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3日,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中学高三二班教室内,一件“新鲜事儿”正在上演——讲台上没有老师,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小先生”。
川观新闻记者 宁蕖 文/图
12月3日,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中学高三二班教室内,一件“新鲜事儿”正在上演——讲台上没有老师,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小先生”。
“小先生”试题评讲课上,学生柏莉红正为同学们讲题。
“‘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这两个概念比较容易混淆,我也是被B选项迷惑,做错了这道题……”该班学生柏莉红站在台上,现身说法,给同学们讲解起了历史试卷。
比起老师的讲解,柏莉红多用“我发现”“我认为”这样的主观表述,台下同学频频点头,不时与她互动。
“这道题,我用排除法,排除了ABC选项,但为什么要选D,我也不是很明白,还要请何老师给我们讲解一下。”讲到第六题时,柏莉红向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老师何娅求助,何娅随即走上台,解答了柏莉红的疑问。
“小先生”主讲、老师补充,一节四十分钟的试题评讲课,共有三位“小先生”上台,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孩子们自信从容,课堂氛围轻松活跃。
“这样的课程我们每周都有。”何娅告诉记者,“小先生试题评讲”是该校政治学科开展的一项“微创新”。
“小先生”试题评讲课上,师生默契配合。
为什么要搞这样的“微创新”?事情要从两年前说起——2022年,浙江省金华市和成都市郫都区向道孚县派出了教育“组团式”帮扶队伍,彼时,正值四川省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简称“新高考”)。
“‘新高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简单地说,就是要从培养孩子们的‘解题能力’变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义乌市第三中学到道孚中学挂职校长的何炜告诉记者。
一边是“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基础较差的‘欠发达地区县中’”;一边是“新高考”政策带来的新挑战。是应该先提升“应试能力”,提高学生成绩,还是改革创新,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问题一时找不到答案,何炜决定“先干再说”。
从“小切口、小改革”入手,“组团式”帮扶队伍携手本地教师,开展了系列“微创新”活动——
“小先生试题评讲”,让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模拟政协”中,孩子们化身“政协委员”,从一份份提案中,观察社会,感受“协商民主”的内涵;
“格桑花 小马驹”成长营,搭建班干部培养机制,助推学生实现“自主管理、自主提升、自主发展”……
两年多来,一件件“新鲜事儿”不断上演。谈及变化,道孚中学副校长郑涛很难系统地归纳,但具体到孩子们个体的变化,她便滔滔不绝——
“高二一班的班长白玛,通过‘小马驹成长营’,变成了‘明星班长’,很受同学和老师喜欢。”
“高三二班的刘梅,在多次上台锻炼后,台风明显越来越自信舒展了。”
“高三二班的次称郎达,在‘模拟政协’活动中崭露头角,对社会、政治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
再次回到两年前那个问题,答案似乎并不重要了。
“提升成绩和提升综合素质,其实并不是一个对立的问题,我们教育的最初目的,就是为孩子们的未来创造更多可能性,我想这也是‘新高考’改革的初衷。”何炜说。
班级里的心愿墙。
在他身后,一面“高三心愿墙上”,贴满了写满心愿的便签,记者凑上前去一看,一张便签上书——“热爱各有不同,青年本该如此,当你拥有热爱,并为之努力,就不会轻易被世界改变,而是去改变世界……”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