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入夜,居民楼里的住户阳台泛出红色的光,在万家灯火之中,这样的色彩格外抢眼。每逢看到这样的景象,家住北京的郭先生便心领神会:这家的主人和自己一样,也是一位花友;从海外游学回国创业的唐女士,喜欢偶尔自己烹饪西餐犒劳自己,阳台上种植的迷迭香和百里香便是她的取材之地;
入夜,居民楼里的住户阳台泛出红色的光,在万家灯火之中,这样的色彩格外抢眼。每逢看到这样的景象,家住北京的郭先生便心领神会:这家的主人和自己一样,也是一位花友;从海外游学回国创业的唐女士,喜欢偶尔自己烹饪西餐犒劳自己,阳台上种植的迷迭香和百里香便是她的取材之地;一位花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家用植物墙的安装视频,连续三年网友留言询问材料购买链接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与自然的连接,寻找一种能够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维持内心平静的生活方式。在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提升的背后,一个全新的消费市场正在形成。
一株新绿一束光,半亩方塘解千愁。多肉植物、空气凤梨、积水凤梨、鹿角蕨、海芋、根块植物……相比争奇斗艳、生命短暂的鲜切花而言,似乎舍中一隅绿植盎然更得市场青睐。十几年前这阵风便悄然兴起。受简约、清新、自然和舒适的ins风影响,绿植点缀的居家生活方式迅速在全国风靡。最近十年,“绿植革命”这个词不断出现在各种家居设计或生活方式的媒体上。新冠疫情后,人们对健康和自我情感予以更多关注。由此,人们开始关注到办公、居住空间当中绿色植物的重要性,时至今日,“绿意”浸染。
年轻人在绿植上有着新式审美,不同于文竹、兰花等传统盆栽,块根植物、热带植物等新奇品种才是年轻人的首选,这其中就产生了新的需求与旧的供给之间的断层。从消费数据来看,25至40岁年轻群体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个比例暗示着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究其背后缘由,这一现象与现代生活压力有着密切联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长期处于钢筋水泥环境中,接触自然的机会减少。绿植通过模拟自然场景,帮助缓解“与自然割裂”带来的焦虑感。研究表明,注视绿植10分钟可使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下降15%。绿植对于城市人群来说,已从单纯的园艺爱好,演变为治愈焦虑、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绿色解药”,是“自然缺失症”的补偿。
春节假期后,一场由小小蓝莓盆栽引发的经济热潮悄然兴起。30至60元的价格区间精准定位年轻消费群体的支付意愿,云南商家单日爆单4000件的惊人业绩,印证了市场对这种新型休闲方式的热切需求。
另一方面,相较于年长的人更看重健康益处,年轻人则更倾向于美观和社交分享,稀有品种成为年轻人彰显品位的社交货币,植物收藏社群形成独特的亚文化圈层。
在生活方式分享平台小红书上,近700万篇笔记涉及“绿植推荐好养”话题。一些植物养殖博主成为网红,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方式,以植物科普、简化养殖技术、室内绿植设计的分享吸引粉丝持续追捧,进而转化为市场订单。在裂变式分享的网络空间里,还有一些购买者对稀有品类绿植尝试居家繁殖,并在二手交易平台进行出售,享受园艺乐趣之余将其转化为经济价值。
实际上,这个趋势早在2017年就被淘宝捕捉到。在淘宝推出的内容营销系列剧《一千零一夜》第二季里,有一集《心头草》就是关于年轻人与空气凤梨品种之一“小精灵”的故事。节目播出后,内容上线1天主推商品小精灵的销量相比日常翻了45多倍,包含空气凤梨共有65000多棵植物被加入了购物车。
近年来,在国内繁殖技术和绿植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不少海外稀缺品种价格下降,吸引了不少绿植发烧友和新入“坑”的花友持续下单。乘着电商的快船,不少繁殖绿植的大棚营业主开设直播间现场直销。除绿植本身之外,大棚主还会搭配定植板材、水草胶、铝线、补光灯、温湿度计等绿植所需周边售卖,以满足来自各地的花友面对不同气候所带来的问题。与此同时,线下门店也迎来了“春天”,一些特色绿植品牌在线上销售的同时也开设多家线下门店,经营模式上,线下门店面向有空间设计需求的商单客户以及愿意购买高价单品的资深玩家,线上团队则以专业内容输出和兴趣社群运营来吸引绿植种类的垂直人群。
随着绿植经济的持续升温,园艺消费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季节性和地域性限制,呈现出全年化、普及化的发展趋势。这种消费现象的背后,是年轻一代消费观念的转变,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是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探索。
在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适合都市生活的创新农业产品出现。这些产品将继续围绕便携性、趣味性和社交属性展开,满足都市人群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消费理念的升级,这个市场还将衍生出更多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场景,实现从观赏到生产的价值跃迁。
团结报2025年4月10日一版
作者 _ 吴姝静
本期编辑 _ 李可 赵昕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团结报党派e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