佩,后来他召见博士,就戏称甄宇为“瘦羊博士”。甄宇让羊之事在京都洛阳传为佳话,“瘦羊博士”也就成了甄宇的美称。
甄宇天性清静少欲,平素常以老子知足之分勉励自己,与世无争。他一直在朝任职,官至太子少傅,终于任上。
甄氏以《严氏春秋》为家学,世世相传。甄宇传业于子甄普,甄普传子甄承。甄承治学尤笃,不顾家事,门下听讲诸生常有数百人。诸儒以甄承三代传业,莫不归服。章帝建初(76~84)年间,甄承被举为孝廉,官至梁相,卒于任上。东汉时期,甄氏子孙一直传学不绝①。
周泽
周泽,字稚都,北海安丘(今山东安丘西南)人。少修高节,为人耿直,好学问,治《严氏春秋》,不务时俗,隐居教授,门徒有数百人。
建武十六年(40),周泽以耿介辟于大司马府,署为议曹祭酒。数月后,征试博士。中元元年(56),任黾池县令。任期内朴素俭约,克己奉公,妻子亲自执炊;又常怜恤老弱孤独,所以深受当地吏民的拥护爱戴。明帝永平五年(62),迁右中郎将。永平十年(67),拜为太常。
周泽位列九卿,依然清廉公正,果敢直言。北地太守廖信坐贪赃下狱,财产被朝廷没收。明帝把赃物赏赐朝中廉官,只有太常周泽、光禄勋孙堪和大司农常冲三人特蒙赏赐。当时京师官员深受感动,在位者都以此白勉。孙堪字子稚,也是一位清正直言之士,其行迹与周泽相同,京都洛阳号为“二稚”。
永平十二年(69),以周泽代理司徒,实如真职。周泽平素已养成朴素简约的性格,代理司徒,仍然不讲威仪,按当时朝廷的习惯看法,深负宰相之望。所以数月以后,周泽又官复太常原职。
太常是主管国家礼仪和文化教育的最高官职。宗庙祭祀是礼仪的重要活动。祭祀是神圣的,要求主官沐浴清洁,还要斋戒食素,躲避房事。当时祭祀频繁,太常一职的生活颇为清苦。周泽尽敬宗庙,清洁循行,认真谨慎,一丝不苟,常独自带病在宫内守斋。一次,周泽之妻心疼周泽年老多病,前往探视。周泽大怒,认为妻子违犯斋禁,亵渎神灵,命人予以逮捕,送入诏狱谢罪。他的这一认真不苟的行为,使许多人难以置信,而怀疑周泽过于诡激。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①
永平十八年(75),拜周泽为侍中、骑都尉。后数次被尊为国家三老五更(叟)。章帝建初(76~84)年间,周泽以年老致仕,卒于家中。
又《北堂书钞》卷五六引《东观汉记》曰:“甄宇,字长文,子晋(普的异形),晋子丞(承的同音),周泽董鲁平叔(按六字有讹脱,无从校读),叔子轶,并以儒学拜议郎。”
淳于恭
淳于恭(?~80),字孟孙,东汉北海淳于(今安丘东北)人。他十分推崇《老子》,清静无为,不慕虚名。家有山田果园,有人偷树上结的果子,他不但不声张不阻止,反而在树下帮助小偷收采,然后亲眼看着小偷满载而归。后来,小偷得知帮他采果者原来是果园的主人,自觉惭愧,主动送还,淳于恭拒绝接受,坚持把果子送给小偷。又有一次,淳于恭在田间看见有人偷割他的庄稼,为不使小偷难堪,他便伏在草丛中没有露面,直到小偷把庄稼运走,他才慢慢走了出来。淳于恭家门前有一眼水井,井边放一水盆,邻里牧童常在此饮牛。为避免牧童们发生争执,淳于恭特意在井边多放一些供牛饮水的器具,并且每天都灌满水。淳于恭一旦发现争执,就去告诉牧童的家长,劝他们教育自己的孩子注意谦让。史称淳于恭“以谦俭推让为节”“里落化之”。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粮食奇缺,饥兵甚至以人为食。