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车企营销有多能自夸?有的说有智驾“可以不要司机”;有的说回老家1300多公里,全程智驾......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演进,新能源车企在营销话术上愈发胆大,“全场景智驾”“零接管”等充满未来感的表述已成为营销亮点。然而,这背后隐藏的“高配演示、低配缩水、夸大功效
车企营销有多能自夸?有的说有智驾“可以不要司机”;有的说回老家1300多公里,全程智驾......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演进,新能源车企在营销话术上愈发胆大,“全场景智驾”“零接管”等充满未来感的表述已成为营销亮点。然而,这背后隐藏的“高配演示、低配缩水、夸大功效”现象,正给行车安全埋下严重隐患。
————过度解读,狸猫换太子。在凤凰网4月2日发起的“智驾安全边界”专题直播中,就有专家明确指出,当前智驾功能多停留在L2级辅助驾驶水平,却被车企有意无意地包装成近似自动驾驶。以SU7为例,其标准版与Max版智驾配置差距巨大,前者仅为纯视觉方案,缺少关键的激光雷达与高算力芯片,导致实际使用中识别精度大打折扣。而发布会上,小米汽车以Max版演示复杂场景应对能力,却未明确区分不同车型,造成消费者误判。类似情况小鹏也存在,当年G9发布时也宣传“全场景智驾”,实则低配车型连基础AEB功能都未标配。
————过度信赖,“解放”司机双手。“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这句话,绝对是一个个血的教训换来的。前不久,连云港长白山路路口有一辆新能源轿车在突然失控撞向中央隔离护栏,调查发现原因为“驾驶员过度依赖智能辅助驾驶”,车主在车辆行驶过程一直处于睡眠中,直到发生碰撞才醒来。辽宁、安徽、浙江等多地也有类似“睡驾”案例。近日,引起全网热议的小米SU7交通事故,就是一辆标准版小米SU7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发生严重交通事故,三名女大学生不幸离世。小米官方发布的事故摘要显示,事故发生前2秒,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细思极恐。
————过度宣传,偷换“智驾”概念。很多车主选择智能驾驶并非出于对技术的100%信赖,也有可能是受车企“画饼”式的宣传所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再高级的智驾也只是智能驾驶辅助,不能称之为自动驾驶。”为规范车企行为,工信部和市监局联合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与技术指南》,提到企业“不得使用暗示消费者该系统可以作为自动驾驶系统使用,具备实际上并不具备的功能等用语,防止驾驶员滥用风险”。一定程度上,从侧面也证实了智驾技术与市场宣传之间的巨大落差。
车企在营销中通过“高配演示、低配缩水、夸大宣传”的做法,直接威胁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智能驾驶的发展,不应该沦为一场风险外溢的资本游戏,应当真正回归以安全为本的技术初心。
来源:近日油条