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科医生负责适应需求、挖掘需求、引导流量,专科医生负责精准对应需求、提升服务价值,双方在服务功能上是连续的,在服务内涵上是相互衔接的,从而为病人提供了一个顺畅且无缝的服务体验。
全科医生负责适应需求、挖掘需求、引导流量,专科医生负责精准对应需求、提升服务价值,双方在服务功能上是连续的,在服务内涵上是相互衔接的,从而为病人提供了一个顺畅且无缝的服务体验。
当前医疗行业,尤其基层与全科医疗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资源分配不均、专业人才短缺等。然而,这也是推动医疗行业,特别是全科医疗发展的关键机遇期。
互联网与数字化技术的革新也为行业转型吹来了东风。尽管困难依旧存在,但我们应把握机遇,像海鸥一样乘风而起。全科发展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有绝对的外部需求,即刚需;二是逻辑自洽,体系内部具备自我生长的能力;三是有一批“认死理”的人,顶着困难往前走。
符合刚需:医疗体系中的基础服务—需求量最高/覆盖面最大
医学作为与人类同在的古老学科,在历史长河中,乡村医生和家庭医生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们不仅提供治疗服务,还涉足预防与民众教育,是人类健康的重要保障。
例如,免疫学之父爱德华·詹纳,作为农村家庭医生,通过实践发现了牛痘疫苗,极大地降低了天花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这充分展示了全科医生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不可或缺性。
“Primary Care”这一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推崇,美国、英国、加拿大以及北欧等发达国家都视其为健康照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认为它是每个人都不能缺少的服务,更倾向于将“Primary Care Doctors”直译为“主诊医生”或“生命守护医生”。
而 “初级保健医生”这一称谓曾在我国被广泛使用,但它无法准确反映这一角色的重要性和全面性,因为“初级医生”是有时限或阶段性的,而“主诊医生”则是大多数人一生离不开的,其内涵也会与时俱进,无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
基层全科医生是健康服务连续系统的核心,实现人群全覆盖、时间全覆盖以及疾病种类全覆盖,大部分问题能够自行处理,仅少数疑难重症需要转诊至专科医生;而患者在专科获得所需的服务后,还是要返回到全科继续后续的治疗与护理。
全科医生负责适应需求、挖掘需求、引导流量,专科医生负责精准对应需求、提升服务价值,双方在服务功能上是连续的,在服务内涵上是相互衔接的,从而为病人提供了一个顺畅且无缝的服务体验,实现了合理、高效,避免了过度医疗等资源浪费。
逻辑自洽:安全有效/沟通顺畅/可及性好
全科医学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理想化的医疗服务愿景,不仅关注外部的衔接与连续,更在内部构建了一个自洽的体系,具有安全有效、沟通顺畅、可及性好的特点。如今,全科医学已经成为了价值医疗的代言人。
价值医疗的概念于2010年在美国提出,是基于对美国医疗体系中存在的资源浪费和整体成本效益不佳的深刻反思,不仅体现在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患者安全的保障上,还要求患者体验的不断优化,同时确保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成本是衡量医疗价值的一个分母,必须被限制以实现医疗资源的最充分利用。
价值医疗的实现依赖于三个要素:
一个由患者自由选择、并与之高度互信的强大的基层医疗服务团队,成为每个人健康保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采取对个体和群体的主动健康和生命-疾病全程健康管理策略;借助信息技术的全面协同支持实现数据驱动的循证服务。这样的基层医疗能够通过医防融合式的诊疗服务,实现健康风险的预判、预筛、预警和预防干预,从而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患者体验并降低成本。
其重要的医保/健保付费机制是按人头总额预付制度,实行“总额预付,结余归己”而非“按项目付费”,只有这种付费机制才能最大限度体现患者、医者和保险投入的价值,实现患者/医保/商保/医者的多方满意。
当前,我国县域医共体的设计也选择价值医疗作为基本逻辑,实行按人头总额预付制度。然而,许多执行者并未充分理解这一理念,导致资源分配出现偏差,部分县医院甚至成了资源黑洞。理想的资源配置策略,应该是将60%以上的医疗资源投入乡和村,来实现医疗服务的高质量与高效益。
一批“认死理”的人
全科医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部医疗体系变革的缩影,更是一部社会办医机构抓住机遇、展现价值的生动写照。以下是对全科医疗发展历程的简要梳理:
1977年美国的恩格尔教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理念,1979年在广州医学辩证法讲习会上开始传播这个医学模式转变的重要问题,从此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尽管这一新型模式令人震撼,但在当时大医院为主的中国医学界中却难以推广。1984年,中国医改启动,开放公立医院的经营自主权,允许医院通过贷款、自主经营等方式筹集资金。医院开始关注经济收入,关注点也逐渐从为人民服务、高精尖科研转向了诊疗量和收入,出现了以赚钱为目标的考核指标;此后医疗费用猛烈上涨,医患矛盾日趋尖锐。1989年,北京第一届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全科医学在中国的正式起步,促成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全科医师培训中心在首都医科大学成立。1993年,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建立,标志着全科医学学科在我国正式建立。1990年代,全科医疗在中国大陆开始试点推广。全科医学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以及满足人们多样化健康需求的重要举措,逐渐受到重视。自1997年起,中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指导文件,鼓励加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全科医师培养、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全科医学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2003年非典(SARS)疫情的暴发 ,暴露了当时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不足。非典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在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方面。2009年,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的设立无疑为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带来了福音。