有一次,淳于恭的哥哥淳于崇被群盗捉去,在将要烹杀时,淳于恭赶到。他请求盗首放了哥哥,表示愿意代替哥哥去死。群盗深受感动,便把他们兄弟一起释放。哥哥死后,留下一子,尚未成年,淳于恭养育教诲,关怀备至。当侄子犯错误时,淳于恭不是打骂或训斥,而是用棍棒敲打自己,表示自己没有尽到教育责任。其侄因此深感愧疚,发誓改过。在战乱中,人们朝不保夕,农桑俱废,淳于恭却坚持勤奋劳作。有人劝他说:天下大乱,死生未卜,何苦再为他人卖力。淳于恭说:即使我死去,庄稼能长成,让别人收获也是一样。仍劳作不辍。
尽管淳于恭不图虚名,但他的谦让与宽厚美德终于使他的名声传播开去。东汉建立后,州郡多次聘请他做官,淳于恭皆不就,并为此迁到深山中居住。淳于恭虽隐居深山,依然“举动周旋,必由礼度”,洁身自好,如此度过数十年。
建初元年(76),章帝专门颁诏表彰淳于恭数十年如一日的德行,指示郡守赐给淳于恭帛20匹,并召入京师,拜议郎。章帝接见了这位年迈的老人,诚恳地问以政事,谈话持续整整一天,章帝非常满意,提升淳于恭为侍中、骑都尉,礼敬备至。凡淳于恭推荐的人才,章帝都一一任用。章帝多次特召淳于恭谈话,淳于恭“进对陈政,皆本道德。帝与之言,未尝不称善”。五年,淳于恭病重,章帝经常派人去看望。死后,朝廷赐谷千斛,刻石纪念,又任其子为太子舍人。
00001 《东观汉记》卷一八。② 《后汉书·淳于恭传》。
邴原
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今山东安丘西)人。邴原少时丧父,家境贫苦,不得读书,其邻有一书舍,邴原每过其旁则恋恋不舍,为自己不得读书而伤心流泪,老师为他的求学精神所感动,免费让他就读。邴原从此发奋读书,一冬之间,就背诵了《诗经》、《孝经》。长大后,又与管宁等一起四处游学,以德操闻名中原。州府多次征辟他做官,他皆不就任。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后,邴原率全家南迁,隐居于郁洲(今江苏连云港)山中,后又与管宁、刘政等避难辽东,一年中前去归附他的有数百家之多,“游学之士,教授之声,不绝”①。
邴原在辽东十余年,方返回中原故里,从此他便收徒教授,“讲述礼乐,吟咏诗书。门徒数百,服道数十”。当时在今山东境内,有大儒郑玄,博学洽闻,注解典籍,天下的儒雅之士纷纷云集他的门下,而邴原则“以高远清白,颐志淡泊,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故英伟之士向焉”②,所以当时人都称“青州(治今山东青州)有邴、郑之学”③。
曹操任司空后,辟邴原为东阁祭酒,对他十分尊敬。曹操北伐乌桓,回兵时驻在昌国(今山东淄博),他对士大夫们说:明早不来迎接我的,可能只有邴原。那知话音未落,门下即通报邴原到,曹操十分惊喜,兴奋得连鞋也顾不得穿,就外出远迎邴原,军中士大夫也有数百人慕名前来拜见邴原。而邴原“名高德大,清规邈世”④,不附阿权贵。当时魏太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天下向慕,宾客如云,而邴原却一如既往,守道持常。一次,曹丕设宴,向在坐的100多个宾客提出一个问题:“父子各患有重病,有药一丸,可救一人,是应该救父?还是救子?”众说纭纷,或父或子。当时邴原在坐,不参与此议。曹丕见此状,便询问他,他当即勃然大怒,说:当然是救父亲!
