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罗鸠婆(Nalakubala)是佛教中的重要神祇,那罗鸠婆是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的儿子,属于夜叉神体系。在佛教神谱中拥有特殊地位,其出身赋予了他守护佛法、维护正义的使命。
哪吒一词从字面上看并非本土词语,事实上哪吒确实是音译,它是从梵文 “那罗鸠婆”(Nalakuvara 或 Nalakubala)音译而来的。
那罗鸠婆(Nalakubala)是佛教中的重要神祇,那罗鸠婆是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的儿子,属于夜叉神体系。在佛教神谱中拥有特殊地位,其出身赋予了他守护佛法、维护正义的使命。
形象特征:通常呈现出凶恶忿怒的模样,以三头八臂的姿态示人,手持金刚杖等武器,周身散发着令人敬畏的气息,展现出强大的威慑力,与人们熟知的中国神话中可爱少年哪吒的形象大相径庭。托塔天王——多闻天王毗沙门
三头六臂——那罗鸠婆
主要职能:肩负着护卫佛法、降妖除魔的神圣使命,活跃于各种降伏邪魔的场景,为守护佛法的尊严和世间的安宁而战,是力量与正义的象征。文化传播:随着佛教的东传,那罗鸠婆的故事传入中国,逐渐演变为中国文化中的哪吒。在唐代,哪吒作为毗沙门天王的儿子,形象开始在中土文化舞台上崭露头角,常以少年之姿随父出行,手中捧着象征权威与守护的宝塔。此后,经过不断的文化融合与演变,那罗鸠婆最终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哪吒这一经典形象。从那罗鸠婆到哪吒的形象演变
那罗鸠婆的形象演变为哪吒,是一个随着佛教东传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具体如下:
唐代 —— 初入中国奠定基础:佛教在唐代广泛传播,那罗鸠婆(那吒俱伐罗)作为毗沙门天王之子的形象传入中国。在唐代密宗文献《毗沙门仪轨》中有 “天王第三子哪吒太子捧塔常随天王” 的记载,此时初步有了 “托塔” 这一元素,为后来托塔李天王形象的形成埋下伏笔。《开天传信记》里记载高僧道宣受哪吒帮助并获赠佛牙的故事,让哪吒形象开始在中国民间传播,此时的哪吒是一位守护佛教的护法神少年形象。宋代 —— 融合转变丰富细节:这一时期毗沙门天王逐渐与唐代名将李靖的形象相融合,那罗鸠婆也随之成为李靖之子,正式拥有了中国化的家庭背景。禅宗典籍《五灯会元》出现 “哪吒析肉还母,析骨还父” 的情节,为其故事增添了悲剧色彩和叛逆精神。同时,在《禅宗颂古联珠通集》《景德传灯录》等书中,那吒的形象从千臂之神逐渐简化为八臂、六臂,并有了三个头,开始向更具特色的形象转变。元代 —— 纳入道教舞台呈现:哪吒的故事被纳入道教神系,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他被描述为 “玉皇驾下大罗仙”,因世间妖魔横行奉玉帝之命下凡成为李靖第三子,完成了从佛教护法神到道教神将的身份转变。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哪吒以三头六臂形象登场,“哪吒闹海” 故事也初步成型,拥有了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腰系混天绫等形象特征,还出现了与东海龙王等的冲突情节,形象更加丰富和生动。明代 —— 小说演绎定型经典:《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两部小说让哪吒形象彻底定型。《西游记》中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三太子,与孙悟空大战展现出强大战斗力。《封神演义》里哪吒是灵珠子转世,在陈塘关出生,有怀胎三年六个月、从肉球诞生、自带乾坤圈和混天绫等设定,“哪吒闹海”“剔骨还父、割肉还母”“莲花化身” 等情节更加丰富饱满,其孩童天神的形象深入人心。近现代 —— 多元演绎不断创新:上海美影厂 1979 版动画片《哪吒闹海》塑造了白衣飘飘、剑指苍穹的经典形象;2003 年《哪吒传奇》让哪吒成为天真烂漫的孩童,充满正能量;2019 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则以 “魔童” 形象展现了叛逆与成长的新主题,还有如《十万个冷笑话》《非人哉》等作品,对哪吒形象进行了各种现代风格的改编和创新,使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特点。哪吒的形象是在中华本土对佛教的吸收和融合的过程中逐渐演化来的,体现了人们对维护公平正义的英雄形象的推崇和赞扬,也展现出华夏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塑造力。
来源:坦荡的艺术家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