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6日,四川三台县江岸国际小区的一场“水表罗生门”冲上热搜——业主陈先生(化名)两年实际用水242吨,却被供水企业按800吨收费,违约金叠加后账单高达3126元。这场从800吨到633吨再到242吨的“数据跳水”,暴露出基层水务管理的混乱与民生服务
2025年4月6日,四川三台县江岸国际小区的一场“水表罗生门”冲上热搜——业主陈先生(化名)两年实际用水242吨,却被供水企业按800吨收费,违约金叠加后账单高达3126元。这场从800吨到633吨再到242吨的“数据跳水”,暴露出基层水务管理的混乱与民生服务的缺位。
2024年10月,陈先生收到物业催缴2390元水费的通知,系统显示其用水量达800吨。这对白天上班、仅晚上回家的年轻夫妻而言,相当于日均用水超1吨,远超正常家庭用量。更蹊跷的是,陈先生入住时已预缴800元水费,两年间从未收到欠费提醒。当他前往都宏水业公司咨询时,工作人员仅建议“核对水表吨数”,却拖延2个月才上门检修,期间违约金已累积至3126元。
面对投诉,供水企业三度修改数据:首次坚称系统无误,咬定800吨用量;第二次承认“部分误差”,将数据修正为633吨;最终在舆论压力下,绵阳宏达资产集团于2025年3月4日公开致歉,确认实际用水量仅242吨。调查显示,开发商安装水管时错接水表,导致9栋多户业主用水数据混乱。讽刺的是,该小区水表早在2023年就被业主集体投诉存在异常,但水务公司始终以“开发商责任”搪塞。
这场闹剧折射出基层水务管理的系统性漏洞:
预警机制瘫痪:智能水表本应实时传输数据,但陈先生家800吨异常用量触发0次预警;服务响应迟滞:从业主首次报修到技术人员上门耗时58天,远超《城镇供水服务》规定的24小时响应时限;责任转嫁成风:水务公司将错误归咎于开发商,却对自身抄表、核算、通知环节的失职避而不谈。据住建部数据,2024年全国类似水电气“计量乌龙”投诉超12万起,其中六成涉事企业将责任推给“第三方”。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出,公用事业领域“故障用户扛、错误百姓埋”的乱象亟待整治。
来源:夜读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