后来邴原又任五官将长史,他闭门自守,非公事不出。曹操出兵攻打吴国时,邴原随从,卒于途中。
管宁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安丘西)人。相传是战国齐相管仲之后。管宁少年时,父亲去世,家中清贫,但他笃志苦学,与华歆、邴原相友善,曾一起游学于异乡,并为当时名士。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原成为群雄逐鹿的战场,于是许多名士纷纷背井离乡,避难辽东。管宁也与邴原、王烈等一起举家前往,当时割据辽东的太守公孙度虚馆舍敬候他的到来,并欲辟他为僚属。但管宁见公孙度时,“语惟经典,不及世事”,不肯出仕。在郡北山中,因山势筑庐舍。那些越海前来避难的人渐渐汇集此处,不久,便自然形成一邑,推举管宁为主。管宁组织居民“讲《诗》、《书》,陈俎豆,示威仪,明礼让。……由是(公孙)度安其贤,民化其德”。
管宁管理其屯落不用刑法,而以礼让教化百姓。如管宁所居屯落中只有一井,人们打水时,有时男女杂错,拥挤不堪,有时你争我抢,互不相让,管宁便购买很多汲器,都打满水,分置井旁。居民见此情景,得知是管宁所为,便各自相责,不复斗讼。有一次,管宁邻居家的牛践踏了管宁家的苗稼,管宁却牵牛到阴凉处,喂牛草食,并将牛还给原主。牛主得牛后,十分惭愧,犹犯大罪一般。因此,管宁的屯落以礼让闻于海表。曹操曾征他为官,但被公孙度子公孙康绝命不宣,不得前往。
① 《三国志·魏书·邴原传》。
② 《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引《原别传》。③ 《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引《原别传》。④ 《三国志·魏书·原传》注引《原别传》。
徐苗
徐苗 (?~302),字叔胄,高密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人。其家累世相承,都以博士为郡守。曾祖父华、祖父邵都闻名于当世。
徐苗自幼家贫好学,“昼执钼耒,夜则吟诵”。未成年就与弟徐贾拜济南人宋钧为师,学习儒家经典。后来他专事教授,闻名天下,成为一代儒宗,曾著《五经同异评》、《玄微论》等数万言。
徐苗性情亢直,轻财重义,为人仁慈。乡邻如有死者,他便丢下田中农活,帮助置办棺椁;门生有死者,他总是殓于讲堂。当时远近乡里都称赞并效法他的品行。
徐苗一生洁身自好,从不应征为官。郡府察举他为孝廉,州府征辟他为从事、治中、别驾,举为异行,公府五辟博士,都被他拒绝。连晋武帝也知其名,常常向计吏询问他的情况。永宁二年(302)徐苗死,临终嘱后人简葬,只以“濯巾浣衣,榆棺杂砖,露车载尸,苇席瓦器而已”①。
刘鄩
刘鄩(858~921),密州安丘(今山东安丘)人。父刘融,曾为安丘令,累赠工部尚书。刘鄩自幼好兵书及史书,投平卢节度使(驻青州,今山东青州)王敬武为小校。唐昭宗龙纪元年(889),王敬武死后,军中推其子王师范为节度留后,棣州(治厌次,今山东惠民东南)刺史张蟾不服而叛,师范遣都指挥使卢弘率军攻之,卢弘反与张蟾交通,还攻王师范。师范谎称避位,宴请卢弘,命刘鄩于席间将其杀死,遂以刘鄩为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攻克棣州,杀张蟾,朝廷即以师范为平卢节度使。光化(898~901)初,师范表刘鄩为登州刺史;次年又表为淄州刺史、署行军司马。