随着公共卫生服务重心的下移,基层全科医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临床实践上的空间受限,甚至被迫放弃部分临床工作。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次年开展家医签约试点,当时大部分地区的签约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公共卫生服务上,家医签约变成了公共卫生服务的一种形式,缺乏真正的临床服务和个性化健康管理。2023年5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通知,提出了加快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六个拓展”:由全科向专科拓展;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二三级医院拓展;由公立医疗机构向民营医疗机构拓展;由团队签约向医生个人签约拓展;由固定一年签约周期向灵活签约周期拓展;由管慢性病向慢性病与传染病共管拓展。这表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经成为下一步医改计划的重要抓手,能否通过家医签约服务逐步实现分级诊疗关乎医改的前景。近两年医保的付费改革举措给大医院的运营生存发展造成极大压力。梳理全科医疗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国有需、民有难、公立医院面临挑战时,正是家庭医生展现价值、社会办医抓住机遇的窗口。
当前,公立医院遭遇困境,大医院的医患冲突频发,患者开始探索新的就医途径。社会办医、全科医疗凭借其灵活性、创新性与人文关怀服务,成为了患者的重要选择。尽管当前经济形势面临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孕育了新的机遇。社会办医机构通过优化服务、提升质量,努力成为患者心中那个“离不开的人”。
1、社会办医疗的优势/生命力
尽管社会办医疗存在缺乏信任、无编制、少补贴和少福利等问题,但也存在一些公立医院无法比拟的优势。
合理性:体制类似境外,可灵活面对市场(多点/多时/多业务)
社会办医疗的体制较为灵活,能够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灵活调整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和业务范围,提供多点执业、多时服务等,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
相对优势一:健康服务无边界 -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社会办医疗可以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到康复,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保障。整合各种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对优势二:体制内外有别,人力建设有空间
社会办医疗在人力建设方面拥有更大的空间,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基层医疗靠什么凝聚市场?
常见健康问题及慢性病是基层医疗的市场空间。社会办医靠及时解决问题吸引客户,靠医患长期合作黏住客户,成为可及的、可信的、可爱的、可交的医疗健康照护者,自然就会受到市场青睐。
满足直接需求:制造与大医院就医相反的感受人文-有效性(拥挤/候诊长/就诊短/斥责/被宰…反之如何做?)
基层医疗应强调人文关怀,提供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医生应耐心倾听,细致解答,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和关爱;优化就医流程,减少候诊时间,提高就诊效率,确保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专业的诊疗服务;明确收费标准,避免患者感到被宰割,增强患者的信任感。……
满足间接需求:补充大医院服务未满足的需求综合-协调性(解释咨询/综合服务/全程照护/由此及彼......)
提供全面的健康咨询服务,包括疾病预防、健康检查、慢性病管理等,满足患者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为患者提供全程的健康照护服务,包括疾病治疗、康复指导、心理支持等,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整体健康水平……
满足潜在需求:培养主动健康的意识与能力主动-互动性(医患互动/强化患教/协助指导/长期合作……)
通过医患互动为患者赋权赋能,增强其健康意识,提高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定期举办健康教育、义诊等活动,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患者提供持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健康监测、健康咨询等,增强患者的忠诚度……
全科医生的临床胜任力就是最有价值品牌,可以概括为:小病善治、大病善识、急重病善转、慢病善管、未病先防。社会办医疗是公立医院的补充,最大市场是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最迫切需求是小病善治、慢病善管。
3、家医预防:体检报告解读与后续服务
大医院体检中心的重点在于早期发现大病重病,以便收入院提供专科治疗治愈,而对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这些常见问题及其长期居家管理不感兴趣。全科(家医)不同,发现并规范管理常见慢性病既是责任也是兴趣所在。通过体检帮助发现了居民的健康短板,正好可以借此开发形成全科医疗/家庭医生的长期市场,是我们今后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
4、如何提升基层医疗的价值?
全科与专科相互协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协调、连续的医疗服务。其中,全科作为流量入口,提供有温度的人性化服务吸引维护扩大客户、以全人化/全周期视角发现客户需要/需求,为大多数客户提供直接服务,也为少数客户提供间接服务——联系专科资源方便及时有效解决所有客户的问题。专科则以专科服务精准适应客户需求,从医防融合角度丰富专科医疗内容,也提升了基层医疗的价值,与家医团队合作完善流程形成闭环。
我们提倡基层医疗在运营管理上要做到“四化”:机构家医化,任务社区化,人员团队化,考核系统化。即:
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要以家庭医生为核心,把机构建成居民健康之家;工作任务以社区居民健康需要/需求为基础来确定方向与内容;各学科人员都要成为家医签约团队成员,开展协同服务(有些小专科人员可以兼职参与不同团队的工作);绩效考核要改变过去主要考核诊疗人次和收入的线性做法,要运用系统思维方法,以吸引维护客户、满足居民需求为中心建立指标体系,同时引入IT/AI技术系统作为考核工具。祝愿基层医疗同道们:面向未来,重任在肩,迎接挑战,曙光在前!
来源:诊锁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