天复三年(903),宣武节度使(驻汴州,今河南开封)朱全忠命泰宁节度使(驻兖州,今山东兖州)葛从周率军屯邢州(今河北邢台),以防河东节度使(驻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李克用之兵南侵,王师范遣刘郛乘虚袭兖州。刘鄩先遣侦探装扮为卖油之人,探知城中虚实及士兵可人城之处,然后亲率精兵500于夜间自水门而入,至黎明时分,占领全城,城中之人皆不知。刘��入据府舍,亲拜从周之母,并每日省视;又厚待其妻子,其子弟有职掌者,仍任原职。从周闻讯后,急回军攻兖州。刘鄩令从周之母乘板舆(老人用的由人扛抬的板车)登城劝从周投降,从周不肯。
刘郭于是拣选城中妇女及老病之人令其全部出城,将所节衣食分与士兵及少壮市民,以继续抵抗,等待援兵到来。由于援兵久不至,节度副使王彦温逾城出降,守城兵卒也多随其出城,刘便遣人假意对王彦温说;“不是我们派出去的士卒,请副使不要带走。”又扬言说:“不是被派遣而是擅自跟随副使出城的灭族!”城内兵民听说后,不再出城,城外从周将士听说后,怀疑彦温假降,将其杀死,城内守御由此益固。
但不久朱全忠所遣将士击败王师范,师范投降,刘鄩也因而开门出降。从周为刘鄩置办行装服马,请其归汴,刘鄩说:“我是降将,没有梁王(朱全忠)宽释我的诏命,怎敢乘马衣裘!”于是素服跨驴而行。谒见朱全忠时,朱全忠嘉其忠节,赐以冠带,授元从都押牙。此时朱全忠将吏皆其功臣、故人,他们以军礼拜见刘鄩时,刘鄩坐受自如,全忠由此更知其足当都押牙之任。不久表其为保大(驻鄜州,今陕西鄜县) 留后。
开平元年(907),朱全忠即后梁帝位,授刘鄩右金吾卫上将军,充诸军马步都指挥使。开平三年,改龙武统军,充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此年,忠武节度使(驻同州,今陕西大荔)刘知俊叛梁,朱全忠命刘鄩西讨,刘邦率军克潼关,擒知俊弟知浣。继又引军克长安,知俊投盘踞凤翔(今陕西凤翔)的岐王李茂贞。全忠即以长安为永平军,以刘邦为节度使。次年,加检校太保、同平章事。乾化四年(914),末帝即位,授刘鄩开封尹,遥领镇南军节度使。此年九月,武宁节度使(驻徐州)蒋殷(或作王殷)叛,刘鄩与郓州节度使牛存节率军讨伐,击破淮南将朱瑾所率叛军,攻克徐州,蒋殷举族自焚。诏加刘鄩检校太尉。
贞明元年(915),魏博节度使(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杨师厚死,后梁朝廷趁机将其所属六州分为两镇,以弱其势,虑其将卒不从,遣刘邦率军6万屯驻南乐(今河南南乐),以防其叛乱。魏博将士果然叛乱,求救于河东节度使(驻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晋王李存勖(克用子),李存勖亲率大军南下至魏县(今河北魏县),刘鄩军与其夹漳河为营。晋王率百余骑窥探刘鄩军营,适逢天气阴晦,刘鄩于河曲丛林间设伏以待;晋王至后,刘鄩伏兵鼓噪而出,包围数重,俘斩甚多,晋王赖其裨将夏鲁奇奋力相救,方才得脱。刘鄩认为此时晋兵尽在魏州,便率军西出黄泽关(在今山西左权县境内),企图乘虚袭取太原。
行前,为防晋兵追击,便结草为人,使执旗帜,缚于驴背之上,往来营中。二日后,晋王方才发觉,立即遣兵追击。刘邦军至乐平(今山西昔阳),逢连日阴雨,行军极为困难,士卒多病;又因太原城中有备,后面追兵相逼,于是军心动摇,有溃散之势。刘鄩对将卒说:“现在离后方千里有余,已深入敌人境内,而且前后有兵,山高谷深,如坠井中,溃逃也无处可去,只有与敌人力战才可能脱险;如不能脱险,以死报答君王也是值得的。”于是士卒感奋,刘鄩立即整众下山,自邢州(今河北邢台)渡漳水而东,屯于宗城(治今河北威县东)。此时临清(今山东临清)为魏州积粟之所,刘邦欲引军据之,遇晋将周德威拦击;刘鄩虽于堂邑(治今山东聊城西北)将其击退,但得威很快人据临清,刘鄩只得屯军莘县(今山东莘县)。晋王率军追踪而至,刘鄩修城掘堑以守,又自莘及河筑甬首以通粮饷。
刘鄩在莘,久不出战,末帝责其劳师费粮,促其速战,刘鄩上书说:“臣今退保莘县,休练士卒,伺机出战。晋兵众多,尤习骑射,诚为劲敌,不可轻取。”末帝又问刘鄩决胜之策,刘邦认为需持久制敌,说:“臣今无策,愿每人给粮十斛,便可破敌。”末帝大怒,说:“将军储备粮米,是为了破敌,还是为了疗饥?”便遣中使督战。刘鄩问诸将:“用兵之要,在临机应变;今敌兵尚强,难以取胜,怎么办?”将领们多主张立即决一胜负,反对持久固守。
刘鄩不得已,率兵万人袭敌镇(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县) 二州,晋将李存审、李建及率兵救助,刘鄩大败而归。贞明二年,晋王劳军贝州(今河北南宫东南),诈言归太原,令李存审守莘县军营。刘鄩闻讯后,举众袭魏州。至魏州城下,李存审与晋王皆率兵而至,李嗣源又率城中兵出战,梁兵四面受敌。激战良久,梁兵大败,刘鄩率残卒自黎阳(在今河南浚县东南)渡过黄河,保于滑州(今河南滑县东滑县城)。末帝屡召刘鄩赴京,刘鄩皆不至,末帝即以刘鄩为宣义节度使,屯军黎阳。
贞明三年二月,晋王攻黎阳,刘鄩率军抵抗,数日不克,晋王退兵。不久,刘鄩归朝,再授开封尹,领镇南军节度使。此年,河朔尽陷于晋人之手,朝廷归咎于刘鄩,刘鄩也不自安,上表避位;九月,落同平章事,左迁亳州团练使,逢淮南兵人寇,率军渡淮,将其击退。贞明四年,泰宁节度使(驻兖州)张万进叛梁,北结晋人为援,末帝以刘鄩为兖州安抚制置使,率军讨伐。刘鄩围之经年,兖州小将邢师遇投降,刘鄩遂拔其城,族诛万进,朝廷即授刘鄩泰宁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贞明六年,河中节度使(驻河中,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朱友谦叛梁归晋,遣兵袭取同州,末帝以刘鄩为河东道招讨使,率感化节度使尹皓、庄宅使段凝讨伐。刘鄩与朱友谦为姻亲,刘鄩至陕州(今河南陕县),移书友谦,谕以祸福,劝其归梁,友谦不从,刘鄩由此停留月余,然后进兵。晋王遣大将李存审、李嗣源等救援朱友谦,大败刘鄩军于同州,又败之于渭水。龙德元年(921)五月,刘鄩归朝,请解兵权,末帝令其于西都(洛阳)就医。尹皓、段凝素忌刘鄩,言其讨朱友谦时,有意逗留养寇,使晋兵得以救援,导致梁兵失败。末帝信以为真,密令河南尹张全义将其杀。
【作者简介】李连科,大学学历,从医、从政、从文,曾经任安丘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安丘市文旅局局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安丘文化志》《安丘书画作品集》《安丘民俗》合著《安丘百名进士录》《三河文集》《安丘历史文化丛书》等著作。
来源:大河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